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钢模自动拼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89046发布日期:2018-10-16 21:39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钢模自动拼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钢模自动拼装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钢模属于钢模的一种,分类往往由钢模的用途来进行,常见分类有,高速铁路梁体钢模板,高速铁路墩柱钢模板,公路桥梁模板,港工航运钢模板,水利水电钢模板和建筑钢模,现代高层建筑以惊人的速度耸立于城市之间,其间的功劳脱离不了建筑钢模发挥的作用,建筑钢模具有强度大,钢性好经久耐用等特点,与同种型号重型模具相比,结构简单,装配迅速,维修方便,生产效率高,投资小,而且经过简单的恢复可重复使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每个设计师从设计开始,要求的建筑钢模尺寸不一,所以建筑钢模也没有统一的型号和尺寸,通常建筑钢模也成为异形钢模,在选择的时候按照建筑要求的尺寸,采用适当厚度的钢板和精美焊接工艺的加工即可,尽可能地重复利用,但是现在建筑钢模的拼装对建筑质量起重要作用,但是现在的建筑钢模在拼装过程中需要人工操作,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减缓了工作进度,而且由于建筑钢模重量较大,在人工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使工作人员受伤,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建筑钢模自动拼装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钢模自动拼装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钢模自动拼装装置,包括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下端两侧均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均设有移动装置,所述安装块的上端设有第一移动槽,所述第一移动槽内的一端侧壁贯穿设置,所述第一移动槽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导轨槽,且两个导轨槽内的一端侧壁均贯穿设置,所述导轨槽内均安装有导轨,两个导轨之间共同固定有第一移动板,所述第一移动板的一侧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安装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四转动杆,且第四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移动槽内的另一端侧壁上,所述第一移动槽的另一端侧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二电动伸缩杆。且第二电动伸缩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四转动杆的一侧,所述第一移动板的上端设有驱动槽,所述驱动槽内安装有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底板的上端另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油缸,且第二油缸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在第二连接杆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油缸,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且第一油缸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杆的下端一侧,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下端另一侧固定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一侧铰接有第一转动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四油缸,且第四油缸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板的上端,所述第一转动板的上端设有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转动板的下端固定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下端固定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上设有夹持装置。优选地,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设置在安装腔内的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三油缸,所述安装腔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固定有第一光杆,所述第一光杆上滑动套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下端和第一滑槽内的底部之间的第一光杆上固定套接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二滑块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且第三油缸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在第二转动杆的一侧,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且第一转动杆的上端转动连接在安装腔内的一端侧壁上,所述安装腔内的底部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开口,且滚轮和开口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转动板上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贯穿第一转动板并延伸至第一转动板的下端,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第一齿轮,所述固定杆上转动套接有第二齿轮,且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齿轮的下端一侧固定有第二转动板,所述第二转动板的上端设有第三移动槽,所述第三移动槽内的一端侧壁贯穿设置,所述第三移动槽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均安装有限位块,两个限位块之间共同固定有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二移动板的一端下端固定有焊接装置,所述第三移动槽内的另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一电动伸缩杆,且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移动板的一侧,所述承载板的上端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内安装有第三滑块,且第三滑块的上端固定连接在第二转动板的下端。

优选地,所述夹持装置包括设置在承载板下端的两个相互平行的竖板,两个竖板的相对一侧下端均固定有一个夹板,两个竖板的相对一侧上端均转动连接有另一个夹板,所述承载板的下端设有第二移动槽,且第二移动槽位于两个竖板之间,所述第二移动槽内的固定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光杆,两个第二光杆上共同滑动套接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和第二移动槽内一端侧壁之间的第二光杆上均固定套接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移动槽内的另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三电动伸缩杆,且第三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隔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隔板的下端转动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三转动杆,且第三转动杆和夹板一一对应,所述第三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夹板的上端。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伺服电机。优选地,所述滚轮上包覆有橡胶层。优选地,所述第二转动杆采用碳素钢制成。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端一侧固定有照明装置。

本发明中,使用时,第三油缸推动第二转动杆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动杆转动,推动第二滑块在第一滑槽内移动,从而使滚轮通过开口抵触地面,方便移动,第一复位弹簧辅助复位,第二电动伸缩杆推动第四转动杆带动第一滑块在第二滑槽内移动,从而推动第一移动板在第一移动槽内移动,导轨在导轨槽内移动,保证第一移动板的平稳移动,调节位置,第二驱动装置带动底板转动调节角度,同时第二油缸推动第二连接杆转动,第一油缸推动第一连接杆转动,第四油缸带动第一转动板转动,方便调节,第一驱动装置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从而使第二转动板转动,第三滑块在第三滑槽内移动,从而使第二转动板转动,第一电动伸缩杆推动第二移动板移动,限位块在限位槽内移动,辅助固定并限制第二移动板的移动距离,焊接装置进行焊接,第三电动伸缩杆推动第二隔板移动,从而使第三转动杆转动,推动夹板夹持钢模,便于进行移动焊接,驱动装置均采用伺服电机sgmgv-13adc61,本发明实现了自动夹持焊接建筑钢模的功能,自动化程度高,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减少了人力成本,降低了工程成本,增加了企业效益,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焊接精度,从而提高建筑质量,加快工程进度,自动化拼接焊接,避免人工操作有可能产生的失误,保护了工作人员,而且提高了钢模的重复利用率,其结构简单,方便进行操作,适宜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筑钢模自动拼装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筑钢模自动拼装装置的a处结构放大图;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筑钢模自动拼装装置的b处结构放大图;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筑钢模自动拼装装置的安装块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筑钢模自动拼装装置的承载板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连接杆、2第二连接杆、3第一油缸、4第二油缸、5底板、6第一移动板、7第一滑块、8第一移动槽、9第一转动杆、10第三油缸、11第二转动杆、12滚轮、13第四油缸、14第一隔板、15导轨槽、16导轨、17第一滑槽、18第二滑块、19第一复位弹簧、20第一光杆、21开口、22第一驱动装置、23第一转动板、24第一齿轮、25固定杆、26第二齿轮、27第一电动伸缩杆、28第二转动板、29承载板、30第二光杆、31第二移动槽、32第三移动槽、33限位块、34限位槽、35第二移动板、36焊接装置、37第三转动杆、38夹板、39竖板、40第二复位弹簧、41第二隔板、42第二电动伸缩杆、43第四转动杆、44安装块、45第二滑槽、46第二驱动装置、47驱动槽、48第三电动伸缩杆、49第三滑块、50第三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建筑钢模自动拼装装置,包括安装块44,安装块44的下端两侧均设有安装腔,安装腔内均设有移动装置,方便移动,安装块44的上端设有第一移动槽8,第一移动槽8内的一端侧壁贯穿设置,第一移动槽8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导轨槽15,且两个导轨槽15内的一端侧壁均贯穿设置,导轨槽15内均安装有导轨16,方便移动,两个导轨16之间共同固定有第一移动板6,导轨16在导轨槽15内移动,保证第一移动板6的平稳移动,调节位置,第一移动板6的一侧设有第二滑槽45,第二滑槽45内安装有第一滑块7,第一滑块7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四转动杆43,且第四转动杆43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移动槽8内的另一端侧壁上,第一移动槽8的另一端侧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二电动伸缩杆42。且第二电动伸缩杆4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四转动杆43的一侧,第二电动伸缩杆42推动第四转动杆43带动第一滑块7在第二滑槽45内移动,从而推动第一移动板6在第一移动槽7内移动,第一移动板6的上端设有驱动槽47,驱动槽47内安装有第二驱动装置46,第二驱动装置46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底板5,第二驱动装置46带动底板5转动调节角度,底板5的上端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2,底板5的上端另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油缸4,且第二油缸4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在第二连接杆2的一侧,第二连接杆2的另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油缸3,第二连接杆2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且第一油缸3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杆1的下端一侧,第一连接杆1的下端另一侧固定有第一隔板14,第一隔板14的下端一侧铰接有第一转动板23,第一隔板14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四油缸13,且第四油缸13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板23的上端,第二油缸4推动第二连接杆2转动,第一油缸3推动第一连接杆1转动,第四油缸13带动第一转动板23转动,方便调节,第一转动板23的上端设有连接装置,进行焊接拼装,第一转动板23的下端固定有固定杆25,固定杆25的下端固定有承载板29,方便安装,承载板29上设有夹持装置。

本发明中,移动装置包括设置在安装腔内的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三油缸10,安装腔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滑槽17,第一滑槽17内固定有第一光杆20,第一光杆20上滑动套接有第二滑块18,第二滑块18在第一滑槽17内移动,第二滑块18的下端和第一滑槽17内的底部之间的第一光杆20上固定套接有第一复位弹簧19,第一复位弹簧19辅助复位,第二滑块18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11,且第三油缸10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在第二转动杆11的一侧,第二转动杆1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滚轮12,第三油缸10推动第二转动杆11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动杆9转动第二转动杆1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9,且第一转动杆9的上端转动连接在安装腔内的一端侧壁上,安装腔内的底部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开口21,且滚轮12和开口21一一对应,滚轮12通过开口21抵触地面,方便移动,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转动板23上的第一驱动装置22,第一驱动装置22的输出轴贯穿第一转动板23并延伸至第一转动板23的下端,第一驱动装置22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第一齿轮24,第一驱动装置22带动第一齿轮24转动,固定杆25上转动套接有第二齿轮26,且第一齿轮24和第二齿轮26相啮合,第一齿轮24带动第二齿轮26转动,第二齿轮26的下端一侧固定有第二转动板28,第二齿轮26转动带动第二转动板28转动,第二转动板28的上端设有第三移动槽32,第三移动槽32内的一端侧壁贯穿设置,第三移动槽32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限位槽34,限位槽34内均安装有限位块33,两个限位块33之间共同固定有第二移动板35,限位块33在限位槽34内移动,辅助固定并限制第二移动板35的移动距离,第二移动板35的一端下端固定有焊接装置36,焊接装置36进行焊接,第三移动槽32内的另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一电动伸缩杆27,且第一电动伸缩杆27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移动板35的一侧,承载板29的上端设有第三滑槽50,第三滑槽50内安装有第三滑块49,且第三滑块49的上端固定连接在第二转动板28的下端,第三滑块49在第三滑槽50内移动,辅助第二转动板28的转动,夹持装置包括设置在承载板29下端的两个相互平行的竖板39,两个竖板39的相对一侧下端均固定有一个夹板38,两个竖板39的相对一侧上端均转动连接有另一个夹板38,承载板29的下端设有第二移动槽31,且第二移动槽31位于两个竖板39之间,第二移动槽31内的固定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光杆30,两个第二光杆30上共同滑动套接有第二隔板41,第二隔板41的一侧和第二移动槽31内一端侧壁之间的第二光杆30上均固定套接有第二复位弹簧40,第二移动槽31内的另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三电动伸缩杆48,且第三电动伸缩杆4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隔板41的另一侧,第二隔板41的下端转动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三转动杆37,且第三转动杆37和夹板38一一对应,第三转动杆37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夹板38的上端,第三电动伸缩杆48推动第二隔板41移动,从而使第三转动杆37转动,推动夹板38夹持钢模,第二驱动装置46为伺服电机,稳定输出,滚轮12上包覆有橡胶层,第二转动杆11采用碳素钢制成,结实耐用,第一连接杆1的上端一侧固定有照明装置,进行照明。

本发明中,使用时,第三油缸10推动第二转动杆11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动杆9转动,推动第二滑块18在第一滑槽17内移动,从而使滚轮12通过开口21抵触地面,方便移动,第一复位弹簧19辅助复位,第二电动伸缩杆42推动第四转动杆43带动第一滑块7在第二滑槽45内移动,从而推动第一移动板6在第一移动槽7内移动,导轨16在导轨槽15内移动,保证第一移动板6的平稳移动,调节位置,第二驱动装置46带动底板5转动调节角度,同时第二油缸4推动第二连接杆2转动,第一油缸3推动第一连接杆1转动,第四油缸13带动第一转动板23转动,方便调节,第一驱动装置22带动第一齿轮24转动,第一齿轮24带动第二齿轮26转动,从而使第二转动板28转动,第三滑块49在第三滑槽50内移动,从而使第二转动板28转动,第一电动伸缩杆27推动第二移动板35移动,限位块33在限位槽34内移动,辅助固定并限制第二移动板35的移动距离,焊接装置36进行焊接,第三电动伸缩杆48推动第二隔板41移动,从而使第三转动杆37转动,推动夹板38夹持钢模,便于进行移动焊接,驱动装置均采用伺服电机sgmgv-13adc61。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