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茶油油渣的高回收率回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0943发布日期:2018-10-16 22:08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茶油油渣的高回收率回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茶油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茶油油渣的高回收率回榨装置。



背景技术:

菜籽油,俗称茶油,又名山茶油、山茶籽油,是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普通油茶成熟种子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油茶籽含油率一般为25~35%,所榨出的油茶籽油主要含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脂肪酸含量、比例与橄榄油极为相似,素有“东方橄榄油”的称号,甚至有些营养成分的指标还要高于橄榄油。由于油茶整个生长过程无需使用化肥、农药,山茶果生长期从开花到成熟,历经冬、春、夏、秋之雨露,尽吸天然养分、日月精华,营养价值极高,所榨取出来的茶籽油是能够与橄榄油相媲美的高档健康食用油,因而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推崇。

目前对富含油茶籽油的茶油油渣的处理可采用直接投入螺旋压榨机中再次进行压榨,以提取其中的油茶籽油,但由于茶油油渣高含油及高粘度,无法给压榨机榨膛带来压力,极易导致压榨机滑膛,进而无法榨出油茶籽油,压榨后的茶饼含油大于12质量%;茶油油渣的处理也可通过液压榨机再次进行压榨,以提取其中的油茶籽油,同样由于茶油油渣高含油及高粘度,很难形成料饼,挤压不出油料;此外,还可以将茶油油渣混入油茶籽仁中进行压榨,以在压榨油茶籽仁的同时挤压出茶油油渣中的油茶籽油,但因为油茶籽仁颗粒较光滑,油渣很难与油茶籽仁混合均匀或粘附茶仁表面,致使压榨机内部挤压系统压力不稳定,变化大,严重影响出茶饼含油(即茶饼含油量增加到10质量%以上),且茶油油渣会附粘在压榨机输送系统中,长久易结块,滋生细菌,影响食品安全。

中国专利cn206069814u针对已有的因为油茶籽仁颗粒较光滑,油渣很难与油茶籽仁混合均匀或粘附茶仁表面,致使压榨机内部挤压系统压力不稳定,变化大,严重影响出茶饼含油(即茶饼含油量增加到10质量%以上),且茶油油渣会附粘在压榨机输送系统中,长久易结块,滋生细菌,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公开了一种茶油油渣回榨装置,其通过在油料筒内实现茶油和油渣的分离,油渣进入油渣管通过电泵传输到螺旋式榨油机的进料口;在机体内,由茶饼入口加入的茶饼和由油茶果壳入口加入的油茶果壳与油渣充分混合,能作为硬化基料满足硬化茶油油渣的作用,使茶油油渣压榨更加有力,经螺旋榨杆的螺旋压榨作用及配合榨杆端部的齿形截面,从而使油渣中的茶油能够顺利充分地压榨出的方式,克服了已有的因为油茶籽仁颗粒较光滑,油渣很难与油茶籽仁混合均匀或粘附茶仁表面,致使压榨机内部挤压系统压力不稳定,变化大,严重影响出茶饼含油(即茶饼含油量增加到10质量%以上),且茶油油渣会附粘在压榨机输送系统中,长久易结块,滋生细菌,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但由于上述装置缺少刮渣装置,使得过滤网板上的茶油渣很难剔除,时间久后,过滤网板会堵塞,导致过滤网板无法过滤茶油和油渣,另外,所述装置采用螺旋式榨油的方式,使得茶油油渣压榨较慢,且压榨不够彻底。

综上,目前需要研发一种防止过滤网板堵塞、油渣回榨彻底、油渣回榨效率快的用于茶油油渣的高回收率回榨装置,来克服现有技术中回榨装置存在过滤网板容易堵塞、油渣回榨不彻底、油渣回榨效率慢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回榨装置存在过滤网板容易堵塞、油渣回榨不彻底、油渣回榨效率慢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过滤网板堵塞、油渣回榨彻底、油渣回榨效率快的用于茶油油渣的高回收率回榨装置。

本发明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用于茶油油渣的高回收率回榨装置,包括有安装架、第一排油管、下支架、上支架、油料筒、过滤网板、进油管、第一安装杆、第一刮刀、推杆、把手、第一排油斗、第一出油管、榨油筒、第二排油斗、第二出油管、抽油管、电泵、输油管、进料管、第一电机、转板、第一轴承座、第一转轴、第二电机、安装板、第二轴承座、第二转轴、第三轴承座、第一齿条、第四轴承座、第二齿条、第五轴承座、第三转轴、第三齿条、第六轴承座、第四转轴、第七轴承座和储油桶;榨油筒通过上支架、下支架固接于安装架内侧壁上端,油料筒嵌于上支架,过滤网板固接于油料筒内;第一排油斗固接于油料筒内,且第一排油斗与油料筒内连通;第一出油管与第一排油斗底端连通;第二排油斗固接于榨油筒底部,且第二排油斗与榨油筒内连通;第二出油管与第二排油斗底端连通,第一出油管底端贯穿下支架与第二出油管侧部连通,储油桶固接于安装架内底部,第二出油管底端与储油桶内连通,第一排油管与储油桶侧部下端连通,第一排油管安装有第一阀门,进油管与油料筒顶部连通,油料筒侧部设有通孔,推杆与通孔滑动连接;安装杆固接于推杆一端,把手固接于推杆另一端;安装杆位于油料筒内,第一刮刀固接于安装杆顶部、底部,第一刮刀与过滤网板顶部接触连接;进料管固接于榨油筒顶部,且进料管与榨油筒内连通;电泵固接于榨油筒顶部;抽油管一端与电泵相连,另一端与油料筒侧部相连;抽油管位于过滤网板上方;抽油管安装有第二阀门;输油管一端与电泵相连,另一端与进料管侧部上端连通;第一电机固接于进料管后侧下半部,第一轴承座嵌于进料管内侧壁;第一转轴与第一轴承座枢接,并贯穿第一轴承座与第一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多个转板均匀分布于第一转轴;第三轴承座、第四轴承座、第六轴承座嵌于榨油筒一侧壁,第二轴承座、第五轴承座、第七轴承座嵌于榨油筒另一侧壁;第三轴承座位于第四轴承座、第六轴承座之间,第二轴承座位于第五轴承座、第七轴承座件,第二电机通过安装板固接于榨油筒靠近第二轴承座的侧部;第二转轴一端与第二轴承座枢接,另一端与第三轴承座枢接;第二转轴端部贯穿第二轴承座与第二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二转轴端部贯穿第三轴承座与第一齿条固接;第三转轴一端与第五轴承座枢接,另一端与第四轴承座枢接并贯穿第四轴承座与第二齿条固接;第四转轴一端与第七轴承座枢接,另一端与第六轴承座枢接并贯穿第六轴承座与第三齿条固接,第二齿条、第三齿条与第一齿条啮合;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四转轴均固接有轧辊,轧辊位于榨油筒内。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第三电机、第八轴承座、第五转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九轴承座、第六转轴和第二刮刀;第三电机固接于油料筒后侧,第八轴承座嵌于油料筒后侧壁;第五转轴端部与第八轴承座枢接,并贯穿第八轴承座与第三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一齿轮固接于第五转轴,第九轴承座固接于油料筒内,第六转轴与第九轴承座枢接,第二齿轮固接于第六转轴顶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二刮刀固接于第六转轴底端,第二刮刀与第一排油斗内侧壁接触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第四电机、第十轴承座、第七转轴、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十一轴承座、第八转轴和第三刮刀;第四电机固接于榨油筒后侧,第十轴承座嵌于榨油筒后侧壁;第七转轴端部与第十轴承座枢接,并贯穿第十轴承座与第四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三齿轮固接于第七转轴,第十一轴承座固接于榨油筒内,第八转轴与第十一轴承座枢接,第四齿轮固接于第十一轴承座顶部,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固接,第三刮刀固接于第八转轴底端,第三刮刀与第二排油斗内侧壁接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底部安装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安装有脚刹。

进一步的,所述进油管顶端与第一喇叭形斗连通,所述进料管顶端与第二喇叭形斗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第一挂钩、第二挂钩和防漏框;第一挂钩固接于安装架底部,第二挂钩固接于防漏框侧部,第二挂钩与第一挂钩扣接配合,防漏框位于第一排油管正下方。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橡胶密封圈;橡胶密封圈对应通孔位置固接于油料筒内侧壁,推杆贯穿橡胶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达到防止过滤网板堵塞、油渣回榨彻底、油渣回榨效率快的效果。

1、本发明需将油渣回榨时首先通过过滤网板的过滤茶油,使得茶油、油渣能够分离开来,过滤好的茶油能直接排入储油桶中,接着通过电泵将油渣输送入进料管中,在这过程中,将茶饼和油茶果壳加入进料管中,使得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混合,而茶饼和油茶果壳能作为硬化基料满足硬化茶油油渣的作用,使茶油油渣压榨更加有力,然后,通过第一电机带动转板搅拌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混合的混合物,使得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能够混合均匀,且同时转板也能够定量将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下放于榨油筒,避免过多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油渣在回榨过程中,压榨不够彻底的情况,最后,通过轧辊将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混合的混合物进行压榨,从而使油渣中的茶油能够顺利充分地压榨出,油渣压榨好的茶油直接通过第二出油管排入储油桶中;如此,达到油渣回榨彻底、油渣回榨效率快的效果。

2、本发明通过把手来回拉动推杆,推杆能够通过安装杆带动第一刮刀来回移动,及第一刮刀能够将过滤网板表面的茶油刮除,如此,达到防止过滤网板堵塞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中a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4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4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三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万向轮,2-脚刹,3-安装架,4-第一排油管,5-第一阀门,6-下支架,7-上支架,8-油料筒,9-过滤网板,10-进油管,11-第一安装杆,12-第一刮刀,13-通孔,14-推杆,15-把手,16-第一排油斗,17-第一出油管,18-榨油筒,19-第二排油斗,20-第二出油管,21-抽油管,22-第二阀门,23-电泵,24-输油管,25-进料管,26-第一电机,27-转板,28-第一轴承座,29-第一转轴,30-第二电机,31-安装板,32-第二轴承座,33-第二转轴,34-第三轴承座,35-第一齿条,36-第四轴承座,37-第二齿条,38-第五轴承座,39-第三转轴,40-第三齿条,41-第六轴承座,42-第四转轴,43-第七轴承座,44-轧辊,45-第三电机,46-第八轴承座,47-第五转轴,48-第一齿轮,49-第二齿轮,50-第九轴承座,51-第六转轴,52-第二刮刀,53-第四电机,54-第十轴承座,55-第七转轴,56-第三齿轮,57-第四齿轮,58-第十一轴承座,59-第八转轴,60-第三刮刀,61-第一喇叭形斗,62-第二喇叭形斗,63-第一挂钩,64-第二挂钩,65-防漏框,66-橡胶密封圈,68-储油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一种用于茶油油渣的高回收率回榨装置,如图1-7所示,包括有安装架3、第一排油管4、下支架6、上支架7、油料筒8、过滤网板9、进油管10、第一安装杆11、第一刮刀12、推杆14、把手15、第一排油斗16、第一出油管17、榨油筒18、第二排油斗19、第二出油管20、抽油管21、电泵23、输油管24、进料管25、第一电机26、转板27、第一轴承座28、第一转轴29、第二电机30、安装板31、第二轴承座32、第二转轴33、第三轴承座34、第一齿条35、第四轴承座36、第二齿条37、第五轴承座38、第三转轴39、第三齿条40、第六轴承座41、第四转轴42、第七轴承座43和储油桶68;榨油筒18通过上支架7、下支架6固接于安装架3内侧壁上端,油料筒8嵌于上支架7,过滤网板9固接于油料筒8内;第一排油斗16固接于油料筒8内,且第一排油斗16与油料筒8内连通;第一出油管17与第一排油斗16底端连通;第二排油斗19固接于榨油筒18底部,且第二排油斗19与榨油筒18内连通;第二出油管20与第二排油斗19底端连通,第一出油管17底端贯穿下支架6与第二出油管20侧部连通,储油桶68固接于安装架3内底部,第二出油管20底端与储油桶68内连通,第一排油管4与储油桶68侧部下端连通,第一排油管4安装有第一阀门5,进油管10与油料筒8顶部连通,油料筒8侧部设有通孔13,推杆14与通孔13滑动连接;安装杆固接于推杆14一端,把手15固接于推杆14另一端;安装杆位于油料筒8内,第一刮刀12固接于安装杆顶部、底部,第一刮刀12与过滤网板9顶部接触连接;进料管25固接于榨油筒18顶部,且进料管25与榨油筒18内连通;电泵23固接于榨油筒18顶部;抽油管21一端与电泵23相连,另一端与油料筒8侧部相连;抽油管21位于过滤网板9上方;抽油管21安装有第二阀门22;输油管24一端与电泵23相连,另一端与进料管25侧部上端连通;第一电机26固接于进料管25后侧下半部,第一轴承座28嵌于进料管25内侧壁;第一转轴29与第一轴承座28枢接,并贯穿第一轴承座28与第一电机26输出端传动连接;多个转板27均匀分布于第一转轴29;第三轴承座34、第四轴承座36、第六轴承座41嵌于榨油筒18一侧壁,第二轴承座32、第五轴承座38、第七轴承座43嵌于榨油筒18另一侧壁;第三轴承座34位于第四轴承座36、第六轴承座41之间,第二轴承座32位于第五轴承座38、第七轴承座43件,第二电机30通过安装板31固接于榨油筒18靠近第二轴承座32的侧部;第二转轴33一端与第二轴承座32枢接,另一端与第三轴承座34枢接;第二转轴33端部贯穿第二轴承座32与第二电机30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二转轴33端部贯穿第三轴承座34与第一齿条35固接;第三转轴39一端与第五轴承座38枢接,另一端与第四轴承座36枢接并贯穿第四轴承座36与第二齿条37固接;第四转轴42一端与第七轴承座43枢接,另一端与第六轴承座41枢接并贯穿第六轴承座41与第三齿条40固接,第二齿条37、第三齿条40与第一齿条35啮合;第二转轴33、第三转轴39、第四转轴42均固接有轧辊44,轧辊44位于榨油筒18内。

当需要所述装置对茶油进行回榨时,首先将茶油通过进油管10注入油料筒8,此时,茶油在过滤网板9的过滤下,使得茶油、油渣能够分离开来,在这过程中,过滤好的茶油能够直接通过第一排油斗16进入到第一出油管17中,再由第一出油管17将过滤好的茶油通过第二出油管20排入储油桶68中。

在上述茶油、油渣完全分开来后,油渣在过滤网板9堆积,此时,打开第一阀门5,并启动电泵23,电泵23能够通过抽油管21将油渣抽出,接着,电泵23在通过输油管24将油渣输送入进料管25中,在这过程中,将茶饼和油茶果壳加入进料管25中,使得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混合,而茶饼和油茶果壳能作为硬化基料满足硬化茶油油渣的作用,使茶油油渣压榨更加有力。

在上述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混合形成混合物后,启动第一电机26,第一电机26能够通过第一转轴29带动转板27转动,从而转板27搅拌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混合的混合物,使得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能够混合均匀,在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混合的混合物在转板27的搅拌过程中,转板27也能够定量将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下放于榨油筒18,避免过多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油渣在回榨过程中,压榨不够彻底的情况。

在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混合的混合物下放于榨油筒18过程中,第二电机30一直启动,第二电机30能够第二转轴33带动第一齿条35转动,由于第二齿条37、第三齿条40与第一齿条35啮合,则第二齿条37、第三齿条40均跟随第一齿条35的转动而转动,及第三转轴39、第四转轴42,从而第二转轴33、第三转轴39、第四转轴42均带动轧辊44转动,此时,轧辊44能够将油渣、茶饼和油茶果壳混合的混合物进行压榨,从而使油渣中的茶油能够顺利充分地压榨出,油渣压榨好的茶油直接通过第二出油管20排入储油桶68中;如此,达到油渣回榨彻底、油渣回榨效率快的效果。

在取储油桶68中的茶油时,可以通过外接管与第一排油管4连通,此时,打开第一阀门5,使得茶油通过第一排油管4、外接管排入承装器皿中即可。

为了防止过滤网板9久置后茶油堵塞过滤网板9,可以通过把手15来回拉动推杆14,推杆14能够通过安装杆带动第一刮刀12来回移动,及第一刮刀12能够将过滤网板9表面的茶油刮除。

其中,为了防止茶油粘附在第一排油斗16内侧壁,参照图5所示,还包括有第三电机45、第八轴承座46、第五转轴47、第一齿轮48、第二齿轮49、第九轴承座50、第六转轴51和第二刮刀52;第三电机45固接于油料筒8后侧,第八轴承座46嵌于油料筒8后侧壁;第五转轴47端部与第八轴承座46枢接,并贯穿第八轴承座46与第三电机45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一齿轮48固接于第五转轴47,第九轴承座50固接于油料筒8内,第六转轴51与第九轴承座50枢接,第二齿轮49固接于第六转轴51顶部,第一齿轮48与第二齿轮49啮合,第二刮刀52固接于第六转轴51底端,第二刮刀52与第一排油斗16内侧壁接触连接。

启动第三电机45,第三电机45能够通过第五转轴47带动第一齿轮48转动,由于第一齿轮48与第二齿轮49啮合,则第二齿轮49能够跟随第一齿轮48的转动而转动,及第六转轴51转动,进而第六转轴51带动第二刮刀52转动,从而第二刮刀52能够沿第一排油斗16内侧壁轨迹滑动,故能够将粘附在第一排油斗16内侧壁的茶油刮落下来,以此,防止茶油在第一排油斗16内侧壁结块,滋生细菌,影响食品安全的情况。

其中,为了防止回榨的茶油油渣粘附在第二排油斗19内侧壁,参照图6所示,还包括有第四电机53、第十轴承座54、第七转轴55、第三齿轮56、第四齿轮57、第十一轴承座58、第八转轴59和第三刮刀60;第四电机53固接于榨油筒18后侧,第十轴承座54嵌于榨油筒18后侧壁;第七转轴55端部与第十轴承座54枢接,并贯穿第十轴承座54与第四电机53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三齿轮56固接于第七转轴55,第十一轴承座58固接于榨油筒18内,第八转轴59与第十一轴承座58枢接,第四齿轮57固接于第十一轴承座58顶部,第四齿轮57与第三齿轮56固接,第三刮刀60固接于第八转轴59底端,第三刮刀60与第二排油斗19内侧壁接触连接。

启动第四电机53,第四电机53能够通过第七转轴55带动第三齿轮56转动,由于第三齿轮56与第四齿轮57啮合,则第四齿轮57能够跟随第三齿轮56的转动而转动,及第八转轴59转动,进而第八转轴59带动第三刮刀60转动,从而第三刮刀60能够沿第二排油斗19内侧壁轨迹滑动,故能够将粘附在第二排油斗19内侧壁的回榨的茶油油渣刮落下来,以此,防止茶油在第二排油斗19内侧壁结块,滋生细菌,影响食品安全的情况。

其中,为了便于所述装置的移动、定位,参照图1所示,所述安装架3底部安装有万向轮1,所述万向轮1安装有脚刹2。

其中,如图7所示,所述进油管10顶端与第一喇叭形斗61连通,所述进料管25顶端与第二喇叭形斗62连通。

所述第一喇叭形斗61能够防止茶油物料倒入进油管10内洒出,所述第二喇叭形斗62能够防止茶饼和油茶果壳加入进料管25中洒出。

其中,如图7所示,还包括有第一挂钩63、第二挂钩64和防漏框65;第一挂钩63固接于安装架3底部,第二挂钩64固接于防漏框65侧部,第二挂钩64与第一挂钩63扣接配合,防漏框65位于第一排油管4正下方。

在外接管与第一排油管4连接,在通过打开第一阀门5,使得茶油能够通过外接管排放于承装器皿过程中,会有部分茶油从外接管与第一排油管4连接出滴出,防漏框65能够将滴出的茶油进行收集,以免浪费资源。

其中,为了防止茶油从通孔13中漏出,参照图7所示,还包括有橡胶密封圈66;橡胶密封圈66对应通孔13位置固接于油料筒8内侧壁,推杆14贯穿橡胶密封圈66。

本发明的控制方式是通过人工启动和关闭开关来控制,动力元件的接线图与电源的提供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发明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发明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接线布置。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