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轮机薄壁筒状部件的尺寸恢复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54810发布日期:2018-07-04 02:52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燃气轮机薄壁筒状部件的尺寸恢复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轮机维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燃气轮机薄壁筒状部件的尺寸恢复工装。



背景技术:

燃气轮机是一种动力设备,应用在航空发动机、工业用发电燃气轮机、输油输气管道增压动力、舰船及特种机动车辆动力等。在使用过程中,燃气轮机的一些关键部件会遭到高温氧化、热腐蚀、母材流失的损害,造成热机械疲劳裂纹等损坏。当这些关键部件的正常损坏程度达到其设计的使用极限时将直接影响燃气轮机的输出功率及使用安全,此类部件需要定期接受检验,更换或深度修复。此类部件又被称为关键易损部件,其中就包括薄壁筒状部件。

薄壁筒状部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其所涉及的损伤主要集中在烧蚀、变形等方面,在进行深度修复时,因为薄壁部件长度及特殊性,其尺寸恢复难度非常大。现有技术的尺寸恢复方法为:使用单块矫形单元进行局部尺寸恢复。但采用现有技术进行恢复时,尺寸恢复不均匀,圆度保证率很低,且容易造成局部变形或破坏;技术工人在进行此类部件尺寸恢复时,千斤顶易发生脱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由于此矫形手段为点矫形,且同时伴随加热手段,部件长度在一米左右,通常需要三名工人同时工作,完整矫形一支部件耗时非常久,导致工厂成本过高,交货时间超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理由,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燃气轮机薄壁筒状部件的尺寸恢复工装,该工装操作简便,用时短、恢复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燃气轮机薄壁筒状部件的尺寸恢复工装,包括支架、外撑、液压千斤顶、支撑环和支撑底座,所述液压千斤顶安装在支架上端面,液压千斤顶中部安装有液压拉杆,液压千斤顶上侧安装有环形的支撑底座,支撑底座中部开有能通过液压拉杆的孔,支撑底座上侧安装有支撑环,液压拉杆的外侧设有外撑,外撑的底部设置在支撑环内与支撑底座固定,所述液压拉杆呈上宽下窄的圆台形;

所述外撑由6个相同的扇形单元拼接成,6个扇形单元共同组成圆筒形的外撑,外撑内腔与液压拉杆形状相同、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还设有侧边平板,侧边平板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侧边平板上侧开有用于放置工具的凹槽一。

优选地,所述扇形单元横截面的扇形角弧度为61°~59°。

进一步地,所述扇形单元的外壁开有若干凹槽二,凹槽二水平设置,凹槽二之间间隔相同距离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凹槽二之间间隔为3~5厘米。

优选地,所述凹槽二的深度为0.3~0.5厘米,宽度为0.15~0.3厘米。

进一步地,所述孔为上大下小的圆台形,孔上端面的直径与液压拉杆上端面的直径相同。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设置液压拉杆和由六个可扩张的扇形单元组成的外撑配合使用,利用扇形单元均匀扩张产生均匀推力作用于变形的薄壁筒状部件,使薄壁筒状部件被逐渐撑开,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使薄壁筒状部件受力均匀,形状复原良好,良品率高。操作简便、快速,只需将薄壁筒状部件套在外撑上后开启液压千斤顶即可,无需多人繁琐操作,用时短,人工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外撑的剖面图。

图3是外撑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支架,2-外撑,21-扇形单元,22-凹槽二,3-液压拉杆,4-液压千斤顶,5-支撑环,6-支撑底座,61-孔,7-侧边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附图标记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使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附图3所示的一种用于燃气轮机薄壁筒状部件的尺寸恢复工装,包括支架1、外撑2、液压千斤顶4、支撑环5和支撑底座6,所述液压千斤顶4安装在支架1上端面,液压千斤顶中部安装有液压拉杆3,液压千斤顶4上侧安装有环形的支撑底座6,支撑底座6中部开有能通过液压拉杆3的孔61,支撑底座6上侧安装有支撑环5,液压拉杆3的外侧设有外撑2,外撑2的底部设置在支撑环5内与支撑底座6固定,所述液压拉杆3呈上宽下窄的圆台形。

所述外撑2由6个相同的扇形单元21拼接成,6个扇形单元21共同组成圆筒形的外撑2,外撑2内腔与液压拉杆3形状相同、间隙配合。

优选地,所述扇形单元21横截面的扇形角弧度为61°~59°。保证相邻的扇形单元21之间有较小的间隙,方便安装。

使用时,先将燃气轮机的薄壁筒状部件套在外撑2上,启动液压千斤顶4,液压千斤顶4带动液压拉杆3向下行进,由于液压拉杆3呈上宽下窄的圆台形,外撑2内腔与液压拉杆3形状相同,因此,液压拉杆3向下行进时会将外撑2的6个扇形单元21呈圆形逐渐向外扩张,薄壁筒状部件的变形部位受到扇形单元21的均匀推力逐渐恢复。反向再次启动液压千斤顶4,液压拉杆3向上行进,外撑2的6个扇形单元21收敛,取下薄壁筒状部件。

优选方式可以将薄壁筒状部件在外撑2上轴向转动一定角度,再次重复1至两次上述步骤。

还设有侧边平板7,侧边平板7一端固定在支架1上,侧边平板7上侧开有用于放置工具的凹槽一,方便操作者使用。

实施例2:

参见附图2,本实施例中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下进一步优化:所述扇形单元21的外壁开有若干凹槽二22,凹槽二22水平设置,凹槽二22之间间隔相同距离平行设置。在液压拉杆3的作用下外撑2向外扩张时,每个扇形单元21在液压拉杆3的推力和薄壁筒状部件的压力作用下会发生一定的应力形变,长期使用有变形和断裂的风险,凹槽二22的设置可以减轻形变应力,防止扇形单元21变形,增加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凹槽二22之间间隔为3~5厘米。

优选地,所述凹槽二22的深度为0.3~0.5厘米,宽度为0.15~0.3厘米。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中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下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中所述孔61为上大下小的圆台形,孔61上端面的直径与液压拉杆3上端面的直径相同。液压拉杆3向下行进时,当液压拉杆3的上端面与孔61上端面齐平时即达到了最大位移,此时液压拉杆3无法继续向下行进,操作者可以此方式判断外撑2已经达到最大扩张程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