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散热器整形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81575发布日期:2019-03-22 20:56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散热器整形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整形工装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油散热器整形工装。



背景技术:

现有的油散热器9如图1所示,包括右集流室1、端盖2、主板3、护板4、左集流室5。该散热器在壮派完成后存在以下缺陷::①散热器左右尺寸A超差;②对角线尺寸超差;③装配完成后集流室与主板、端盖之间缝隙较大,造成进炉焊接后容易产生泄漏。

现阶段对上述的①和②的缺陷,基本是采用量具测量后,手工进行校正;针对序号③的缺陷,是采用工具将集流室变形部分进行手工整形,而在解决缺陷③的同时,又出现了①和②的缺陷。

对产品出现缺陷而采取的解决措施,因为都是手工进行,所以效率非常低,而且采取了解决措施后,不良品仍然存在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油散热器整形工装,保证产品的尺寸;解决集流室与主板、端盖之间缝隙较大的缺陷;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油散热器整形工装,包括底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定位块、两个整形子结构,两个所述整形子结构以轴对称的形式设置在所述定位块的两端,所述整形子结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转轴座、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转轴座顶端的上压板、驱动所述上压板向上旋转的旋转驱动结构、设置在所述上压板下方的侧压板、驱动所述侧压板在轴向上作往复运动的轴向驱动结构,所述上压板与所述底座之间留有让侧压板通过的空间,所述侧压板的上部远离所述定位块的那一面固定设置有斜块,所述上压板远离所述定位块的那一面相应的设置有斜面,所述侧压板向着所述定位块移动时,所述斜块推动所述上压板的斜面,驱动所述上压板向下转动,当所述侧压板抵接所述定位块的端部时,所述侧压板到达极限位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通过旋转驱动结构驱动上压板向上旋转,将定位块裸露出来,此时,从正面将油散热器推入到定位块上;然后驱动轴向驱动结构,迫使位于定位块两端的侧压板从两端向定位块中间移动,当两端的侧压板移动到极限位置时,刚好达到油散热器要保证的A的尺寸;因为定位块及侧压板的作用,此时保证了油散热器的对角线误差。而在定位块两端的上压板和侧压板均是斜面配合的结构,当两端的侧压板向着定位块移动时,斜块碰到上压板的斜面,推动上压板绕转轴向上作旋转运动,上压板在旋转过程中压住油散热器两端的集流室,使得集流室与主板、端盖贴合,消除集流室与主板、端盖之间的间隙,从而保证零件的焊接合格率。

进一步限定,所述旋转驱动结构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上压板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转轴座上,当所述侧压板不与所述上压板接触时,所述弹簧拉动所述上压板,使其绕着转轴座向上旋转。

在上压板处于水平位置时,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当侧压板向远离定位块的方向移动时,斜块与上压板不接触,上压板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上旋转,将定位块的位置裸露出来,方便将油散热器从侧面放置在定位块上。

进一步限定,所述转轴座为两个,分别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两侧,在所述转轴座的顶部通过转轴将所述上压板可转动的固定在两个转轴座上。

进一步限定,所述弹簧为两个,其一端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压板靠近转轴座的两个侧面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对应的转轴座上。

在两个转轴座上均设置弹簧,能更加稳定的带着上压板向上旋转。

进一步限定,所述轴向驱动结构包括手轮、丝杆、丝杆座、挡板、导柱、导套,所述手轮与丝杆的端部固定连接,用于驱动丝杆旋转;所述挡板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丝杆座固定连接;所述挡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导套固定在所述通孔内;所述导柱一端固定在所述侧压板远离所述定位块的那一面上,另一端穿过所述导套,所述导柱的长度大于所述侧压板轴向运动的极限距离;所述侧压板可转动的固定在所述丝杆远离手轮的那一端。

通过转动手轮带动丝杆转动,因丝杆座和挡板固定,丝杆相对于挡板作直线往复运动,因侧压板可转动的固定在丝杆上,从而带动侧压板在轴向上做直线往复运动;又由于侧压板可转动的固定在丝杆上,丝杆可相对于侧压板进行转动,又通过导柱和导套的作用,将侧压板固定,从而避免侧压板跟随丝杆转动,同时又可带动侧压板在轴向上做直线往复运动。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可保证产品的尺寸;解决集流室与主板、端盖之间缝隙较大的缺陷;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本实用新型还使得一次焊接合格率由60%提高到95%;整形时间由原来5分钟一件,提高到30秒一件。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需要整形的油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爆炸图;

图4为图2中上压板向上旋转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右集流室1、端盖2、主板3、护板4、左集流室5、底座6、定位块7、转轴座81、转轴811、上压板82、弹簧83、侧压板84、斜块841、手轮851、丝杆852、丝杆座853、挡板 854、导柱855、导套856、油散热器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2、3、4所示,一种油散热器整形工装,包括底座6、固定在所述底座6上的定位块7、两个整形子结构,两个所述整形子结构以轴对称的形式设置在所述定位块7的左右两端,所述整形子结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6上的两个转轴座81、可转动的设置在两个所述转轴座81顶端的上压板82、驱动所述上压板82向上旋转的旋转驱动结构、设置在所述上压板 82下方的侧压板84、驱动所述侧压板84在轴向上作往复运动的轴向驱动结构,所述上压板 82与所述底座6之间留有让侧压84板通过的空间,所述侧压板84的上部远离所述定位块8 的那一面固定设置有斜块841,所述上压板84远离所述定位块7的那一面相应的设置有斜面,所述侧压板84向着所述定位块7移动时,所述斜块841推动所述上压板82的斜面,驱动所述上压板82向下转动,当所述侧压84板抵接所述定位块7的端部时,所述侧压板84到达极限位置。

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旋转驱动结构包括弹簧83,所述弹簧8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上压板82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转轴座81上,如图4所示,当所述侧压板84不与所述上压板 82接触时,由于此时弹簧83处于伸长状态,在其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弹簧83拉动上压板82,使其绕着转轴座81向上旋转。

此时上压板82与定位块7之间的空间增大,从图4中的正面或者后面将图1中的油散热器9塞入到定位块7和上压板82之间。

具体的,上压板和转轴座上均设置有用于固定弹簧83的螺钉,弹簧83的两端通过套设在螺钉上进行固定。

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转轴座81为两个,分别固定在所述底座6的两侧,在所述转轴座 81的顶部通过转轴811将所述上压板82可转动的固定在两个转轴座81上。

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弹簧83为两个,其一端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压板82靠近转轴座81 的两个侧面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对应的转轴座81上。

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轴向驱动结构包括手轮851、丝杆852、丝杆座853、挡板854、导柱855、导套856,所述手轮851与丝杆852的端部固定连接,用于驱动丝杆852旋转;所述挡板854固定在所述底座6上,并与所述丝杆座853固定连接;所述挡板854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导套856固定在所述通孔内;所述导柱855一端固定在所述侧压板84远离所述定位块 7的那一面上,另一端穿过所述导套856,所述导柱855的长度大于所述侧压板84轴向运动的极限距离;所述侧压板84可转动的固定在所述丝杆852远离手轮851的那一端。

使用时,转动手轮,使得位于定位块两端的侧压板向远离定位块的方向移动,让斜块不与上压板接触,上压板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分别绕着转轴向上旋转,将定位块与上压板之间的空间增大,方便油散热器从图2的正面或者后面塞入到定位块和上压板之间。然后反方向转动手轮,使得侧压板在丝杆的带动下,向向着定位块的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斜块与上压块接触,推动上压块绕着转轴向下转动,当侧压板移动到极限位置后,侧压板停止运动,上压板也相应停止运动。侧压板向着定位块移动,从而推动油散热器分别向右、左运动,使得零件达到尺寸A的要求;而左右两边的上压板12也通过斜块7的作用对集流室的上下进行压紧,来消除零件中集流室与主板、端盖之间的间隙。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散热器整形工装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