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工位模具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74072发布日期:2019-08-20 20:44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工位模具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模具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工位模具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机械加工,如上料、削切、研磨抛光、刻字、整形的加工流程,需要单独的工位单独的设备,单独的人工进行操作才能最终完成,费时费力,几个工序就需要几个工序的设备和人工,生产加工的成本很大,效率很低,每个人工操作的加工精度和效果也不一致,不适合大批量产业化生产加工流水线,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很多公司采用数控机床对其进行加工,但是当面临多个工位加工需要加工,而实际工件尺寸比程式加工深度要大,导致加工时走位一刀需要手动移动,再次加工,如此不仅不能实现自动化管理,而且还会造成时间浪费,影响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工位模具的加工方法,可实现节省人工,提高加工效率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工位模具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定各加工工位的加工数据,所述加工数据包括进刀点、退刀点、加工程式、加工路径;

获取个加工工位的距离,并根据所述加工数据规划刀具移位路径;

根据所述刀具移位路径设定控制数据,并将所述控制数据与所述加工数据接口连接,得到加工程式;

启动所述加工程式,加工模具。

具体地,所述获取个加工工位的距离,并根据所述加工数据规划刀具移位路径,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上一个加工工位的退刀点和下一个加工工位的进刀点,规划接刀路径;

将所述接刀路径与所述加工数据的加工路径进行连接,规划刀具移位路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设定各加工工位的先后顺序,将上一个加工工位的退刀点与下一个加工工位的进刀点进行路径规划,然后将其与加工数据的加工路径进行对接,使得整个加工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加工路径加工程式,最终实现整个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标准化管理,不仅节省人工,同时提高了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工位模具的加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工作原理:现有技术中时各个加工工位有其独立的加工程式,且是独立的,即一个加工工位加工完毕后,需要人工移动到下一个加工工位,而在本技术方案中,将各个加工工位的先后加工顺序进行规整化管理,设定好先后顺序,然后将上一个加工工位的退刀点与下一个加工工位的进刀点之间设定自动化移动程序,即设定控制数据,最后将控制数据与工位的加工数据进行接口连接,实现整个加工程序的自动化管理,节省人工,提高工作效率。

一种多工位模具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参考图1所示:

s11设定各加工工位的加工数据,所述加工数据包括进刀点、退刀点、加工程式、加工路径;

s12获取个加工工位的距离,并根据所述加工数据规划刀具移位路径;

具体地,该步骤包括;

s121获取上一个加工工位的退刀点和下一个加工工位的进刀点,规划接刀路径;

s122将所述接刀路径与所述加工数据的加工路径进行连接,规划刀具移位路径。

s13根据所述刀具移位路径设定控制数据,并将所述控制数据与所述加工数据接口连接,得到加工程式;

s14启动所述加工程式,加工模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模具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工位模具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定各加工工位的加工数据,所述加工数据包括进刀点、退刀点、加工程式、加工路径;获取个加工工位的距离,并根据所述加工数据规划刀具移位路径;根据所述刀具移位路径设定控制数据,并将所述控制数据与所述加工数据接口连接,得到加工程式;启动所述加工程式,加工模具;该技术方案设定各加工工位的先后顺序,将上一个加工工位的退刀点与下一个加工工位的进刀点进行路径规划,然后将其与加工数据的加工路径进行对接,使得整个加工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加工路径加工程式,最终实现整个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标准化管理,不仅节省人工,同时提高了加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林资凯;吉永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卡利肯新光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31
技术公布日:2019.08.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