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盘连接件的焊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42305发布日期:2019-06-06 00:41阅读:7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表盘连接件的焊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表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表盘连接件的焊接装置。



背景技术:

手表的主要零件分为外部看得见的零部件和外部看不见的零部件,其中,看得见的零部件包括表镜,表壳,表带,圈口,底盖,表盘,指针,表冠和表扣;看不见的零部件包括胶圈,内部机芯等。由于手表的特殊结构及特殊尺寸,有许多极小的零部件在安装加工时,肉眼很难控制准确度;或者,即使肉眼可见,安装操作起来也相当困难,耗时耗力,安装效率低。

传统的手表加工过程中,多数将底盖盖在内部机芯外侧,内部机芯与表盘之间通过指针作为纽带作用,实现内部机芯与表盘的连接固定,结构欠稳固;由于指针一直处于运转中,使表盘始终处于微晃的状态,严重影响表盘及其内部机芯的结构稳定性,影响手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盘连接件的焊接装置,克服了手表加工耗时耗力,安装效率低的缺陷,并且解决了传统内部机芯与表盘之间无连接件连接固定影响手表寿命的问题;通过机械自动化操作,大大提高了手表加工效率;通过在表盘上电焊接连接件,将表盘与内部机芯之间卡住连接,增强了表盘与内部机芯之间的结构强度,延长手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表盘连接件的焊接装置,包括输送连接件的第一输送机构及第二输送机构,焊接机构,操作台和机身;所述焊接机构位于第二输送机构上方;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将连接件从第一输送机构输送至焊接机构;所述焊接机构,第一输送机构及第二输送机构均设置有两组;两组焊接机构、两组第一输送机构及两组第二输送机构均对称设置在机身上操作台上方的位置;所述第一输送机构上设置有将连接件输送至第二输送机构的第一输送道,所述第二输送机构上设置有将连接件输送至焊接机构内的第二输送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输送机构通过第一输送道,将连接件从输送源输送出来,输送至第二输送道内,通过第二输送机构将连接件输送至焊接机构内,通过焊接机构将连接件焊接在表盘上;焊接机构,第一输送机构及第二输送机构均设置有两组,并对称设置在操作台上方的两侧,实现表盘上两个连接件的全自动电焊接操作,机械化程度高,节约劳动成本,提高生产加工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第一抽风装置和支撑台;所述支撑台固定设置在机身上;所述第一抽风装置固定设置在支撑台上;所述第一输送道的上端连接连接件的输送源,下端贯穿并伸出支撑台,其底部侧端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与第一抽风装置的抽风口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抽风装置给第一输送道抽风,使输送源的连接件从第一输送道上端送入至下端;保证第一输送道内始终有连接件自动从支撑台伸出,实现自动化操作。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还包括上输送板,下输送板和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缸身固定在上输送板上,第一液压缸底端固定在下输送板上;所述上输送板固定设置在机身上;所述第一液压缸由液压控制系统控制,实现下输送板竖直方向的直线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输送道包括上输送道和下输送道,所述上输送道与下输送道连通,所述上输送道贯穿上输送板,所述下输送道设置在下输送板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液压缸控制下输送板上下运动,上输送板上的上输送道用于与第一输送道承接,将连接件从第一输送道接住,送入上下输送道内,使连接件底端放置在下输送道内。

作为优选,所述上输送道设置在上输送板的端部,所述下输送道设置在下输送板的端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下输送道一起,将连接件输送至第二传输机构的端部,便于将连接件转至焊接机构内,进行下一步工序。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还包括第三液压缸;所述第三液压缸一端固定在机身上,另一端固定在上输送板上远离上输送道的一端;所述第三液压缸由液压控制系统控制,实现上输送板水平方向的直线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液压缸控制上输送板水平直线运动,使上下输送道可以不断从第一输送道输送连接件,并不断通过上输送板的水平运动,带动下输送板一起,将连接件运输至右端,从而与上方的焊接机构对接,将连接件传输给焊接机构,实现自动化传输的操作。

作为优选,所述焊接机构包括第二抽风装置,抽风管,电焊盒,电焊头和第二液压缸;所述抽风管上端与第二抽风装置的抽风口连接,下端与电焊头连通;所述电焊头固定设置在电焊盒外侧,并与电焊盒内的电源之间电连接;第二液压缸顶端固定设置在机身上,底端与电焊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由液压控制系统控制,实现电焊盒竖直方向的直线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焊头的上端与第二抽风装置的抽风口连接,通过抽风管不断对电焊头提供向上吸的力,同时,从第二输送道输送至电焊头正下方的连接件,被下输送板向上顶至离电焊头更加接近的位置,配合抽风管内的抽风吸力,将连接件从第二输送道内吸出至电焊头内;第二液压缸控制电焊盒竖直上下运动,从而实现电焊头的上下运动,当载有连接件的电焊头运动至与操作台设定的距离(即连接件的长度)后,即将连接件电焊接在表盘上相应的位置;从而完成连接件的电焊接操作,自动化操作,省时省力,加工效率高。

作为优选,所述电焊头包括夹持管,加热管和固定件;所述加热管与电焊盒的电源之间电连接;所述加热管位于夹持管下方;所述固定件将夹持管与加热管套装在其内部,并且固定设置在电焊盒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管用于将从第二输送道传送上来的连接件夹持住,使连接件的底端在加热管内进行电加热,以便实现后期的电焊接操作,固定件用于将夹持管与加热管固定在电焊盒外侧。

作为优选,所述抽风管底端与夹持管连通;所述夹持管为上细下粗的结构,其上端的内径小于连接件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管上端细,且内径小于连接件的直径,从而使连接件被抽风管内的风吸到夹持管内后,卡住,不会再向上运动;待连接件下端被电加热融化后(时间很短,约0.5s),第二液压缸向下运动,带动电焊头向下运动,将连接件送至表盘上,从而实现连接件电焊接在表盘上。

作为优选,所述操作台内设置有两个限位柱;每个所述限位柱均由气缸控制,实现限位柱伸出和收回操作台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限位柱,在每个表盘需要电焊接操作时,伸出操作台,插入表盘上对应位置的孔内,起到固定表盘的作用,有效的防止电焊接操作过程中,表盘晃动而影响电焊接效果,保证电焊接操作的准确度,提高了手表加工的精密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及焊接机构,实现了表盘连接件焊接的全自动化操作,提高了生成加工效率,节约了劳动力成本;

(2)通过在表盘上焊接连接件,使表盘与内部机芯通过连接件卡住连接,增强手表的内部结构稳定性,延长手表的使用寿命;

(3)通过两个限位柱,在每个表盘需要电焊接操作时,起到固定表盘的作用,保证电焊接操作的准确度,提高了手表加工的精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电焊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身;2、操作台;3、第一输送机构;31、第一抽风装置;32、第一输送道;33、支撑台;4、第二输送机构;41、上输送板;42、下输送板;43、第一液压缸;44、第三液压缸;45、第二输送道;45a、上输送道;45b、下输送道;5、焊接机构;51、第二抽风装置;52、抽风管;53、电焊盒;54、电焊头;54a、夹持管;54b、加热管;54c、固定件;55、第二液压缸;6、表盘;7、连接件;8、限位柱;9、卡接孔;10、配电室。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表盘连接件的焊接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机身1,操作台2,两组第一输送机构3,两组第二输送机构4,两组焊接机构5和配电室10。操作台2设置在机身1的下方,操作台2贯穿机身1下方,表盘6从上一工序运送过来后,经过操作台2,并在操作台2上完成限位焊接连接件7的操作。两组焊接机构5对称设置在操作台2上方的两侧,焊接机构5通过上下运动,将连接件7电焊接在表盘6上。每组第二输送机构4均匹配设置在焊接机构5的下方,第二输送机构4水平运动,将连接件7从第一输送机构3输送至焊接机构5内。第二输送机构4位于操作台2上方。每组第一输送机构3位于焊接机构5远离操作台2的一侧,并且位于第二输送机构4的上方。操作台2内设置有两个限位柱8,每个限位柱8均由气缸控制,实现限位柱8伸出和收回操作台2内,配合表盘6上的卡接孔9,实现对表盘6的限位作用。其中,卡接孔9为两个对角设置的孔,表盘6上另一个对角线的端点需要电焊接两个连接件7,两个对角设置在卡接孔9与限位柱8配合,保证两个连接件7电焊接过程中,表盘6不会移位,提高焊接操作的精密度。

如图1所示,每组第一输送机构3均包括第一抽风装置31,第一输送道32和支撑台33;支撑台33固定设置在机身1上;第一抽风装置31固定设置在支撑台33上;第一输送道32的上端连接连接件7的输送源,下端贯穿并伸出支撑台33,底部侧端开设有通风口,通风口与第一抽风装置31的抽风口连接,实现第一抽风装置31不断为第一输送道32内提供向下的吹力,保证连接件7不断从连接件的输送源输送至第一输送道32下端。

如图1所示,每组第二输送机构4均包括上输送板41,下输送板42,第一液压缸43,第三液压缸44和第二输送道45;上输送板41固定设置在机身1上,第一液压缸43的缸身固定在上输送板41上,第一液压缸43底端固定在下输送板42上,从而实现下输送板42由第一液压缸43控制其竖直方向的上下运动,并由第一液压缸43将其与上输送板41连接在一起。

如图1和图2所示,焊接机构5包括第二抽风装置51,抽风管52,电焊盒53,电焊头54和第二液压缸55;第二抽风装置51固定在机身1上,并位于电焊盒53上方;抽风管52上端与第二抽风装置51的抽风口连接,下端与电焊头54连通,实现抽风管53内不断有向上的吸力,足以将连接件7从第二输送道45吸到电焊头54内。第二液压缸55顶端固定设置在机身1上,底端与电焊盒53固定连接,第二液压缸55由液压控制系统控制,实现电焊盒53竖直方向的直线运动。左右两组电焊头54的位置不在一条水平直线上,其正好位于每个表盘6的斜对角线端点位置,与表盘6上待焊接位置匹配;电焊盒53内设置有电焊所需的配套装置,为常规设置,在此不再赘述。配电室10设置在机身1上,用于设置并控制电焊盒53,第一液压缸42,第二液压缸55,第三液压缸44,第一抽风装置31,第二抽风装置51和气缸的运作。

如图1和3所示,第二输送道45包括上输送道45a和下输送道45b,上输送道45a与下输送道45b连通,上输送道45a贯穿上输送板41,下输送道45b设置在下输送板42内并且未贯穿下输送板42,保证连接件7进入下输送道45b后,可以不被漏出,从而实现连接件7的运输传送;上输送道45a设置在上输送板41上靠近操作台2的端部,下输送道45b设置在下输送板42上靠近操作台2的端部,下输送道45b位于上输送道45a的竖直正下方;第三液压缸44一端固定在机身1上,另一端固定在上输送板41上远离上输送道45a的一端;第一液压缸43与第三液压缸44均由液压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液压缸43实现下输送板42竖直方向的直线运动,第三液压缸44实现上输送板41水平方向的直线运动。电焊头54包括夹持管54a,加热管54b和固定件54c。加热管54b与电焊盒53的电源之间电连接,加热管54b位于夹持管54a下方,固定件54c将夹持管54a与加热管54b套装在其内部,固定件54c固定设置在电焊盒53外侧。抽风管52底端与夹持管54a连通。夹持管54a为上细下粗的结构,其上端的内径小于连接件7的直径,保证连接件7被吸到电焊头54内后,不会进入到抽风管52内,而是被夹持管54a夹持住。

本实用新型焊接装置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具体如下:

设置配电室10的内的相关参数,使第三液压缸44的伸缩距离与第一输送道32及电焊头54的位置相符;以左边的焊接装置为例,当第二输送机构4位于最左端时,第一输送道32的底端出口刚好对准第二输送道45;当第二输送机构4位于最右端时,第二输送道45刚好对准电焊头54,保证连接件7可以被顺利传输至电焊头54内,连接件7的底部有一个锡豆,利用锡的低熔点对其加热融化,从而快速实现连接件7的电焊操作;第二液压缸55的向下运动至最底端时,刚好使连接件7焊接至表盘6上对应位置;

设定好参数后,启动电焊盒53、第一液压缸42、第二液压缸55、第三液压缸44、第一抽风装置31、第二抽风装置51和气缸,连接件7从输水源被吸到第一输送道32内,并从第一输送道32内落入第二输送道45内;第一液压缸42控制上输送板41及下输送板42靠近操作台2运作,至电焊头54下方后停止;此时,第三液压缸44控制下输送板42向上运动,将连接件7推送至加热管54b管口内,通过抽风管52内的吸力,将连接件7吸入夹持管54a内,由于夹持管54a的上细下粗结构,将连接件7堵在夹持管54a内;同时,加热管54b对连接件7底部加热使其融化,第二液压缸55控制电焊盒53向下运动,从而将连接件7焊接在表盘6上对应位置,完成电焊接操作。

其中,上输送板41及下输送板42靠近操作台2运作的过程中,由于上输送板41的遮挡,第一输送道32内的连接件7不会漏出,直至上输送板41及下输送板42再次返回到最左端,同时第二输送道45位于第一输送道32正下方时,连接件7才会从第一输送道32跌落至第二输送道45内。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