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罐身焊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8525发布日期:2018-10-16 18:09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焊接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罐身焊接机。



背景技术:

罐体在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将罐身的两端进行焊接,使得罐体的密封性有所提高,减小罐体内精细化学品的泄漏。现有电阻焊罐身焊接机的主支架上会设置用于传送原料的传送带,传送带依次经过自动成圆装置,搭接装置和焊接装置后制成没有顶盖和底盖的罐体。

目前,公告号为CN20377894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罐身焊接机,它包含主机架,主机架上设置有传送带,传送带沿着前进方向依次经过自动成圆装置,搭接装置和焊接装置,所述传送带,自动成圆装置,搭接装置和焊接装置上覆盖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上开设观察窗;所述主机架和防护罩组成焊接机壳体,焊接机壳体上贯穿设置传送通道,传送带沿着传送通道布置,传送通道一端为入口端,另一端为出口端;所述出口端外设置接驳装置,所述接驳装置包含接驳架,接驳架上设置有传动轮,接驳架靠近传送带前进方向末端的位置安装有接驳带轮,所述接驳架上还设置有张紧轮;接驳带套装在所述传动轮,接驳带轮和张紧轮上,呈环形结构;所述接驳带轮的上边缘与传送带的上边缘平齐,所述接驳带轮通过驱动电机驱动转动。

这种罐身焊接机通过设置接驳装置,使罐体较为稳定的离开传送带进入到下一步工序,但由于在自动成圆装置的作用下,原先的金属板料已经成形为圆柱状的罐体,使得罐体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在传送带上滚动,罐体在滚动后会离开传送带,造成罐体的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罐身焊接机,具有减小罐体受损的几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罐身焊接机,包括主机架,所述主机架上沿罐体的运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用于将金属板料弯折成圆柱状的自动成圆装置、对罐体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对罐体进行推动的推动装置、焊接罐体的焊接装置和出料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输送轨道、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输送链轮、啮合在所述输送链轮上的输送链条、固定连接在所述输送链条上的输送片,所述输送片与罐体的一端抵触,罐体套设在所述输送轨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动成圆装置将金属板料弯折成圆柱形的罐体,罐体进入到输送轨道并套设在输送轨道上,输送链轮带动输送链条移动,输送链条移动带动输送片移动,输送片移动后带动罐体沿输送轨道移动,输送轨道和输送片对罐体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得罐体难以转动,减小了罐体由于掉落至地面而受损的几率;之后罐体通过推动装置推送至焊接装置处,进行罐体缝隙的焊接,焊接完成后通过出料组件出料从而完成罐身的焊接操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自动成圆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机架上的进料组件和设置在所述主机架上的弯折组件,所述进料组件包括滑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推动架、固定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且推动杆与推动架固定连接的第一气缸、滑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取料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取料架上的吸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且推动杆与取料架固定连接的第二气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气缸带动取料架朝金属板材移动,吸附件对金属板材进行吸附,之后第二气缸带动取料架离开金属板材,此时吸附件取下一块金属板材,同时第一气缸带动推动架移动,推动架移动将吸附件上的金属板材推向弯折组件,使弯折组件对金属板材进行弯折,吸附件能够对金属板材进行较稳定的吸附,使得推动架能够较稳定的对金属板材进行推动,减少金属板材弯折失败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弯折组件包括若干个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第一输送辊、若干个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第二输送辊、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驱动辊、固定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弯折板,所述弯折板与所述第二输送辊之间存在供金属板料通过的间隙,所述第二输送辊上包覆有传动带,所述驱动辊与所述传动带抵触,所述第一输送辊和所述驱动辊均通过电机带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带动第一输送辊和驱动辊转动,驱动辊转动带动传动带移动,传动带移动带动第二输送辊转动,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对金属板材进行驱动,金属板材朝弯折板移动并在弯折板的引导下弯曲,从间隙中离开,从而将金属板材弯折成圆柱状罐体,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辊同时对金属板材进行输送,使得金属板材较为稳定的弯曲,减少罐体受损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动装置包括通过驱动件带动移动的驱动板、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板两侧的推动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推动块朝向罐体一侧的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上开设有与罐体配合的配合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件带动驱动板移动,驱动板移动带动推动块移动,推动块移动带动缓冲垫移动,缓冲垫通过与罐体之间的摩擦力带动罐体移动,并对罐体的位置进行固定,使罐体不易发生滚动,减少了罐体受损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的第一驱动杆、铰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远离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一端的第一摆动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的第二驱动杆、铰接在所述第二驱动杆远离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一端的第二摆动杆,所述第一摆动杆的中部与所述驱动板铰接,所述第二摆动杆远离所述第二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板铰接,所述第一摆动杆和所述第二摆动杆位于所述驱动板的两端,所述主机架上铰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远离所述主机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摆动杆远离第一驱动杆的一端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带动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转动,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转动带动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转动,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转动带动驱动板移动,限位杆对第一摆动杆的位置限定,推动块在推动罐体移动时,驱动板由于第一摆动杆的位置得到限制而能够较为快速的对罐体进行推动,提高了罐体的传输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焊接装置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焊接轮、开设在所述焊接轮上的嵌合槽、绕接在所述焊接轮上的铜线、安装在所述主机架上的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铜线接触,所述铜线位于所述嵌合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铜线输送至焊接轮处,电源对铜线进行通电,由于电流铜线产生高温,当罐体与铜线接触时,罐体在高温的作用下融化,使得罐体上的缝隙得到焊接,提高了焊接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机架上设置有张紧组件,所述张紧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张紧气缸、转动连接在所述张紧气缸的推动杆上的张紧转轮,所述张紧转轮上开设有所述嵌合槽,所述铜线位于所述嵌合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铜线较为松弛时,工人通过张紧气缸对张紧转轮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得张紧转轮对铜线进行张紧,使焊接轮处的铜线不易变的较为宽松,提高了焊接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机架上设置有挤压组件,所述挤压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挤压轮、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引导轮,所述挤压轮位于所述铜线的两侧且与所述铜线抵触,所述铜线绕接在所述引导轮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铜线经过挤压轮的挤压后,从原先的圆柱状变为扁平状,从而增大了铜线与罐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铜线的热量能够较为快速的传递至罐体上,提高了焊接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机架上设置有用于对经过所述焊接轮后的所述铜线进行降温的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冷却轮、安装在所述冷却轮上的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铜线绕接在所述冷却轮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从供水管流入冷却轮,然后从出水管流出,实现了水的循环,将冷却轮上铜线传递过来的热量带走,使得铜线在经过冷却轮后能够较为快速的降温,减少铜线热量对张紧转轮和挤压轮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料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出料架、安装在所述出料架上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与罐体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罐体移动至出料架上,输送带与罐体抵触,对罐体的位置进行定位,输送带通过与罐体之间的摩擦力对罐体进行输送,提高了输送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输送装置、推动装置和出料装置,输送装置将成形的罐体的位置进行限定,并将罐体输送至推动装置处,推动装置将罐体较为稳定的输送至焊接轮处,焊接轮焊接完成后,罐体在出料装置的定位和输送下输送至下一工序,罐体在整个流程中的位置都不易发生移动,降低了罐体由于掉落而损坏的几率;

2、通过设置焊接装置、张紧组件、挤压组件和冷却组件,挤压组件增加了铜线与罐体的接触面积,张紧组件对铜线进行张紧,冷却组件对铜线进行降温,使得铜线较为良好的状态,使得罐体的焊接处较为密封,减小了精细化学品的泄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体现推动架与第一气缸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体现取料架与吸附件的连接结构;

图4为体现基座与弯折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处放大图,体现转动部与传动带的连接结构;

图6为体现竖直部与弯折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C处放大图,体现连接板与第一输送辊的连接结构;

图8为体现输送链条与输送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体现第一驱动杆与第一摆动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D处放大图,体现推动块与缓冲垫的连接结构;

图11为图9的E处放大图,体现出料架与输送带的连接结构。

附图标记:1、主机架;11、基座;12、安装部;14、输送杆;2、自动成圆装置;21、进料组件;211、推动架;212、第一气缸;213、取料架;214、吸附件;215、第二气缸;22、弯折组件;221、第一输送辊;222、第二输送辊;223、驱动辊;2231、转动部;2232、抵触部;224、弯折板;2241、竖直部;2242、弯折部;225、间隙;226、传动带;227、连接板;23、放置架;3、输送装置;31、输送轨道;32、输送链轮;33、输送链条;34、输送片;4、推动装置;41、驱动板;42、推动块;43、缓冲垫;431、配合槽;44、驱动件;441、第一驱动电机;442、第一驱动杆;443、第一摆动杆;444、第二驱动电机;445、第二驱动杆;446、第二摆动杆;447、限位杆;5、焊接装置;52、焊接轮;53、嵌合槽;54、铜线;6、挤压组件;61、挤压轮;62、引导轮;7、张紧组件;71、张紧气缸;72、张紧转轮;8、冷却组件;81、冷却轮;82、供水管;83、出水管;9、出料装置;91、出料架;911、固定架;912、引导杆;92、输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罐身焊接机,包括主机架1,主机架1包括一体化设置的基座11和安装部12,安装部12竖直设置在基座11上。基座11的一端设置有自动成圆装置2,自动成圆装置2包括进料组件21和弯折组件22。如图2和图3所示,进料组件21包括推动架211、第一气缸212、取料架213、吸附件214和第二气缸215,水平设置的第一气缸212固定连接在基座11上,推动架211固定连接在第一气缸212的推动杆上。基座11上固定连接有用于放置金属板材的放置架23,第二气缸215固定连接在基座11上且竖直设置,取料架213固定连接在第二气缸215的推动杆上,吸附件214固定连接在取料架213上,吸附件214为真空吸盘,吸附件214位于放置架23的下方,吸附件214与金属板材抵触。

如图5和图7所示,弯折组件22包括第一输送辊221、第二输送辊222、驱动辊223和弯折板224,两个通过电机带动转动的第一输送辊221转动连接在基座11上且水平设置,两个第二输送辊222转动连接在基座11上且水平设置,基座11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27,连接板227位于两个第二输送辊222之间,第二输送辊222和第一输送辊221位于金属板材的上、下两侧。两个第二输送辊222的一端上包覆有传动带226,通过电机带动转动的驱动辊223转动连接在基座11,驱动辊223包括转动连接在基座11上的转动部2231和固定连接在转动部2231上的抵触部2232,抵触部2232采用橡胶制成,抵触部2232的周侧与传动带226抵触。如图6和图7所示,弯折板224固定连接在基座11上,弯折板224包括竖直部2241和弯折部2242,竖直部2241固定连接在基座11上,弯折部2242固定连接在竖直部2241远离进料组件21的一端,弯折部2242远离竖直部2241的一端朝下方弯曲,弯折部2242与远离进料组件21的第二输送辊222之间具有间隙225。

基座11的侧壁上设置有输送装置3,输送装置3包括输送轨道31、输送链轮32、输送链条33和输送片34,输送轨道31固定连接在基座11的侧壁上且位于弯折板224的下方,基座11上固定连接有输送杆14,输送杆14位于输送轨道31与弯折板224之间。输送链轮32转动连接在输送轨道31的两端且两两分布在输送轨道31的两侧,输送链条33啮合在输送链轮32上,其中一端的输送链轮32通过电机带动转动。输送链条33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弯折呈L形的输送片34,两侧输送链条33上的输送片34互相面对,输送片34沿输送链条33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如图9和图10所示,安装部12上设置有推动装置4,推动装置4位于输送链条33远离弯折板224的一端。推动装置4包括驱动板41、推动块42、缓冲垫43和驱动件44,驱动件44包括第一驱动电机441、第一驱动杆442、第一摆动杆443、第二驱动电机444、第二驱动杆445、第二摆动杆446和限位杆447,第一驱动电机441和第二驱动电机444固定连接在安装部12上且转动周期相同。第一驱动杆442和第二驱动杆445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驱动电机441和第二驱动电机444的输出轴上,第一摆动杆443和第二摆动杆446分别铰接在第一驱动杆442和第二驱动杆445远离第一驱动电机441的一端,第一摆动杆443呈V形,第一摆动杆443的中部与驱动板41的一端铰接,第二摆动杆446远离第一驱动杆442的一端与驱动板41的另一端铰接。限位杆447一端铰接在安装部12上,另一端与第一摆动杆443远离第一驱动杆442的一端铰接。驱动板4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推动块42,推动块42的下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上述缓冲垫43,缓冲垫43采用橡胶制成,缓冲垫43朝向罐体的一侧开设有配合槽431,配合槽431与罐体的外壁抵触。

如图1所示,安装部12上设置有焊接装置5,焊接装置5位于推动装置4和输送装置3的上方,焊接装置5包括焊接轮52、嵌合槽53、铜线54和电源(图中未示意),通过电机驱动的焊接轮52转动连接在安装部12远离自动成圆装置2的一端,截面呈长方形的嵌合槽53开设在焊接轮52的周侧外壁上,铜线54绕接在焊接轮52上。电源(图中未示意)固定连接在安装部12内且与铜线54电连接。铜线54在传输至焊接轮52处时,依次经过挤压组件6和张紧组件7,挤压组件6包括挤压轮61和引导轮62,张紧组件7包括张紧气缸71和张紧转轮72。挤压轮61转动连接在安装部12上且通过电机驱动转动,两个挤压轮61位于铜线54的上、下两侧且表面相互抵触。引导轮62转动连接在安装部12上,引导轮62的周侧上也开设有嵌合槽53,被挤压后铜线54绕接在引导轮62上。两个张紧气缸71固定连接在安装部12上且位于安装部12的两端,张紧气缸71为无杆气缸,张紧转轮72转动连接在无杆气缸的滑块上,张紧转轮72的周侧上也开设有嵌合槽53,铜线54绕接在张紧转轮72上。安装部12上设置有冷却组件8,冷却组件8位于安装部12靠近焊接轮52的一端。冷却组件8包括冷却轮81、供水管82和出水管83,冷却轮81转动连接在安装部12上,冷却轮81的周侧上也开设有嵌合槽53,绕过焊接轮52的铜线54绕接在冷却轮81上,供水管82和出水管83均安装在冷却轮81远离安装部12的一侧。

如图9和图11所示,基座11远离自动成圆装置2的一端上设置有出料装置9,出料装置9包括固定连接在基座11上的出料架91和安装在出料架91上的输送带92,输送带92位于出料架91的两侧,输送带92的下表面与罐体抵触。出料架91包括固定架911和引导杆912,固定架911固定连接在基座11上,引导杆912靠近焊接轮52的一端位于焊接轮52的下方且与输送杆14固定连接。

综上所述,第二气缸215带动取料架213运动,取料架213运动带动吸附件214运动,吸附件214对金属板材进行吸附,使其随着取料架213的运动而移动,此时第一气缸212推动推动架211朝金属板材移动,将金属板材推动至第一输送辊221和第二输送辊222之间,第一输送辊221和第二输送辊222带动金属板材朝弯折板224移动,金属板材在接触到弯折板224后被弯折,并从间隙225处离开,从而形成圆柱状的罐体。此时罐体移动至输送轨道31上并套设在输送杆14上,接着输送链轮32带动输送链条33移动,输送链条33移动带动输送片34移动,输送片34移动带动罐体朝焊接轮52移动。罐体之后离开输送片34到达驱动板41处,第一驱动电机441和第二驱动电机444带动第一驱动杆442和第二驱动杆445转动,第一驱动杆442和第二驱动杆445转动带动第一摆动杆443和第二摆动杆446转动,第一摆动杆443和第二摆动杆446转动带动推动架211移动,推动架211移动带动推动块42移动,推动块42通过缓冲垫43带动罐体朝焊接轮52移动。铜线54在经过挤压轮61和张紧转轮72后到达焊接轮52,铜线54在通电状态下温度较高,铜线54在接触到罐体时将罐体熔化,从而对罐体上的缝隙进行焊接,焊接完成后的铜线54经过冷却轮81后被降温,并输送至收集处。焊接完成的罐体被输送至出料架91上,在输送带92的带动下运送至下一个工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