圆锥滚子轴承装配用外圈传输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7175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圆锥滚子轴承装配用外圈传输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装配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圆锥滚子轴承装配用外圈传输机构。



背景技术:

在轴承的装配过程中,需要将滚子、外圈、内圈和保持架安装在一起。装配的第一步是将滚子置于外圈与保持架之间,然后将外圈转移至压合工区,在压合工区将内圈压入保持架的内部,这样便实现了对轴承的装配。在此过程中,将外圈移动至压合工区是通过人工徒手搬运实现的,这种作业方式费时费力,作业效率低,不能满足自动化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锥滚子轴承装配用外圈传输机构,用于在轴承的装配过程中实现对外圈的自动化搬运转移。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圆锥滚子轴承装配用外圈传输机构,其特征是,它包括底座、转盘、升降气缸、摆动单元、摆臂、固定轴、驱动盘、抓持盘、旋转单元和抓持单元,在所述底座的顶部转动安装有转盘,在所述底座内设有驱动转盘在水平面内往复摆动的摆动单元;在所述转盘上固定有升降气缸,在气缸的顶部固定有摆臂,在摆臂的自由端设有固定轴,在所述固定轴上转动安装有驱动盘,在所述驱动盘的下方设有固定在固定轴上的抓持盘,在所述抓持盘的底部设有抓持外圈的抓持单元,所述抓持单元包括固定在抓持盘底部的若干组沿周向均匀设置的固定板、滑动设置在成组的两固定板之间的抓持头、固定在抓持头上的橡胶体、固定在抓持盘底部且沿周向均匀设置的若干轨道板、位于轨道板与抓持头之间的弹簧、与抓持头固连且与轨道板滑动连接的滑杆以及固定在滑杆上的作动杆,所述作动杆的上部置于驱动盘上的驱动槽中,所述驱动槽为直槽且当驱动盘旋转时作动杆在直槽中移动使得抓持头沿抓持盘的径向移动,在摆臂的底部设有驱使驱动盘在水平面内旋转的旋转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单元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底座的内腔中,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在第一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齿圈固定在转盘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单元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齿轮、第二齿圈、蜗轮和蜗杆,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摆臂的底部,所述蜗杆固定在第二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蜗轮与蜗杆啮合且与第二齿轮共轴设置,所述第二齿轮与固定在驱动盘上的第二齿圈啮合。

进一步地,在所述作动杆的顶部设有滚动体,所述滚动体置于驱动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为三组。

进一步地,在所述转盘的底部固定有固定环,所述第一齿圈固定在固定环上。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底座的内圈中,在底座的内腔中设有支撑轴承的轴承支撑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锥滚子轴承装配用外圈传输机构,通过摆动单元、摆臂、抓持单元和旋转单元的配合作用,可以实现对外圈的抓持、转移和释放,进而实现外圈的自动化转移。本实用新型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了人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3为底座的示意图;

图4为抓持单元的示意图;

图5为抓持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驱动盘的示意图;

图7为驱动盘的驱动示意图;

图8为抓持盘与驱动盘的位置示意图(由下往上看);

图9为抓持盘的示意图;

图10为抓持盘释放轴承外圈时的示意图;

图11为滚子装配台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示意图;

图中:1滚子装配台,11外筒,12内筒,2滑块,21承载台,22耳板,23输送气缸,24导轨,25支座,3摆臂,31升降气缸,32转盘,33底座,34固定环,35第一齿圈,36第一齿轮,37第一电机,38轴承,39轴承支撑件,4驱动盘,40驱动槽,41固定轴,42第二齿圈,43第二齿轮,44转轴,45蜗轮,46第二电机,47蜗杆,5抓持盘,50中心孔,51固定板,52抓持头,53橡胶体,54滑杆,55弹簧,56作动杆,57轨道板,58滚动体,6外圈。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轴承的装配设备中,设有滚子装配台1,如图11所示,滚子装配台上设有外筒11和内筒12,在内筒和外筒之间放置外圈和保持架,输送而来的滚子落在保持架与外圈之间进而实现了对滚子的装配。轴承的装配设备上还设有输送结构,输送结构包括滑块2、承载台21、输送气缸23和导轨24,在滚子装配台的左侧设有一对平行设置的导轨24,导轨的两端固定在支座25上。在两导轨之间设有滑块2,滑块与导轨滑动连接。在滑块上设有承载台21,承载台由上下两个圆柱体构成,在上部的圆柱体上设有放置外圈的圆孔,圆孔中还设有传感器,传感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控制器与输送气缸的电磁阀信号连接。在滑块的后侧面固定有耳板22,耳板与输送气缸的活塞杆固连,输送气缸固定在轴承装配设备上。将外圈放置在承载台上的圆孔中后,传感器感应到外圈后向控制器发送信号,控制器控制输送气缸动作驱动滑块向左侧移动直至承载台位于压力机的正下方,此时在外圈内侧放置内圈,压力机工作将内圈压入外圈中实现外圈与内圈的装配。在承载台与滚子装配台之间设置外圈传输机构,以实现对外圈的转移。

如图2所示,该外圈传输机构主要包括底座33、摆臂3、升降气缸31、摆动单元、驱动盘4、抓持盘5、固定轴41和抓持单元,底座33为本实用新型的基础部件,底座为中空结构,在底座的上部转动安装有转盘32,如图3所示,在转盘的底部固定有固定环34,在固定环的内侧固定有第一齿圈35,在底座内腔中固定有圆环形的轴承支撑件39,在轴承支撑件上固定有轴承38,固定环固定在轴承38的内圈中。在底座内侧设有第一电机37,在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一齿轮36,第一齿轮与第一齿圈啮合。第一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一齿圈构成了驱动转盘相对底座摆动的摆动单元。在转盘上固定有升降气缸31,升降气缸的活塞杆与转盘固连,在升降气缸的缸筒上固定有摆臂3。

如图4所示,在摆臂的自由端的下部固定有固定轴41,如图5所示,在固定轴上通过轴承38转动安装有圆形的驱动盘4,如图6所示,在驱动盘上同心安装有第二齿圈42,在第二齿圈外侧的驱动盘上设有三个在同一圆周上均匀设置的驱动槽40,驱动槽为直槽且驱动槽的两端与驱动盘圆心之间的距离不等。驱动盘仅可相对固定轴转动,在摆臂的底部固定有第二电机46,如图7所示,在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蜗杆47,蜗杆与固定安装在转轴44上的蜗轮45啮合,转轴转动安装在摆臂的底部。在转轴上还固定有第二齿轮43,第二齿轮与第二齿圈啮合。第二电机、第二齿轮、第二齿圈、蜗轮和蜗杆构成了驱动盘相对横臂旋转的旋转单元。

在如图8、图9所示,驱动盘的下方设有抓持盘5,抓持盘为圆形结构,抓持盘的中心设有中心孔50。在抓持盘的底部设有抓持单元。抓持单元包括固定板51、抓持头52、橡胶体53、滑杆54、弹簧55、作动杆56、轨道板57和滚动体58,固定板51为沿周向均匀设置的三组,每组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固定板51,在两固定板之间滑动安装有抓持头52,抓持头上设有盲孔,在盲孔中设有橡胶体53,在抓持盘的底部设有三个沿周向均匀设置的轨道板57,在轨道板上滑动安装有滑杆54,滑杆的一端与抓持头固连,在滑杆的另一端固定有作动杆56,在抓持头与轨道板之间固定有弹簧55,在弹簧的作用下抓持头有向抓持盘圆心移动的趋势。作动杆垂直于滑杆,作动杆的上端设有滚动体58,滚动体为圆筒形结构且滚动体可相对作动杆转动,滚动体置于驱动槽中且能在驱动槽中移动。如图10所示,通过旋转单元驱动驱动盘顺时针转动时,作动杆的上部在驱动槽中向远离驱动盘中心的一侧移动,由于滑杆沿抓持盘的径向设置,进而带动滑杆向远离抓持盘圆心的一侧移动,进而实现对外圈6的释放;通过旋转单元驱动驱动盘逆时针转动时,作动杆的上部在驱动槽中向靠近驱动盘中心的一侧移动,同时在弹簧的作用下,带动滑杆向靠近抓持盘圆心的一侧移动,直至橡胶体与外圈接触且橡胶体与外圈之间具有正压力后,三个橡胶体实现了对外圈的夹持。橡胶体的设置可以避免对外圈外壁的损坏划伤。

工作时通过抓持单元夹持住外圈,然后升降气缸动作使得摆臂升高,此时外圈上升至滚子装配台的上方;然后摆动单元动作驱动摆臂摆动至承载台的正上方,如图12所示,滚子装配台和承载台均位于以升降气缸为中心的圆弧上;然后升降气缸动作使得外圈置于承载台上的圆孔中;随后旋转单元动作,使得抓持头向远离抓持盘中心的一侧移动,此时抓持单元便实现了对外圈的卸载;然后举升气缸动作使得摆臂升高,传感器感应到外圈后,控制器向输送气缸发送信号,使得承载台置于压力机的正下方,随后压力机对内圈和外圈进行装配。当滚子装配台上有新的外圈、保持架与滚子完成装配后,该传输机构重复上述动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