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拉伸带翻边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8263阅读:1806来源:国知局
深拉伸带翻边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深拉伸带翻边模具。



背景技术:

由于国内钣金和冲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相同的技术和质量水平下,现在的主要市场竞争压力集中在了成本和效率上。而且随着国内日益上升的人员用工成本,之前宁愿多添人也不愿添机器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如何提高机器利用率,减少人员及设备,使设备利用率得到最大化发挥。现有技术中,深拉伸与翻边通常需要使用两套模具进行两次加工,费时费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深拉伸带翻边模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深拉伸带翻边模具,包含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

所述上模组件包含上凹模与上凸模;上凹模沿上下延伸方向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部空间形成第一成型空间;上凸模与上凹模滑动连接;

所述下模组件包含下脱料板与下凹凸模;下脱料板沿上下延伸方向设置有第二通孔,下凹凸模与下脱料板滑动连接;

下凹凸模上端面上设置有翻边孔,所述翻边孔内部空间形成第二成型空间;上凸模能够沿上下延伸方向运动进入或脱离所述第二成型空间。

优选地,所述上模组件还包含上打板与上顶出单元;上打板、上顶出单元、上凹模依次紧固连接;

上打板沿上下延伸方向设置有导向孔,上凸模可滑动安装在导向孔中。

优选地,所述上打板包含一体成型的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第二座体位于第一座体的下端面上;

所述上顶出单元包含上连接杆;

上连接杆沿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座体上端面、上凹模上端面相连。

优选地,上顶出单元包含多个连接杆;

多个所述连接杆沿上凹模周向方向均匀布置。

优选地,所述下模组件还包含下顶出单元;下顶出单元包含下连接杆;

多个下连接杆沿下脱料板周向方向均布在下脱料板的下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上凹模的下端面与下脱料板的上端面之间构成夹板空间;

上凹模的下端面与第一通孔的孔壁面之间平滑过渡。

优选地,翻边孔的内壁与外壁均与下凹凸模上端面平滑过渡。

优选地,第一通孔直径大于第二通孔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使得板料的深拉伸与翻边能够在一个冲程中完成,无需将深拉伸后的板料取出换后道再加工;

2、本实用新型采用行腔式的成型方式,保证了最终产品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通过双向拉伸的设计极大节省了机器和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待机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次成型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次成型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复位脱料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中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深拉伸带翻边模具包含上模组件 100与下模组件200,所述上模组件100包含上打板1、上顶出单元2、上凹模3以及上凸模7,上打板1、上顶出单元2、上凹模3依次紧固连接。在上下延伸方向上,上打板 1、下凹模上分别设置有导向孔、第一通孔31,上凸模7可滑动安装在所述导向孔中;第一通孔31内部空间形成第一成型空间,用于板料5的第一次成型加工,上凸模7沿轴向方向能够滑动至第一通孔31内。下模组件200包含下脱料板4、下顶出单元以及下凹凸模8,下脱料板4在上下延伸方向上设置有第二通孔32,下凹凸模8能够在第二通孔32上下滑动;下凹凸模8的上端面设置有翻边孔33,翻边孔33内部空间形成第二成型空间,用于板料5的第二次成型加工,上凸模7能够沿上下延伸方向运动进入或脱离所述第二成型空间。

所述上打板1包含一体成型的第一座体23与第二座体24,第二座体24位于第一座体23的下端面上,上打板1截面形状形成倒的凸字形。所述上顶出单元2包含多个上连接杆21,所述上连接杆21沿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座体23上端面、上凹模3 上端面相连,多个连接杆沿上凹模3周向方向均匀布置。下顶出单元包含下连接杆22,多个下连接杆22沿下脱料板4周向方向均布在下脱料板4的下端面上。优选例中,所述上连接杆21、下连接杆22的布置方式还可以是无序的,上连接杆21、下连接杆22 的数量、横截面形状与大小可以根据强度要求进行调整。上凹模3的下端面与下脱料板4的上端面之间构成夹板空间34,用于初始板料5的放置与夹持,上凹模3的下端面与第一通孔31的孔壁面之间平滑过渡,防止在下凹凸模8将板料5压至第一成型空间的过程中对板料5的表面造成损坏;翻边孔33的内壁与外壁均与下凹凸模8上端面平滑过渡,便于在上凸模7的冲压下将第一次成型加工后的板料5压至第二成型空间内,以获得成型空间;另外第一通孔31直径大于第二通孔32直径,不仅可以为板料5的第一次成型留下足够的周向空间,还可以使得全部成型加工完成后,下脱料板4在复位上移的过程中,成型工件9可以在下脱料板4上端面的作用下从第二成型空间中脱出。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待机状态下,将板料5放置在夹板空间34 内;如图2所示,上凹模3下行将板料5压在下脱料板4上,在第一次成型过程中,上凹模3下行继续下行,下凹凸模8将板料5压至第一成型空间内,完成对板料5 的深拉伸;如图3所示,上凸模7开始下行,将深拉伸后的板料5向下压入到第二成型空间中,完成翻边加工;如图4所示,上打板1开始上行,当上凹模3压力被释放后,下顶出单元在弹性件的作用下也跟着复位上行,当下脱料板4完全复位时将成型工件9 从第二成型空间内顶出,完成整个行程和产品的生产过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