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曲轴锻造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1964发布日期:2019-02-15 19:5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曲轴锻造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锻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曲轴锻造模具。



背景技术:

锻造工艺中曲轴的成型通常是通过上下模具的对压形成曲轴腔来实现,曲轴一般是由位于中间的主轴颈和位于两端的曲拐组成,在实际的生产工艺中,经常需要锻造出不同曲拐长度的曲轴,然而现有的曲轴模具中,一个模具只能适应一种曲拐长度的曲轴工艺,这样需要配置多种规格的模具以适应工艺需求,不但成本投入较大,而且工艺中更换模具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体的工艺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根据工艺要求针对性调节曲轴腔长度的可调节曲轴锻造模具。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曲轴锻造模具,包括下模具和上模具,所述上模具对压在下模具上形成用于曲轴成型的曲轴腔,所述曲轴腔包括一个主轴颈腔和两个曲拐腔,两个所述曲拐腔分别向模具的两端延伸形成开口槽结构,所述曲拐腔内配置有与曲拐腔的内壁紧密贴合的调节柱,所述调节柱能够沿着曲拐腔的内壁横向移动,所述下模具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固定住调节柱的限位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为:将曲拐腔设计成开口槽结构,利用调节柱在曲拐腔内的位置变化,能够改变曲拐腔的实际长度,从而实现了一个模具能够适应多种曲轴长度规格的工艺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固定装置由支撑棒和限位圆箍组成,所述支撑棒的底部固定在支撑平台上,所述限位圆箍位于支撑棒上用于固定调节柱,使得调节柱在指定位置后能够被限位圆箍很好的固定住,使得调节柱具备很好的位置稳定性,提升了调节柱在曲拐腔内的位置精度。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圆箍包括下圆箍和上圆箍,所述上圆箍能够活动式打开限位圆箍,所述下圆箍和上圆箍的衔接处分别设置有下连接块和上连接块,螺栓穿过下连接块和上连接块用于实现下圆箍和上圆箍的相互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柱的长度大于曲拐腔的长度。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将曲拐腔设计成开口槽结构,利用调节柱在曲拐腔内的位置变化,能够改变曲拐腔的实际长度,从而实现了一个模具能够适应多种曲轴长度规格的工艺需求,不但节省了模具使用的投入成本,而且无需频繁更换模具,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艺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上下模具相结合的侧视图;

图3为限位圆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曲轴锻造模具,包括下模具1和上模具2,所述上模具2对压在下模具1上形成用于曲轴成型的曲轴腔,所述曲轴腔包括一个主轴颈腔3和两个曲拐腔4,两个所述曲拐腔4分别向模具的两端延伸形成开口槽结构,所述曲拐腔4内配置有与曲拐腔4的内壁紧密贴合的调节柱5,所述调节柱5能够沿着曲拐腔4的内壁横向移动,所述下模具1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平台7,所述支撑平台7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固定住调节柱5的限位固定装置,所述限位固定装置由支撑棒6和限位圆箍8组成,所述支撑棒6的底部固定在支撑平台7上,所述限位圆箍8位于支撑棒6上用于固定调节柱5,所述限位圆箍8包括下圆箍81和上圆箍82,所述上圆箍82能够活动式打开限位圆箍8,所述下圆箍81和上圆箍82的衔接处分别设置有下连接块83和上连接块84,螺栓9穿过下连接块83和上连接块84用于实现下圆箍81和上圆箍82的相互固定,所述调节柱5的长度大于曲拐腔4的长度。

曲轴的锻造工艺开始,首先利用锻造机将上模具2对压在下模具1上,形成曲轴腔,然后分别横向移动调节柱5,调节调节柱5的位置使得曲拐腔4的实际应用长度符合本次工艺要求,然后合上上圆箍82,此时下连接块83和上连接块84贴合在一起,利用螺栓9穿过下连接块83和上连接块84的螺栓孔,拧紧螺栓9,限位圆箍8收紧固定住调节柱5,此时位于两个调节柱5之间的曲轴腔的规格符合工艺的要求,开始曲轴成型锻造的后续工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