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螺旋压力机轴类件模架及其装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112531发布日期:2018-08-07 18:37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螺旋压力机轴类件模架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模具的导向方式一般选用在上模板和下底板之间设置导柱,导柱的上端嵌设于上模板内,且可在上模板内上下移动,导柱的下端固定于下底板上。然而,将导柱的上端直接嵌设于上模板内,长期使用容易造成上模板内孔的磨损,此时若不及时更换上模板将会进一步的影响到凸模与凹模的定位精度,影响加工成型物品的质量;若对上模板进行更换,又会带来替换成本较高,上模板尺寸较大,替换时费时费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螺旋压力机轴类件模架及其装配方法,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实施例一、一种电动螺旋压力机轴类件模架,包括上模板、下底板以及设置于上模板和下底板之间的凸模、凸模定位件、凹模、凹模定位件、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和调整垫片,凸模通过凸模定位件固定于上模板上;凹模通过凹模定位件固定于下底板上;第一限位块固定于上模板上,第二限位块固定于下底板上,调整垫片设置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电动螺旋压力机轴类件模架还包括设置于上模板和下底板之间的导向装置,导向装置包括导柱、衬套和衬套压板,衬套的上端嵌设于上模板内,衬套的下端设置于上模板外;衬套压板固定于上模板的下方,衬套上设有凸筋,衬套压板上设有与凸筋相匹配的第一环形槽;导柱的上端嵌设于衬套内,且可在衬套内上下移动,导柱的下端固定于下底板上。

进一步:导柱的下端通过第一螺钉固定于下底板上;下底板的下端设有与第一螺钉相匹配的沉头孔,下底板的上端设有与导柱相匹配的第一凹槽,沉头孔与第一凹槽之间通过锥形孔连通。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因在沉头孔与第一凹槽之间设置锥形孔,使导柱的底部与下底板之间仅为外部圆周线的线线接触,相较于常用的面面接触而言,不易受到导柱底部平面凹凸不平的影响,定位更加准确。

进一步:凸模定位件包括凸模垫板和凸模压圈,凸模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第一柱体设置于第二柱体的上端,且第一柱体的外径大于第二柱体的外径;第一柱体嵌设于上模板内,凸模垫板固定于第一柱体上方的上模板上,凸模压圈固定于第一柱体下方的上模板上,以实现对凸模的固定。

进一步:凹模包括上凹模和下凹模,上凹模和下凹模依次设置于凸模的下方;凹模定位件包括上凹模外圈、下凹模外圈、凹模定位圈和凹模压圈,上凹模外圈套设于上凹模上;下凹模外圈套设于下凹模上;凹模定位圈固定于下底板上;上凹模外圈、下凹模外圈、上凹模和下凹模均设置于凹模定位圈内;凹模压圈固定于凹模定位圈的上端,以实现对上凹模、下凹模、上凹模外圈和下凹模外圈的固定。

进一步:电动螺旋压力机轴类件模架还包括顶出器和下顶杆,顶出器设置于下凹模内,且可在下凹模内移动;下顶杆的上端抵设于顶出器上,下顶杆的下端设置于下底板的外部。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顶出器和下顶杆,便于工作人员将加工成型的模具推出。

实施例二、一种电动螺旋压力机轴类件模架的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凹模定位圈安装于下底板上,之后将下凹模装入到下凹模外圈中后一起放入到凹模定位圈中;

步骤s2:将上凹模装入到上凹模外圈中后一起放入到凹模定位圈中,且位于下凹模和下凹模外圈的上方;

步骤s3:在凹模定位圈的上端固定凹模压圈以将上凹模、上凹模外圈、下凹模和下凹模外圈固定于凹模定位圈内;

步骤s4:在下底板的上端固定第二限位块,并在第二限位块的上端固定调节垫片;在下底板的四周安装导柱;

步骤s5:将顶出器设置于下凹模内,且在顶出器的下端设置下顶杆,下顶杆的下端延伸至下底板的外部;

步骤s6:将凸模的第一柱体放置于上模板内,并在第一柱体的上端固定凸模垫板,在第一柱体的下端固定凸模压圈,以将凸模固定于上模板上;

步骤s7:在上模板的下端固定第一限位块;

步骤s8:在上模板上设置与导柱相匹配的衬套,在衬套的底部固定衬套压板以将衬套固定于上模板上;

步骤s9:利用吊运设备将通过步骤s6至步骤s8所完成的整体吊运到通过步骤s1至步骤s5所完成的整体的上方,并利用下底板上的四根导柱以及上模板上的四个衬套对通过步骤s6至步骤s8所完成的整体与通过步骤s1至步骤s5所完成的整体进行组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导柱与上模板之间设置衬套和衬套压板,当长时间使用衬套出现磨损后,可直接将衬套拆除并进行替换,拆装方便,且节约替换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电动螺旋压力机轴类件模架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3中c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为上模板、2为下底板、21为沉头孔、22为第一凹槽、23为锥形孔、24为下垫板、3为凸模、31为第一柱体、32为第二柱体、4为凸模定位件、41为凸模垫板、42为凸模压圈、5为凹模、51为上凹模、52为下凹模、6为凹模定位件、61为上凹模外圈、62为下凹模外圈、63为凹模定位圈、64为凹模压圈、7为第一限位板、8为第二限位板、9为调整垫片、10为导向装置、101为导柱、102为衬套、1021为凸筋、1022为第二环形槽、1023为第三环形槽、103为衬套压板、1031为第一环形槽、104为第一螺钉、11为顶出器、12为下顶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动螺旋压力机轴类件模架,包括上模板1、下底板2以及设置于上模板1和下底板2之间的凸模3、凸模定位件4、凹模5、凹模定位件6、第一限位块7、第二限位块8和调整垫片9,凸模3通过凸模定位件4固定于上模板1上;凹模5通过凹模定位件6固定于下底板2上;第一限位块7固定于上模板1上,第二限位块8固定于下底板2上,调整垫片9设置于第一限位块7和第二限位块8之间。

如图3所示,一种电动螺旋压力机轴类件模架还包括设置于上模板1和下底板2之间的导向装置10,导向装置10包括导柱101、衬套102和衬套压板103,衬套102的上端嵌设于上模板1内,衬套102的下端设置于上模板1外;衬套压板103固定于上模板1的下方,衬套102上设有凸筋1021,衬套压板103上设有与凸筋1021相匹配的第一环形槽1031;导柱101的上端嵌设于衬套102内,且可在衬套102内上下移动,导柱101的下端固定于下底板2上。

如图4所示,衬套102在凸筋,1021的上端设有第二环形槽1022,衬套102在凸筋1021的下端设有第三环形槽1023,第二环形槽1022的设置可避免衬套102与上模板1连接时的碰撞磨损;第三环形槽1023的设置可避免衬套102与衬套压板103连接时的碰撞磨损。

通过在导柱101与上模板1之间设置衬套102和衬套压板103,当长时间使用衬套102出现磨损后,可直接将衬套102拆除并进行替换,拆装方便,且节约替换成本。

如图3所示,导柱101的下端通过第一螺钉104固定于下底板2上;下底板2的下端设有与第一螺钉104相匹配的沉头孔21,下底板2的上端设有与导柱101相匹配的第一凹槽22,沉头孔21与第一凹槽22之间通过锥形孔23连通。因在沉头孔21与第一凹槽22之间设置锥形孔23,使导柱101的底部与下底板2之间仅为外部圆周线的线线接触,相较于常用的面面接触而言,不易受到导柱101底部平面凹凸不平的影响,定位更加准确。

如图2所示,凸模定位件4包括凸模垫板41和凸模压圈42,凸模3包括第一柱体31和第二柱体32,第一柱体31设置于第二柱体32的上端,且第一柱体31的外径大于第二柱体32的外径;第一柱体31嵌设于上模板1内,凸模垫板41固定于第一柱体31上方的上模板1上,凸模压圈42固定于第一柱体31下方的上模板1上,以实现对凸模3的固定。

如图2所示,凹模5包括上凹模51和下凹模52,上凹模51和下凹模52依次设置于凸模3的下方;凹模定位件6包括上凹模外圈61、下凹模外圈62、凹模定位圈63和凹模压圈64,上凹模外圈61套设于上凹模51上;下凹模外圈62套设于下凹模52上;凹模定位圈63固定于下底板2上;上凹模外圈61、下凹模外圈62、上凹模51和下凹模52均设置于凹模定位圈63内;凹模压圈64固定于凹模定位圈63的上端,以实现对上凹模51、下凹模52、上凹模外圈61和下凹模外圈62的固定。

如图2所示,一种电动螺旋压力机轴类件模架还包括顶出器11和下顶杆12,顶出器11设置于下凹模52内,且可在下凹模52内移动;下顶杆12的上端抵设于顶出器11上,下顶杆12的下端设置于下底板2的外部。通过设置顶出器11和下顶杆12,便于工作人员将加工成型的模具推出。

如图2所示,一种电动螺旋压力机轴类件模架还包括下垫板24,下底板2上设有与下垫板24相匹配的第二凹槽,下垫板24通过第二螺钉固定于第二凹槽内;下垫板24上设有与下顶杆12相匹配的通孔,下顶杆12的上端嵌设于通孔内,下顶杆12的下端设置于下垫板24的外部。通过在下垫板2上设置与其通过螺钉连接的下垫板24,当下顶杆12多次插拔造成下垫板24磨损后,可只对下垫板24进行替换,降低替换成本。

实施例二、一种电动螺旋压力机轴类件模架的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凹模定位圈63安装于下底板2上,之后将下凹模52装入到下凹模外圈62中后一起放入到凹模定位圈63中;

步骤s2:将上凹模51装入到上凹模外圈61中后一起放入到凹模定位圈63中,且位于下凹模52和下凹模外圈62的上方;

步骤s3:在凹模定位圈63的上端固定凹模压圈64以将上凹模51、上凹模外圈61、下凹模52和下凹模外圈62固定于凹模定位圈63内;

步骤s4:在下底板2的上端固定第二限位块8,并在第二限位块8的上端固定调节垫片9;在下底板2的四周安装导柱101;

步骤s5:将顶出器11设置于下凹模52内,且在顶出器11的下端设置下顶杆12,下顶杆12的下端延伸至下底板2的外部;

步骤s6:将凸模3的第一柱体31放置于上模板1内,并在第一柱体31的上端固定凸模垫板41,在第一柱体31的下端固定凸模压圈42,以将凸模3固定于上模板1上;

步骤s7:在上模板1的下端固定第一限位块7;

步骤s8:在上模板1上设置与导柱101相匹配的衬套102,在衬套102的底部固定衬套压板103以将衬套102固定于上模板1上;

步骤s9:利用吊运设备将通过步骤s6至步骤s8所完成的整体吊运到通过步骤s1至步骤s5所完成的整体的上方,并利用下底板2上的四根导柱101以及上模板1上的四个衬套102对通过步骤s6至步骤s8所完成的整体与通过步骤s1至步骤s5所完成的整体进行组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