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弯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17423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弯管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加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弯管机。



背景技术:

冰箱压缩机是其制冷系统的心脏,压缩机主要作用是以电动机作为动力,带动压缩机的曲轴旋转,使连杆推动活塞在气缸内做往复运动,从而推动制冷剂在系统中流动。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939653U所示的一种制冷压缩机的盖板组件,现有压缩机的盖板组件由消音包、盖板、内排气管以及减震弹簧组成。

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05571080U,授权公告日为2016年9月14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邦迪管弯形装置,包括弯形平台、支柱、连接块、上模、下模、转动手柄、转动底座、定位块、定位杆和锁紧螺母,弯形平台的形状为长方体,弯形平台上表面上固定有两根平行布置的支柱,两根支柱的上方固定有一连接块,两根支柱之间自下而上依次设有下模和上模,下模的上表面中间位置上和上模的下表面中间位置上均设有一半圆形孔,连接块的中间位置处设有一转动手柄,转动手柄的一端连接在上模上,弯形平台上表面上靠近圆形定位孔处还设有一转动底座,转动底座上固定有一定位块,定位块上设有一定位杆,定位杆上设有锁紧螺母。

这种邦迪管弯形装置中所述的邦迪管就是内排气管,这种邦迪管弯折装置使得内排气管的一端安装在上模和下模之间,再通过手工握持内排气管,使得内排气管沿着定位杆的端部进行弯曲成型,但是因消因包和盖板之间的内排气管长度较短,使得此内排气管在弯曲成型的过程中难以握持,给操作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弯管机,具有方便成型长度较短的内排气管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弯管机,包括基板,还包括具有供内排气管的中部嵌入的第一半圆形孔的固定座、具有与所述第一半圆形孔相对应的第二半圆形孔且与所述固定座之间形成夹持区域的第一成型模具的夹持区宽度调节机构,还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成型模具上且与所述第二半圆形孔相通的第一弯管槽、具有相对所述第一成型模具转动连接且在转动中与所述第一弯管槽之间形成弯管区域的第二成型模具的弯管机构,所述第二成型模具上具有与第一弯管槽相对应的第二弯管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对内排气管进行弯曲成型时,将内排气管的嵌入到固定座的第一半圆形孔内,此时通过夹持区宽度调节机构带动第一成型模具移动,使得第一成型模具上的第二半圆形孔供内排气管嵌入,此时第一成型模具和固定座对内排气管进行固定;继而通过转动弯管机构,使得弯管机构上的第二成型模具相对第一成型模具转动,且因第一弯管槽和第二半圆形孔相通,使得内排气管靠近固定座的一端能位于第一弯管槽和第二成型模具之间,此时第二成型模具转动时带着内排气管沿着弯管区域进行弯曲成型,从而提高对内排气管的成型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两侧且供内排气管的两端搁置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具有供内排气管搁置的搁置槽的支撑板、驱动所述支撑板转动以脱离内排气管的第一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因将内排气管夹持第一半圆形孔和第二半圆形孔的过程中,因内排气管需要先嵌入在第一半圆形孔内,但是内排气管因重力的作用容易从第一半圆形孔内滑落,此时通过两个支撑板上的搁置槽对内排气管的两端进行支撑,使得第一成型模具朝向靠近固定座的一端移动时,不需要通过手工的方式对内排气管进行握持;且在内排气管夹持在第一半圆形孔和第二半圆形孔后,通过第一驱动件转动支撑板,使得支撑板脱离内排气管,从而不会对弯管机构的操作产生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驱动件为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基板上且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旋转气缸。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旋转气缸驱动支撑板进行转动,使得支撑板能实现对内排气管的两端进行支撑,以及脱离内排气管供弯管机构进行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旋转气缸之间的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定位套,所述旋转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定位套后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旋转气缸的活塞杆穿过定位套,使得定位套能对旋转气缸的活塞杆位置进行限定,使得旋转气缸的活塞杆在转动过程中不易发生松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持区宽度调节机构还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基板两侧的滑轨、滑移设置在所述滑轨上且供第一成型模具安装的移动座、固定在所述基板与所述移动座之间的第二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成型模具安装在滑移设置在滑轨上的移动座上,且移动座和基板之间设置有第二驱动件,从而能实现对第一成型模具的位置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移动座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成型模具远离所述固定座座的端面相抵触的限位块,所述第一成型模具上开设有沉头孔,所述移动座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沉头孔内嵌入有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孔内的固定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成型模具通过固定螺栓连接在移动座上,使得第一成型模具能在磨损后进行更换,且第一成型模具抵触在限位块上,能对第一成型模具安装时的角度进行限定,从而提高弯曲成型时的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驱动件为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基板上且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移动座上的驱动气缸。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在伸缩时,能带动移动座沿着滑轨进行移动,从而第一成型模具随着移动座移动以实现调节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弯管机构包括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成型模具且供所述第二成型模具安装的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固定座的端面上的扳动杆。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连接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成型模具上,从而连接板绕着转动点转动时能带动第二成型模具相对第一成型模具转动,从而在第一成型模具和第二成型模具之间形成弯曲区域;且在连接板上的扳动杆方便实现对连接板进行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所述第二半圆形孔的两侧的所述第一成型模具上对称形成有所述第一弯管槽,所述第一成型模具上安装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弯管槽相对应的所述弯管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第一成型模具的两侧开设第一弯管槽,且在第一成型模具上连接有两个弯管机构,从而能实现对内排气管的两端同时进行弯曲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供嵌入在所述第一半圆形孔内的内排气管的一端抵触的定位片。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只需要对内排气管的一端进行弯曲成型时,将定位片安装在固定座上,此时使得内排气管的一端抵触在定位片上,从而能对内排气管的成型位置进行限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使得内排气管夹持在第一半圆形孔和第二半圆形孔之间,然后转动扳动杆,使得内排气管沿着第一成型模具和第二成型模具之间形成的弯管区域弯曲成型,在操作中较为方便且能提高加工精度;

2、通过旋转气缸带动支撑板进行转动,使得在内排气管夹持在第一半圆孔和第二半圆形孔之前,支撑板能对内排气管进行支撑,且在需要进行弯曲成型时,支撑板转动后脱离内排气管,使得支撑板不会对弯曲成型造成影响;

3、通过在第一成型模具上设置两个弯管槽,且第一成型模具上具有两个弯管机构,从而能同时对内排气管的两端进行弯曲成型;

4、当只需要对内排气管的一端进行弯曲成型时,通过安装定位片后能对内排气管的弯曲位置进行限定,从而提高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结构爆炸图。

图中:1、基板;11、定位套;2、固定座;21、第一半圆形孔;22、定位片;23、连接螺栓;3、夹持区宽度调节机构;31、滑轨、32、移动座;321、螺纹孔;322、限位块; 33、第一成型模具;331、第二半圆形孔;332、第一弯管槽;333、沉头孔;334、固定螺栓;34、第二驱动件;341、驱动气缸;4、夹持区域;5、弯管机构;51、连接板;511、转轴;52、第二成型模具;521、第二弯管槽;53、扳动杆;6、弯管区域;7、支撑机构; 71、支撑板;711、搁置槽;72、第一驱动件;721、旋转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弯管机,如图2所示,包括呈长方体状的基板1,在沿着基板1长度方向的一端焊接有固定座2、在固定座2靠近基板1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中轴线方向平行于基板1宽度方向的第一半圆形孔21,且在固定座2的一侧通过连接螺栓23可拆卸连接有定位片22,定位片22阻挡在第一半圆形孔21的延长区域上。

如图2所示,同时在固定座2两侧的基板1上对称设置有支撑机构7(见图1),该支撑机构7包括支撑板71以及第一驱动件72。第一驱动件72为安装在基板1上的旋转气缸721,旋转气缸721的活塞杆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基板1的长度方向,且在基板1上还固定连接有供旋转气缸721的活塞杆穿过的定位套11;支撑板7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旋转气缸 721的活塞杆上,且在支撑板71远离旋转气缸721的活塞杆的一端的上端面开设有搁置槽 711,搁置槽711和第一半圆形孔21的延长区域相通。

如图2所示,在沿着基板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夹持区宽度调节机构3(见图 1),夹持区宽度调节机构3包括滑轨31、移动座32、第二驱动件34、第一成型模具33。滑轨31共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分布在基板1的两侧,滑轨3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基板1的长度方向。移动座32滑移连接在两个滑轨31上;第二驱动件34为一端固定连接在基板1上且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移动座32上的驱动气缸341。在移动座32远离一端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22,第一成型模具33抵触在限位块322上且可拆卸连接在移动座32上,在第一成型模具33上开设有两个沉头孔333,在移动座32上开设有两个和沉头孔333相对应的螺纹孔321,在沉头孔333内嵌入有螺纹连接在螺纹孔321内的固定螺栓334。同时在第一成型模具33靠近移动座32的一端形成有与第一半圆形孔21相对应的第二半圆形孔331,在第二半圆形孔331和第一半圆形孔21之间形成夹持区域4(见图1)。

如图2所示,第一成型模具33靠近固定座2的端面呈弧面形,且在第一成型模具33 靠近固定座2的端面上开设有与第二半圆形孔331相通的两个第一弯管槽332,两个第一弯管槽332对称设置在第二半圆形孔331的两侧且分别和第二半圆形孔331相通。同时在第一成型模具33上还设置有具有相对第一成型模具33转动连接且在转动中与第一弯管槽332之间形成弯管区域6(见图1)的第二成型模具52的弯管机构5,弯管机构5共设置有两个且分别对应两个第一弯管槽332。

如图2所示,弯管机构5(见图1)包括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成型模具33且供第二成型模具52安装的连接板51、固定连接在连接板51远离固定座2的端面上的扳动杆53。使得第一成型模具33上的两个沉头孔333分别开设在两个第一弯管槽332的圆心处,在连接板51靠近第一成型模具33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用于插入到沉头孔333内的转轴511。第二成型模具52固定连接在连接板51上,且在第二成型模具52上具有与第一弯管槽332相对于的第二弯管槽521,且第二成型模具52随着连接板51转动过程中,第一弯管槽332和第二弯管槽521之间形成弯管区域6。且使得位于两个第一弯管槽332之间的第一成型模具 33部分的周侧与两个第一弯管槽332不在同一弧形上,使得当连接板51上的转轴511嵌入在沉头孔333内时,此时连接板51另一端在靠近固定座2的区域下降中,第二成型模具52 不会撞击到内排气管。

实施过程:在对较短的内排气管进行弯曲成型时,若需要对内排气管的两端进行弯曲成型,先将固定座2上的定位片22拆卸下来,使得旋转气缸721转动带动支撑板71转动到竖直状态,此时使得内排气管的中部嵌入在固定座2的第一半圆形孔21内,内排气管的两端搁置在两个支撑板71的搁置槽711上进行支撑;然后在通过驱动气缸341推动移动座 32朝向靠近固定座2的方向移动,此时在第一成型模具33上的第二半圆形孔331供内排气管未嵌入第一半圆形孔21的部分嵌入,从而将内排气管夹紧在第一半圆形孔21和第二半圆形孔331之间,继而通过旋转气缸721转动,使得支撑板71转动后脱离内排气管;最终将连接板51上的转轴511套设在第一成型模具33上的沉头孔333内,使得内排气管位于第一成型模具33的第一弯管槽332以及第二成型模具52的第二弯管槽521之间,当扳动杆53 带动第二成型模具52进行转动时,内排气管的端部沿着第一弯管槽332和第二弯管槽521 形成的弯管区域6弯曲成型。

若只需要对内排气管的一端进行弯曲成型,使得内排气管再被固定座2和第一成型模具33夹持前,使得内排气管的一端抵触在限位片上进行定位,从而能提高内排气管的安装精度,从而提高对内排气管的加工精度。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