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DCT变速器输入外轴冷锻成形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85057发布日期:2018-11-27 22:19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汽车DCT变速器输入外轴冷锻成形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挤压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汽车DCT变速器输入外轴冷锻成形模具。



背景技术: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汽车零部件的“质”和“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零部件的加工成形质量,批量化生产降低生产制造成本,降低生产能耗已成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内很多汽车变速器厂逐步设计并生产DCT双离合变速器,其中输入外轴是DCT变速器中非常关键的零件。现在常用的工艺是热锻或温锻成形,模具的寿命低,其热锻件或温锻件存在质量不稳定、强度不高、尺寸不精确等缺陷,且原材料耗费大、加工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DCT变速器输入外轴冷锻成形模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模具的寿命低,其热锻件或温锻件存在质量不稳定、强度不高、尺寸不精确,原材料耗费大,加工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DCT变速器输入外轴冷锻成形模具:它包括:上模和位于上模下方的下模,所述的上模包括:上冲头和套设在上冲头外侧的上冲头套,所述的下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固连的下冲头、下冲头垫块和顶出杆,下冲头垫块的外侧套设有氮气弹簧座,氮气弹簧座上设有的下冲头导向套套设在下冲头下端,下冲头的上端套设有下模,下模和氮气弹簧座的中间处设有氮气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的下模包括模芯和应力套,所述的应力套位双层应力套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模芯与应力套之间采用0.3%-0.5%的过盈配合,通过压力机施加载荷将模芯压入应力套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的模芯分为两段,两段模芯的分割位置在下模顶部向下0.6mm~1.8mm之间,坯件插入下模后,坯件和下模的顶部为台阶状,台阶是受力集中点,也就是应力集中区,如果模芯未分为两段或者模芯的上半部尺寸为0.5mm,模芯与坯件外圆的交点应力过大很容易损坏模具,模芯的上半部尺寸大于2mm的话,模芯与坯件外圆的交点应力等于没有避开应力集中区,通过设置两段模芯的分割位置,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的模芯与下冲头之间设有间隙,当坯件的上方收到上冲头作用力,坯件的下方收到下冲头的相抵,坯件进入了模芯与下冲头之间的间隙,坯件完成塑性变形后便得到成形后的输入外轴锻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的氮气弹簧座在氮气弹簧座上均匀分布,保证了上冲头向下压时整个下模工作的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的氮气弹簧座成对使用,数量至少为2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的上冲头套与上冲头采用分体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的上冲头下端的直径尺寸与输入外轴锻件上端内孔尺寸相同,使输入外轴锻件套设在上冲头下端,保证冲头向下冲压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DCT变速器输入外轴冷锻成形模具,与传统热锻制坯或温锻制坯相比,所成形的锻件精度高,零件强度高,且工序简单,材料利用率高,模具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成形后的坯件的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DCT变速器输入外轴冷锻成形模具它包括:上冲头套1,上冲头2,下模5,模芯51,应力套52,下冲头6,下冲头导向套7,氮气弹簧8,氮气弹簧座9,下冲头垫块10和顶出杆11。

实施例

上冲头套1和上冲头2连接设备上的滑块上,成型前的坯件3的顶部套设在上冲头2上,当载荷通过上冲头套1和上冲头2作用在成型前的坯件3上时,成型前的坯件3将作用力传递到下模5上,下模5将应力施加到氮气弹簧8上,此时的氮气弹簧8逐渐被压缩;

当上冲头套1和上冲头2将收到的应力持续向下传递时,成型前的坯件3向下挤压,成型前的坯件3被挤压变形并进入模芯51与下冲头2之间的间隙,成型前的坯件3完成塑性变形后便变成了成型后的坯件4,此时的氮气弹簧8被压缩到极限位置成为最终形态;

上冲头套1和上冲头2在滑块的带动下向上退,下模5回弹,氮气弹簧8恢复未压缩前形态,成型后的坯件4的位置被带动到成型前的坯件3的位置,下冲头6不动,安装在设备上的顶出杆11向上动作,在下模5中,顶出杆11将力传递到下冲头垫块10,下冲头垫块10将力传递奥下冲头导向套7和下冲头6,此时,成型后的坯件4被顶出下模5,操作人员将成型后的坯件4取走,重复上述操作即可进入加一个成型前的坯件3的加工。

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让熟悉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出的等同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