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连接板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0990发布日期:2018-08-07 22:55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指一种座椅连接板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各汽车零部件产品制造的同行业中,对于座椅连接板这一零件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板材某些局部平面进行冲压压薄加工,一般情况下是将板材的指定部位板厚压薄0.2毫米,而该部位所需要的冲压力是非常之大的,几乎已经达到了整套模具所需冲压力的三分之一左右。然而,由于冲压力大,而现有模具的结构设计又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其是将正倒角工位设置于模具的中心线处,而将压平面与刻印这一受力最大的关键工位设置于正倒角工位的侧边,在冲压力作用下,整套模具由于受力不平衡,一方面,使得所生产的座椅连接板产品精度极易出现不稳定的不良状况,另一方面,模具本身的使用寿命也不高。其中,座椅连接板的生产加工中,当切边、冲孔凸凹模入子平均生产5000台左右,即需要修正或是更换。但座椅连接板是一个一车使用多件、且多车型共用的零件,产品精度的不稳定会严重影响其多车型的共用性,并且由于需要频繁修正或更换切边、冲孔凸凹模入子,这不但使其冲压成本居高不下,而且还会使整套模具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座椅连接板冲压模具,以解决现有冲压模具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而导致座椅连接板精度极易出现不稳定,并且致使模具使用寿命不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座椅连接板冲压模具,包括将座椅连接板冲压成型的上模具与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包括安装有压薄冲头的夹板,所述下模具包括设置有压平面与刻印工位的凹模,所述压平面与刻印工位内设有与压薄冲头适配的压薄凹模,所述压薄冲头与压薄凹模设置于凹模的模具中心线处,并且在上模具内设置上模加强装置,在下模具内设置下模加强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凹模上还设有位于压平面与刻印工位两侧的前置工位与后置工位,在前置工位与后置工位内分别设有若干空步工位。

进一步,所述前置工位沿进料方向依次为两个冲孔工位、两个切边工位、两个空步工位、一个冲孔以及三个空步工位,所述后置工位沿进料方向依次为一个空步工位、一个正倒角工位、一个空步工位、两个切边工位、一个精冲工位、三个空步工位以及两个分离工位。

进一步,所述上模具还包括上模座与脱料板,所述夹板安装在上模座下方,脱料板安装在夹板下方,所述上模加强装置包括上垫板与上垫脚,上垫板安装在上模座与夹板之间。

进一步,所述上垫脚为实心长方体结构,上垫脚垂直于进料方向并安装在上模座的顶部,上垫脚位于压薄冲头的上方。

进一步,所述下模具还包括下模座与底托板,所述凹模安装在下模座上方,下模座安装在底托板上方,所述下模加强装置包括下垫板与下垫脚,下垫板安装在凹模与下模座之间。

进一步,所述下垫脚为实心长方体结构,下垫脚沿竖直方向安装在下模座与底托板之间,下垫脚位于压薄凹模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上垫板与下垫板的硬度为48~50度。

进一步,所述上模座、上垫脚、下模座以及下垫脚的材质均为45号模具钢。

进一步,所述压薄冲头与压薄凹模的材质为硬度是60~62度的模具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压平面与刻印工位设置在凹模的模具中心线处,有利于保持压薄冲头与压薄凹模的受力平衡,并且在上模具内设置上模加强装置,在下模具内设置下模加强装置,能够对模具起到支撑作用,保证模具在冲压力作用下不变形、不损坏,从而在保证了座椅连接板产品生产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整套模具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前置工位与后置工位内分别设有若干空步工位,有利于使整套模具两侧所承受的冲压力相对于中心线均匀分散,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模具受冲压时的稳定性,避免了模具由于受力不均而引起的损坏。

(3)本实用新型的上垫板能够垫住冲头的尾部,从而避免冲头因长期的冲压后坐力而陷入上模座里;同理,下垫板也能够防止下模座的过早变形。因此,上垫板与下垫板增强了整套模具结构的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的上垫脚与下垫脚均设置在压薄冲头与压薄凹模的竖直方向上,相当于增加了上模座与下模座在该范围内的厚度,进一步有效避免了上模座与下模座由于冲压力过大而引起的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凹模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中,1—凹模;101—冲孔工位;102—切边工位;103—空步工位;104—压平面与刻印工位;105—正倒角工位;106—精冲工位;107—分离工位;2—下垫板;3—下模座;4—下垫脚;5—底托板;6—上垫脚;7—上模座;8—上垫板;9—夹板;10—脱料板;11—压薄凹模;12—压薄冲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面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座椅连接板冲压模具,如图1、图2所示,包括将座椅连接板冲压成型的上模具与下模具,其中,下模具包括凹模1、下垫板2、下模座3以及底托板5;上模具包括上模座7、上垫板8、夹板9以及脱料板10。在凹模1上设置有汽车座椅连接板加工过程中受冲压力最大的压平面与刻印工位104,压平面与刻印工位104位于凹模1的中心线上,在压平面与刻印工位104中设置有用于压薄材料的压薄凹模11。夹板9上固定有与压薄凹模11形状、位置匹配的压薄冲头12,当材料行走至压平面与刻印工位104时,压薄冲头12在冲床带动下压向位于凹模1中心线处的压薄凹模11,从而使材料被压薄,由于这个冲压力很大,将压平面与刻印工位104设置于凹模1的中心线上能够保持整套模具的受力平衡。

如图2所示,为了保证上模具在冲压力作用下能够保持位置不变化,在上模座7与夹板9之间安装上垫板8。夹板9通过上垫板8固定在上模座7上,当压薄冲头12对材料进行冲压时,上垫板8能够垫住压薄冲头12的尾部,避免其因长期的冲压后坐力而陷入上模座7里,造成上模座7的损坏。在夹板9下方还安装有脱料板10,脱料板10是当压薄冲头12下行进入压薄凹模11时,起压紧材料并当压薄冲头12上升退出压薄凹模11时将材料推住以分离的作用。另外,在上模座7的顶部还安装有上垫脚6,上垫脚6为实心长方体结构,上垫脚6垂直于进料方向并位于压薄冲头12的上方。上垫脚6增加了上模座7在压薄冲头12范围内的厚度,进一步有效避免了上模座7由于冲压力过大而引起的损坏。

如图2所示,为了保证下模具在冲压力作用下能够保持位置不变化,在凹模1与下模座3之间安装下垫板2,下垫板2能够防止下模座3的过早变形,增强了整套模具结构的稳定性。另外,在下模座3与底托板5之间安装下垫脚4,下垫脚4为实心长方体结构,下垫脚4沿竖直方向安装在压薄凹模11的下方。当压薄冲头12对座椅连接板进行冲压时,下垫脚4增加了下模座3在压薄凹模11范围内的厚度,进一步有效避免了下模座3由于冲压力过大而引起的损坏。上述下垫板2、下垫脚4、上垫脚6以及上垫板8能够使冲压力直接传递到冲床的工作台面上,从而减小了整套模具的受力。

如图1所示,在凹模1上还设有位于压平面与刻印工位104两侧的前置工位与后置工位,其中,前置工位从左至右沿进料方向依次设置为两个冲孔工位101、两个切边工位102、两个空步工位103、一个冲孔101以及三个空步工位103;后置工位从左至右沿进料方向依次设置为一个空步工位103、一个正倒角工位105、一个空步工位103、两个切边工位102、一个精冲工位106、三个空步工位103以及两个分离工位107。本实用新型的前置工位与后置工位内分别设有若干空步工位103,有利于使整套模具两侧所承受的冲压力相对于中心线均匀分散,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模具受冲压时的稳定性,避免了模具由于受力不均而引起的损坏。

实施例2:

作为优选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

上述压薄冲头12和压薄凹模11均采用高强度模具钢材料制成,并经热处理淬火至硬度60 ̄62度,为了确保压薄冲头12支撑面的平衡稳定,将上垫板8和下垫板2进行热处理淬火至硬度48 ̄50度,为了确保模具整体的韧性与抗冲击性,上模座7、上垫脚6、下模座3以及下垫脚4均采用普通45号模具钢制成,无需热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