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装配机用自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34819发布日期:2019-01-28 12:33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承装配机用自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上料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承装配机用自动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当前,现有的轴承装置机大多只能只有一个上料机构,上料速度较慢,无法大量的对装配机进行供料,使得装配机的装配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承装配机用自动上料装置,其结构简单合理,可以自动将加工好的轴承套输送到轴承装配机内进行加工,无需人力手动上料,方便快捷。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轴承装配机用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整个上料装置的工作台,还包括控制整个上料装置的控制柜,还包括两组将轴承套输送到轴承装配机内的输送装置,两组输送装置前后对齐的设置工作台的前部和后部上,每组输送装置左侧设有一个振动上料盘,所述振动上料盘的出料口对准输送装置的进料口,所述控制柜设置在两个振动上料盘之间,且设置在输送装置左侧,所述振动上料盘与控制柜连接;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与轴承装配机向连接的送料通道,还包括将轴承套通过送料通道输送到装配机的输送机构,还包括将振动上料盘送来的轴承套推进到输送机构中的推进机构,所述推进机构安装在工作台左侧,所述推进机构包括移动轴承套的推进块,还包括给与推进块动力的推进电机,还包括固定推进块和推进电机的固定座,还包括连接固定座与工作台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呈l型,所述支撑架水平部分的前端与工作台左侧固定连接,且水平部分的上表面与工作台的台面对齐,所述固定座为中空结构,所述固定座安装在支撑架水平部分的上表面上,且固定座前部伸出支撑架与工作台连接,所述推进电机安装在支撑架和固定座正上方,所述推进块设置在推进电机右侧,所述推进块左侧与推进电机的推进杆连接,所述两个导轨前后对齐的设置在固定座内,所述滑座可移动的套装在导轨内,所述滑座上方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端与滑座连接,上端穿过推进槽与推进块底部连接;

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输送轴承的输送架,还包括推动输送架前进后退的推进装置,还包括带动推进装置左右移动的水平移动装置,还包括给与推进装置和水平移动装置动力的气泵,所述水平移动装置包括移动架、丝杠和移动台,所述移动架安装在气泵上方,所述丝杠安装在移动架内,所述移动台可左右移动的套装在丝杠上,所述移动台与丝杠连接处设有丝母,所述移动台与气泵连接,所述推进装置安装在移动台正上方,所述推进装置和移动台之间通过连接块连接,所述输送架设置在推进装置朝向工作台的方向,且输送架与推进装置的推进杆连接,所述推进装置与气泵连接,所述气泵上的电磁阀与控制柜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台上还设有上料通道和阻挡板,所述上料通道安装在推进机构右侧,所述上料通道的进料口与振动上料盘的出料口连接,所述上料通道的出料口对这推进机构输出端的正前方,所述上料通道两侧各安装有一组限位块,两组限位块之间的间距略大于轴承套的直径,所述挡板安装在上料通道朝向工作台的方向,所述单板与上料通道出口处的间距略大于轴承套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架上设有多个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朝向工作台的一面上设有与轴承套配合使用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呈半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台设有带有计时功能的红外感应器,所述红外感应器安装在工作台右侧末部位置上,所述控制柜上方设有报警器,所述红外传感器和报警器与控制柜连接。

本发明工作时/工作原理:

工作人员启动控制柜,控制柜控制振动上料盘工作,振动上料盘将轴承套通过上料通道输送到推进机构左侧为止,阻挡板挡住轴承套防止其继续向后移动,控制柜控制推进电机工作,推进电机伸长推进杆,推进杆带动推进块向右移动,推进块通过滑座顺着导轨推动轴承套向右移动指定距离,控制柜控制推进电机将推进块回退到原来位置停止,控制柜控制气泵的电磁阀通电工作,气泵给与推进装置动力,推进装置向后推动输送架,输送架上最左侧的限位板卡住轴承套,气泵控制移动台移动,移动带通过推进装置带动输送架向右移动相邻的一个限位块的距离,气泵控制推进装置回退原来位置,同时推进装置控制移动带带动输送架向左移动到原来位置,重复上述动作,输送装置将轴承套顺着送料通道将轴承套输送到轴承装配机中。

自动上料装置输送轴承套中,控制柜控制红外感应器通电工作,红外感应器一边感应轴承套一边进行计时,当红外感应器计时计到一定数值没有感应到轴承套后,红外感应器发出信号给控制柜,控制柜口控制报警器通电工作,报警器发出报警声,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前来自动上料装置这边查看情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装置无需人力手动上料,可自动将轴承套输送到轴承装配机内,自动化程度高,方便快捷,采用两组振动上料盘和输送装置同时对轴承装配机进行输送,相比于一般的单一上料装置,本装置的输送效果更好,输送效率更高,上料通道两侧设有限位块,可以防止轴承套在输送过程中滑出上料装置掉落到地上,导致轴承套损坏无法正常使用,阻挡板配合推进机构和输送机构,高效且有序的将轴承套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轴承装配机内装配,防止上料装置在输送时造成局部卡死,无法正常上料,导致输送效果差甚至不输送轴承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为推进机构结构图。

图3为输送机构结构图。

图4为输送机构右视图。

其中,1工作台,11为上料通道,12为阻挡板,13为限位块,2为控制柜,3为输送装置,31为送料通道,32为输送机构,321为输送架,3211为限位板,3212为限位槽,322为推进装置,323为水平移动装置,3231为移动架,3232为丝杠,3233为移动台,324气泵,33为推进机构,331为推进块,332为推进电机,333为固定座,334为支撑架,335为推进槽,336为滑座,337为导轨,4为振动上料盘,5为红外感应器,6为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轴承装配机用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整个上料装置的工作台1,还包括控制整个上料装置的控制柜2,还包括两组将轴承套输送到轴承装配机内的输送装置3,两组输送装置3前后对齐的设置工作台1的前部和后部上,每组输送装置3左侧设有一个振动上料盘4,所述振动上料盘4的出料口对准输送装置3的进料口,所述控制柜2设置在两个振动上料盘4之间,且设置在输送装置3左侧,所述振动上料盘4与控制柜2连接;

所述输送装置3包括与轴承装配机向连接的送料通道31,还包括将轴承套通过送料通道31输送到装配机的输送机构32,还包括将振动上料盘4送来的轴承套推进到输送机构32中的推进机构33,所述推进机构33安装在工作台1左侧,所述推进机构33包括移动轴承套的推进块331,还包括给与推进块331动力的推进电机332,还包括固定推进块331和推进电机332的固定座333,还包括连接固定座333与工作台1的支撑架334,所述支撑架334呈l型,所述支撑架334水平部分的前端与工作台1左侧固定连接,且水平部分的上表面与工作台1的台面对齐,所述固定座333为中空结构,所述固定座333安装在支撑架334水平部分的上表面上,且固定座333前部伸出支撑架334与工作台1连接,所述推进电机332安装在支撑架334和固定座333正上方,所述推进块331设置在推进电机332右侧,所述推进块331左侧与推进电机332的推进杆连接,所述固定座333上表面中部设有推进槽335,固定座333内设有导轨337,推进块331下方设有滑座336,两个导轨337前后对齐的设置在固定座333内,所述滑座336可移动的套装在导轨337内,所述滑座336上方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端与滑座336连接,上端穿过推进槽335与推进块331底部连接;

所述输送机构32包括输送轴承的输送架321,还包括推动输送架321前进后退的推进装置322,还包括带动推进装置322左右移动的水平移动装置323,还包括给与推进装置322和水平移动装置323动力的气泵324,所述水平移动装置323包括移动架3231、丝杠3232和移动台3233,所述移动架3231安装在气泵324上方,所述丝杠3232安装在移动架3231内,所述移动台3233可左右移动的套装在丝杠3232上,所述移动台3233与丝杠3232连接处设有丝母,所述移动台3233与气泵324连接,所述推进装置322安装在移动台3233正上方,所述推进装置322和移动台3233之间通过连接块连接,所述输送架321设置在推进装置322朝向工作台1的方向,且输送架321与推进装置322的推进杆连接,所述推进装置322与气泵324连接,所述气泵324上的电磁阀与控制柜2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台1上还设有上料通道11和阻挡板12,所述上料通道11安装在推进机构33右侧,所述上料通道11的进料口与振动上料盘4的出料口连接,所述上料通道11的出料口对这推进机构33输出端的正前方,所述上料通道11两侧各安装有一组限位块13,两组限位块13之间的间距略大于轴承套的直径,所述阻挡板12安装在上料通道11朝向工作台1的方向,所述阻挡板12与上料通道11出口处的间距略大于轴承套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架321上设有多个限位板3211,所述限位板3211朝向工作台1的一面上设有与轴承套配合使用的限位槽3212,所述限位槽3212呈半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台1设有带有计时功能的红外感应器5,所述红外感应器5安装在工作台1右侧末部位置上,所述控制柜2上方设有报警器6,所述红外传感器和报警器6与控制柜2连接。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