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偶简易制作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39275发布日期:2019-05-22 03:35阅读:3249来源:国知局
热电偶简易制作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电偶简易制作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热电偶是一种常用的温度检测元件,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方便,应用十分广泛。而热电偶的工作特性与其测量端头的形状,体积大小,焊接点有无污物、裂纹、夹渣和表面光洁度等具有密切的关联。而热电偶的测量端的焊接加工制作质量又直接受到其加工制作装置的结构和相应的加工制作方法的合理性的影响。同时,其加工制作装置和相应的加工制作方法还影响加工制作生产效率、操作的简单方便性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热电偶简易制作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其制作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其制作方法合理,易于操作,制作质量高。

本发明热电偶简易制作装置的技术方案包括焊接电源,夹装装置,还包括一盛液槽,所述夹装装置包括设置于支架上的、与所述盛液槽对应的升降器,设于所述升降器的导线夹持器,所述焊接电源的一端连接于盛液槽内的水银,焊接电源的另一端引致夹持器。

所述升降器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活塞缸,所述导线夹持器连接于该活塞缸的活塞杆。

所述焊接电源设有调压器。

热电偶制作方法是使用一盛有水银和绝缘油的盛液槽,将两种导线的一端铰接后通过升降器和导线夹持器置入盛液槽的水银中,将焊接电源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导线和水银,利用水银和绝缘油导流和绝缘冷却进行熔焊加工制作热电偶。

本发明的热电偶简易制作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简单、实用,自动化程度高,焊接点圆滑光洁,无夹渣,焊接速度快,焊接质量好,加工制作效率高,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热电偶简易制作装置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热电偶简易制作装置的焊接电路图;图3为本发明的热电偶简易焊接装置中的夹持器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现通过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热电偶简易制作装置包括一支架1,固定连接于支架1上的气缸2,固定连接于支架下端的盛液槽3,以及热电偶的两种导线的夹持器6,焊接电源9等。盛液槽3为陶瓷、木材等绝缘材料制作构成。亦可为陶瓷缸构成。

其夹持器包括通过绝缘板设置于气缸的活塞杆下端的一对金属夹7,其金属夹的操作手柄部套设有绝缘套,金属夹的两工作夹臂外侧设置有绝缘体,金属夹的两工作夹臂仅有与导线接触的部位为裸露。盛液槽内底部设置有一定深度的水银4,盛液槽的水银上面注入有变压器油5。活塞杆上的夹持器与盛液槽对应。

焊接电源设置于支架上,焊接电源的相线与金属夹之间依次连接有开关11和调压器10。焊接电源的零线连接至盛液槽内的水银。零线使用刚性导体构成、并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支架。焊接电源的相线连接于两金属夹、或两金属夹的其中一个。

本发明的热电偶制作方法为:将制作热电偶的两根材料不同的导线(如紫铜与康铜)的一端分别通过两金属夹夹持固定;两根导线的另一端(下端)绞接在一起,并切平绞接端部,启动气缸工作,气缸活塞杆下行,将两导线的绞接端经变压器油快速伸入至盛液槽的底部水银中,接通焊接电源,通过水银导电迅速将两导线的绞接端熔焊连接形成测量端,由于变压器油的绝缘和冷却作用,使得在通电瞬间熔化连接后即被快速冷却退火。使得测量端球体圆滑光亮,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焊接加工效果。焊接时两导线8可以同时通电或仅一根通电。焊接完成后断电。

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其气缸活塞杆上仅设置一个金属夹7,该金属夹的夹臂上设置有两与热电偶的导线对应的弧形凹陷部7a。操作更为简单。本例中其还包括一自动控制器,气缸的控制气路控制电信号连接于自动控制器,焊接电源的开关为自动开关,自动开关电信号连接于自动控制器。其自动控制器设置有一启动按键和一定时器。焊接加工时,当热电偶的导线夹装完成后,按下自动控制器的启动键,自动控制器即接通焊接电源,并在设置的通电焊接时间一到,自动控制器即自动断开焊接电源电路。本实施例的制作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等可与上述实施例类同。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电偶简易制作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热电偶简易制作装置包括焊接电源,夹装装置,还包括一盛液槽,所述夹装装置包括设置于支架上的、与所述盛液槽对应的升降器,设于所述升降器的导线夹持器,所述焊接电源的一端连接于盛液槽内的水银,焊接电源的另一端引致夹持器。其制作方法是使用一盛有水银和绝缘油的盛液槽,将两种导线的一端铰接后通过升降器和导线夹持器置入盛液槽的水银中,将焊接电源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导线和水银,利用水银和绝缘油导流和绝缘冷却进行熔焊加工制作热电偶。其制作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其制作方法合理,易于操作,制作质量高。

技术研发人员:刘传安;周卫忠;傅衡瀚;付衡瀚;姚伦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工程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03.08
技术公布日:2019.05.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