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扁管排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48275发布日期:2018-12-05 16:57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扁管排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扁管排列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使得汽车配套产业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为了提高风冷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汽车空调换热器已经由传统的管片式和管带式发展到平行流式。平行流式换热器由扁管、集流管以及翅片组成。扁管是承载制冷剂的载体,对换热器的性能有着直接影响。

扁管根据客户不同需要完成切断操作后,扁管从切管机中排出并被整理,然后再进入下一加工工序。现有的扁管排列整理工作主要依靠人工进行,人工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下。

为此,亟需提供一种扁管排列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扁管排列装置,以实现将切管机中水平排出的扁管进行翻转排列,解决了现有的扁管排列整理工作主要依靠人工进行,人工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扁管排列装置包括:

鼓轮,其与工作支架上的转轴连接,所述鼓轮的圆周面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扁管的凹槽,所述凹槽沿轴向设置,且所述凹槽沿轴向的一端为扁管入口端,所述扁管能从所述扁管入口端进入所述凹槽;

输出平台,其设置于所述鼓轮的一侧,所述凹槽旋转至所述输出平台时,所述扁管从所述凹槽中排出至所述输出平台。

通过设置鼓轮和输出平台实现将切管机中水平排出的扁管进行翻转排列,解决了现有的扁管排列整理工作主要依靠人工进行,人工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下的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工作支架上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包括能与所述鼓轮的圆周面贴合的圆弧面,所述圆弧面阻止所述凹槽中扁管在转动至所述输出平台之前跌落。

作为优选,所述鼓轮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所述凹槽。

作为优选,所述扁管排列装置包括多个所述鼓轮,多个所述鼓轮沿所述转轴并排且间隔设置,其中多个所述鼓轮上位于同一直线的所述凹槽形成一个凹槽组。

作为优选,所述扁管排列装置还包括压块,所述压块位于相邻两个所述鼓轮之间,所述压块用于抵压所述扁管。

作为优选,所述扁管排列装置还设置有挡片,所述挡片抵接所述扁管沿长度方向的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鼓轮包括转动基体和鼓块,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鼓块上,所述鼓块与所述转动基体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鼓轮包括一个所述转动基体和四个所述鼓块,所述转动基体的横截面为八边形,所述鼓块包括与所述转动基体连接的连接面和用于设置所述凹槽的外弧面。

作为优选,所述鼓轮和所述输出平台之间设置有垫块,所述垫块包括承接所述扁管的承接面,所述承接面朝着远离所述鼓轮的方向逐渐降低。

作为优选,所述扁管入口端设置有倒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鼓轮和输出平台实现将切管机中水平排出的扁管进行翻转排列,解决了现有的扁管排列整理工作主要依靠人工进行,人工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下的问题;

2)通过并排且间隔设置多个鼓轮,同时使得鼓轮上的凹槽能位于同一直线上,在满足不同长度扁管要求的同时减轻了扁管排列装置的重量;

3)通过设置压块,使其抵接于扁管未放置于凹槽的末端的平面上,能有效避免扁管末端发生翘曲变形的现象,进而保证扁管的良品率;

4)通过设置挡片,使其对扁管的一端进行限制抵接,使得经过旋转排列的扁管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均处于同一位置,保证了扁管排列的整齐性;

5)通过将鼓轮分为可拆卸的转动基体和鼓块,且凹槽设置于鼓块上,当需要满足不同宽度规格的扁管排列时,仅需更换不同规格的鼓块,一方面降低了鼓轮的加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鼓轮的更换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扁管排列装置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扁管排列装置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鼓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压块远离鼓轮状态下的扁管排列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

001、扁管;

1、工作支架;2、鼓轮;21、转动基体;22、鼓块;221、凹槽;222、倒角;223、外弧面;

3、挡块;4、垫块;5、转轴;6、输出平台;7、压块;8;挡片;9、伺服电机;10、同步带轮组;101、主动轮;102、从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扁管排列装置,如图1-2所示,该扁管排列装置包括工作支架1,工作支架1上设置有伺服电机9、同步带轮组10、转轴5、鼓轮2和输出平台6,伺服电机9与同步带轮组10的主动轮101连接,同步带轮组10的从动轮102与转轴5连接,转轴5与鼓轮2连接,输出平台6设置于鼓轮2的一侧。其中鼓轮2的圆周面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扁管001的凹槽221,凹槽221沿轴向设置,且凹槽221沿轴向的一端为扁管入口端,扁管001能从扁管入口端进入凹槽221,其中,为了方便扁管001进入,凹槽221的扁管入口端设置有倒角222;凹槽221在转轴5的作用下旋转至输出平台6时,扁管001从凹槽221中排出至输出平台6。通过设置鼓轮2和输出平台6实现将切管机中水平排出的扁管001进行翻转排列,解决了现有的扁管001排列整理工作主要依靠人工进行,人工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下的问题。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扁管排列装置包括多个鼓轮2,多个鼓轮2沿转轴5并排且间隔设置,其中多个鼓轮2上位于同一直线的凹槽221形成一个凹槽组。通过并排且间隔设置多个鼓轮2,一方面可以减轻伺服电机9驱动负载的压力,另一方面根据扁管001的长度调整鼓轮2的数量。优选地,沿远离上游切管机的方向,鼓轮2的厚度增加,且相邻两个鼓轮2之间的距离变大,这样便于长度较长的扁管001排列输出,另外可以节省扁管排列装置的加工成本。

进一步地,每一个鼓轮2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凹槽221,相应地,扁管排列装置包括有多个凹槽组。当其中一个凹槽组携带扁管001进行旋转的过程中,另一扁管001进入另一凹槽221,实现了扁管001不间断排列,极大地提高了扁管001排列整理效率。于本实施例中,一个鼓轮2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八个凹槽221,每个凹槽221之间的角度为45度。

并且,扁管排列装置还包括挡块3,挡块3设置于工作支架1上,且挡块3包括能与鼓轮2的圆周面贴合的圆弧面,圆弧面阻止凹槽221中扁管001在转动至输出平台6之前跌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进而保证了工作的稳定性。于本实施例中,切管机将扁管001水平输出,通过扁管入口端进入鼓轮2最上方的凹槽221,然后改凹槽221旋转90度后到达输出平台6位置,将扁管001排出,因此圆弧面的弧长接近鼓轮2外圆周面的四分之一周长,但不影响扁管001排出至输出平台6。其中,挡块3可转动远离或贴合鼓轮2的圆周面,正常工作情况下,挡块3直接与鼓轮2的部分圆周面贴合,并且与鼓轮2上的凹槽221形成扁管通道。另外,挡块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当只有一个鼓轮2时,挡块3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并排设置为多个;当扁管排列装置设置有多个鼓轮2时,优选挡块3与鼓轮2一一对应设置。

作为优选,扁管排列装置还包括压块7,压块7与工作支架1可拆卸连接,压块7位于相邻两个鼓轮2之间,压块7用于抵压扁管001。由于不同客户对扁管001的长度要求不同,即无法保证不同长度的扁管001末端均能位于扁管001和挡块3形成的扁管通道之间,且由于扁管001几近薄片结构,其末端容易发生翘曲变形,通过压块7抵接于扁管001未放置于凹槽221的末端的平面上,能有效避免扁管001末端发生翘曲变形的现象,进而保证扁管001的良品率。

另外,扁管排列装置还设置有挡片8,挡片8与工作支架1可拆卸连接,挡片8抵接扁管001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切管机完成扁管001切断操作后,将不同长度的扁管001推送至凹槽221与挡块3形成的扁管通道中,通过设置挡片8对扁管001的一端进行限制抵接,使得经过旋转排列的扁管001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均处于同一位置,保证了扁管001排列的整齐性,即避免了扁管001由于惯性作用停在扁管通道内不同位置,导致扁管001从凹槽221排出时无法保证扁管001的整齐性。

此外,参照图1和4,鼓轮2包括转动基体21和鼓块22,鼓块22与转动基体21可拆卸连接。于本实施例中,鼓轮2包括一个转动基体21和四个鼓块22,转动基体21的横截面为八边形,四个鼓块22首尾连接,鼓块22包括与转动基体21连接的连接面和用于设置凹槽221的外弧面223。当扁管001的宽度发生变化时,只需要更换不同的鼓块22即可,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同时在实际生产中也方便调整。并且针对长度较长的扁管001,在远离切管机的方向需要设置沿轴向厚度较大的鼓轮2时,鼓轮2的转动基体21可以保持不变,仅需更换沿轴向厚度较大的鼓块22即可,从而可以大大减小鼓轮2的重量。

鼓轮2和输出平台6之间设置有垫块4,垫块4包括承接扁管001的承接面,承接面朝着远离鼓轮2的方向逐渐降低,这样便于扁管001从鼓轮2的凹槽221中排出后顺利进入输出平台6。

上述扁管排列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

上游工位的切管机将扁管001水平输入至鼓轮2最上方的凹槽221中,凹槽221在鼓轮2的转动作用下旋转90度,将水平放置的扁管001更改为竖直放置状态。于本实施例中,鼓轮2上设置有八个凹槽221,每一凹槽221之间间隔45度,伺服电机9设定好参数,每转动45度停顿一下,便于下一扁管001进入到凹槽221中,然后旋转至垫块4位置时,扁管001排出。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