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铆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6488阅读:898来源:国知局
拉铆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铆钉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拉铆枪。



背景技术:

铆钉枪是用于各类金属板材、管材等制造工业的紧固铆接,目前广泛地使用在汽车、航空、铁道、制冷、电梯、开关、仪器、家具、装饰等机电和轻工产品的铆接上。为解决金属薄板、薄管焊接螺母易熔,攻内螺纹易滑牙等缺点而开发,它可铆接不需要攻内螺纹,不需要焊接螺母的拉铆产品、铆接牢固效率高、使用方便快捷。现有的拉铆枪分为单把式拉铆枪和双把式拉铆枪。双把式拉铆枪包括两个手柄,进行铆接时,使用者两手分别握住两个手柄用力进行铆接;单把式拉铆枪包括本体和手柄,进行铆接时,使用者用一只手同时握住本体和手柄用力进行铆接。现有技术的拉铆枪的枪体、把手通过轴直接连接,基本原理也是利用杠杆作用将铆钉拉出,然而,这种拉铆枪拉铆机构行程长,枪体和把手的撑开距离大,导致力用不上,不适合单手快速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缺点,旨在提供一种拉铆枪。(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拉铆枪,包括枪体、把手和拉杆,其中,拉杆和把手通过第一轴销进行转动连接,所述枪体和把手之间设置有活动轴;

所述活动轴包括两端开孔的横杆、第二轴销以及枪体轴套;其中,所述横杆一端通过枪体轴套与枪体转动连接,横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销与把手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轴销位于第一轴销的侧下方。

进一步,所述枪体上部为一中空的腔,该腔内装配有滑套,所述滑套的末端与拉杆前端螺接。

进一步,还包括钉嘴、调节套头和紧固套头;所述钉嘴与调节套头前部螺接,所述调节套头后部设置有螺纹,并与所述腔的前部螺接;所述紧固套头也与所述调节套头的螺纹配合螺接;所述滑套的前部套在所述调节套头内。

进一步,所述腔的末端还连接有拉杆套,所述拉杆的末端套于该拉杆套内;所述拉杆套通过螺钉与腔固定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一扭簧,所述扭簧通过扭簧轴套与所述把手连接;所述扭簧两侧的顶杆分别与枪体和把手相抵,并将枪体和把手顶开。

进一步,所述把手上设置有用于存储钉嘴的螺孔。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克服现有技术的拉铆枪的枪体和把手行程大,单手用力困难的缺陷,通过在枪体和把手增加活动轴,使枪体和把手行程缩短,活动轴的第二轴销部位是可以沿着枪体轴套轴向运动的,因此,在起钉时,拉杆端的力的方向是可以自由改变的,从而起钉用力更省,更轻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拉铆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拉铆枪的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轴运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拉铆枪,包括枪体1、把手2和拉杆3,其中,拉杆3和把手2通过第一轴销4进行转动连接,枪体1和把手2之间设置有活动轴;

活动轴包括两端开孔的横杆5、第二轴销6以及枪体轴套7;其中,横杆5一端通过枪体轴套7与枪体1转动连接,横杆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销6与把手2进行转动连接;第二轴销6位于第一轴销4的侧下方。

枪体1上部为一中空的腔8,该腔8内装配有滑套9,滑套9的末端与拉杆3前端螺接。

还包括钉嘴10、调节套头11和紧固套头12,把手2上设置有用于存储钉嘴10的螺孔15,钉嘴10有多种型号,并且可以存储在螺孔15上,方便使用时更换;钉嘴10与调节套头11前部螺接,调节套头11后部设置有螺纹,并与腔8的前部螺接;紧固套头12也与调节套头11的螺纹配合螺接;滑套9的前部套在调节套头11内。套接套头12通过旋转可以控制起钉行程,行程确定后,通过紧固套头12拧紧固定好。

腔8的末端还连接有拉杆套13,拉杆3的末端套于该拉杆套13内;拉杆套13通过螺钉与腔8固定连接,将拉杆3限定在拉杆套13内活动。

还包括一扭簧14,扭簧14通过扭簧轴套16与把手2连接;扭簧14两侧的顶杆分别与枪体1和把手2相抵,并将枪体1和把手2顶开。在枪体1和把手2套有塑胶套17,提高舒适感和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的拉铆枪克服现有技术的拉铆枪的枪体和把手行程大,单手用力困难的缺陷。具体使用时,活动轴使枪体和把手行程缩短,并且活动轴的第二轴销部位是可以沿着枪体轴套轴向运动的,具体原理可参加图3,箭头方向表示该部件的运动方向,在起钉时,拉杆端的力的方向是可以自由改变的,从而起钉用力更省,更轻松。而现有技术的单支点的拉铆枪起钉时力的方向是定死的,无法进行灵活的自然改变,因此起钉用力不均,显得费力,而且,为了达到省力效果,使腔体和把手形成很大,不适合单手操作。

综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性实施方式,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修饰或者等效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