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检式全自动不锈钢管矫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17165发布日期:2019-07-31 22:0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检式全自动不锈钢管矫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不锈钢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检式全自动不锈钢管矫直机。



背景技术:

不锈钢的发明和使用,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科学家亨利·布雷尔利受英国政府军部兵工厂委托,研究武器的改进工作,那时,士兵用的步枪枪膛极易磨损,布雷尔利想发明一种不易磨损的合金钢,布雷尔利发明的不锈钢于1916年取得英国专利权并开始大量生产,至此不锈钢风靡世界,至今仍是工业的主力军,随着科技的进步,不锈钢管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被生产出来,成为不锈钢材料中的主力军,并长青至此。

不锈钢管在工业中是人们的常用的工业用材料,但不锈钢管的形状在铸造过程中不具备唯一性,因此需要重新矫直,人们为了更好的使用体验,开始追求外观姣好的材料,矫直机成为了不锈钢管的一大救星,但现有不锈钢管矫直机依然存在着角度不便调节,反应及时性低,工作稳定性差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自检式全自动不锈钢管矫直机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检式全自动不锈钢管矫直机,以解决现有不锈钢管矫直机依然存在着角度不便调节,反应及时性低,工作稳定性差的问题。一种自检式全自动不锈钢管矫直机,包括抵柱,第三电机,传送装置,旁柱,传动轴,第二电机,调节区,上辊,夹料区,开关,滑动槽,长臂,控制器,感应器,下辊,下调区,中心区,第一电机,旁支区,上顶和底持区,所述旁支区的上端通过抵柱连接有传送装置,且传送装置的下端设置有第三电机,该旁支区的后端通过焊接连接有中心区;所述中心区的表面设置有旁柱,且旁柱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机,该旁柱的上端设置有上顶;所述上顶的顶端通过调节区连接有上辊,且上辊的一侧设置有传动轴,该上辊的下方通过下辊连接有底持区,其中底持区的一侧设置有下调区;

所述调节区与下调区均采用圆饼形结构的优质碳素钢,且调节区与下调区的顶端均与上辊与下辊的底端相连接,该调节区与下调区通过上顶与底持区内部的旋转腔进行旋转调节;所述中心区的后端内部设置有控制器,且中心区的后端设置有感应器,该感应器的上方通过夹料区连接有长臂;所述长臂的上方设置有滑动槽,且滑动槽的上方设置有开关。

所述控制器包括处理器,第一驱动模块,第二驱动模块和第三驱动模块,且处理器的输入端分别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与感应器,该处理器采用酷睿I5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的电源端口通过稳压模块连接有电源,且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第一驱动模块,第二驱动模块与第三驱动模块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与第三电机,该第一驱动模块,第二驱动模块与第三驱动模块分别采用L293N 驱动模块,L298N驱动模块与HG驱动模块,其中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与第三电机分别采用型号DB-12电机,MTR-288电机与DB-2512电机,有利于保证装置的自动检测系统,确保装置的反应及时性与工作稳定性。

所述夹料区包括圆腔和形变区,且夹料区的内部设置有圆腔,该圆腔的内部设置有形变区;所述形变区采用半圆弧形状的UNITY弹性结构,且形变区对称设置在圆腔的内部,该形变区采用万能胶进行固定粘结,可以确保装置初始工作的稳定性,保证装置的整体固定性。

所述传动轴采用长方形结构的复合纤维,且传动轴设置在上辊与下辊的一侧,该传动轴可以将电机内的动力传动至上辊与下辊并带动其转动,确保装置的传动及时性,保证装置的工作效率。

所述上辊与下辊均采用不规则曲线结构的铸钢结构,且上辊与下辊为镜像分布,该上辊与下辊为搭配使用,保证装置的配合性,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调节区与下调区的设置,保证装置的调节便利性,确保装置的使用稳固性,保证装置的使用体验。

2.本实用新型上辊与下辊的设置,有利于装置的配合性,确保装置的使用体验。

3.本实用新型感应器的设置,有利于保证装置的使用稳定性,确保反应及时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夹料区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抵柱,2-第三电机,3-传送装置,4-旁柱,5-传动轴,6-第二电机,7- 调节区,8-上辊,9-夹料区,91-圆腔,92-形变区,10-开关,11-滑动槽,12- 长臂,13-控制器,131-处理器,132-第一驱动模块,133-第二驱动模块,134- 第三驱动模块,14-感应器,15-下辊,16-下调区,17-中心区,18-第一电机, 19-旁支区,20-上顶,21-底持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检式全自动不锈钢管矫直机,包括抵柱1,第三电机 2,传送装置3,旁柱4,传动轴5,第二电机6,调节区7,上辊8,夹料区9,开关10,滑动槽11,长臂12,控制器13,感应器14,下辊15,下调区16,中心区17,第一电机18,旁支区19,上顶20和底持区21,所述旁支区19的上端通过抵柱1连接有传送装置3,且传送装置3的下端设置有第三电机2,该旁支区19的后端通过焊接连接有中心区17;所述中心区17的表面设置有旁柱4,且旁柱4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机6,该旁柱4的上端设置有上顶20;所述上顶 20的顶端通过调节区7连接有上辊8,且上辊8的一侧设置有传动轴5,该上辊 8的下方通过下辊15连接有底持区21,其中底持区21的一侧设置有下调区16;

所述调节区7与下调区16均采用圆饼形结构的优质碳素钢,且调节区7与下调区16的顶端均与上辊8与下辊15的底端相连接,该调节区7与下调区16 通过上顶20与底持区21内部的旋转腔进行旋转调节;所述中心区17的后端内部设置有控制器13,且中心区17的后端设置有感应器14,该感应器14的上方通过夹料区9连接有长臂12;所述长臂12的上方设置有滑动槽11,且滑动槽11的上方设置有开关。

所述控制器13包括处理器131,第一驱动模块132,第二驱动模块133和第三驱动模块134,且处理器131的输入端分别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10与感应器14,该处理器131采用酷睿I5处理器;所述处理器131的电源端口通过稳压模块连接有电源,且处理器131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第一驱动模块132,第二驱动模块133与第三驱动模块134连接有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6与第三电机2,该第一驱动模块132,第二驱动模块133与第三驱动模块134分别采用L298N驱动模块,L293N驱动模块与HG7881驱动模块,其中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6与第三电机2分别采用型号DB-12电机,MTR-288电机与DB-2512电机,有利于保证装置的自动检测系统,确保装置的反应及时性与工作稳定性。

所述夹料区9包括圆腔91和形变区92,且夹料区9的内部设置有圆腔91,该圆腔91的内部设置有形变区92;所述形变区92采用半圆弧形状的UNITY弹性结构,且形变区92对称设置在圆腔91的内部,该形变区92采用万能胶进行固定粘结,可以确保装置初始工作的稳定性,保证装置的整体固定性。

所述传动轴5采用长方形结构的复合纤维,且传动轴5设置在上辊8与下辊15的一侧,该传动轴5可以将电机内的动力传动至上辊8与下辊15并带动其转动,确保装置的传动及时性,保证装置的工作效率。

所述上辊8与下辊15均采用不规则曲线结构的铸钢结构,且上辊8与下辊 15为镜像分布,该上辊8与下辊15为搭配使用,保证装置的配合性,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者旋转下调区16与调节区7,通过下调区16余调节区 7顶端的卡箍卡紧位置,接通外部电源,打开开关,将不锈钢管送入夹料区9,感应器14感应物料进入,驱动长臂12在滑动槽11进行滑动,物料前端接触上辊8与下辊15,上辊8与下辊15反向旋转,物料受力,从夹料区9脱离,开始矫直,最后旋转出装置,矫直完成,传送装置3传送物料进入下一道工序。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