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床加工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86289发布日期:2020-01-24 13:37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床加工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床加工工装。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技术领域,通常采用通用夹具,很多工件具有多个加工面,需要加工一面后,将工件取下,重新装夹定位,才能进行下一个面的加工。因此,一个工件加工过程通常需要多次装夹,操作过程繁琐,多次定位误差大,影响工作效率和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究设计一种机床加工工装。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机床加工工装,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用于对工件进行x正向定位的第一固定定位件、用于对工件进行y正向定位的第二固定定位件、用于对工件进行y负向定位的活动顶压件和用于对工件进行z向定位的支撑件和两个以上的压紧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定位件包括固定在底板上的第一固定座和设置于第一固定座上的第一支撑钉,所述第二固定定位件包括固定在底板上的第二固定座和设置于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二支撑钉,所述第一支撑钉和第二支撑钉的钉帽用于抵接固定工件,所述活动顶压件包括第三固定座和设置于第三固定座上的可调节螺钉,所述可调节螺钉可通过螺纹调节使其钉帽顶紧工件。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件包括第一限位柱、支撑柱和压板,所述压板上设有第一条形通孔,所述第一限位柱穿过所述第一条形通孔,所述第一限位柱上设有与第一限位柱螺纹配合的压紧螺母,所述压紧螺母能通过螺纹沿第一限位柱移动进而压紧压板,在压紧状态下,压板的一端压紧在支撑柱上,压板的另一端压紧在工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有用于支撑工件的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为平行设置的两个等高的垫块,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中至少有一个为条形垫块。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可调节支撑件,所述可调节支撑件包括支撑座和能在支撑座上调节高度的可调节支撑柱。

进一步地,所述可调节支撑柱与支撑座之间通过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还设有用于对工件进行x负向定位的第三固定定位件,所述第三固定定位件可拆卸固定于底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固定定位件包括第二限位柱和定位压件,所述第二限位柱设置于底板的边缘端面上,所述第二限位柱上设有用于压紧定位压件的径向凸起,所述定位压件上设有第二条形通孔,所述第二限位柱穿过所述第二条形通孔且所述定位压件位于底板和径向凸起之间,使得定位压件一端抵接于底板的边缘端面上,另一端压紧于工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有一个第一固定定位件,一个活动顶压件和一个第二固定定位件,所述活动顶压件和第二固定定位件的位置相对应,所述两个以上的压紧件关于工件对称布置。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所述的机床加工工装易于装夹,定位准确稳固,一次装夹可加工工件的多个面,极大提升加工效率及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主视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图2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装夹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左视图。

图8是图6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装夹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主视图。

图11是图10的左视图。

图12是图10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12所示,一种机床加工工装,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设有用于对工件10进行x正向定位的第一固定定位件2、用于对工件10进行y正向定位的第二固定定位件3、用于对工件10进行y负向定位的活动顶压件4和用于对工件进行z向定位的支撑件5和两个以上的压紧件6。本发明所述的x向、y向和z向仅是对本发明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方向进行限定,并不是对各组成部分的绝对方向的限定。

所述第一固定定位件2包括固定在底板1上的第一固定座21和设置于第一固定座21上的第一支撑钉22,所述第二固定定位件3包括固定在底板1上的第二固定座31和设置于第二固定座31上的第二支撑钉32,所述第一支撑钉22和第二支撑钉32的钉帽用于抵接固定工件。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座21包括直角板状底座211和设置于直角板状底座上的筋板212,所述直角板状底座211的横板固定在底板1上,纵板朝向工件方向,横板和工件位于纵板的两侧,这样横板不会干涉工件的装夹空间,纵板的顶部设有两个第一支撑钉22,所述第一支撑钉22为铆钉,铆钉的钉帽作为定位工件的定位支撑点,在保证刚性的同事,减少接触面积,增加限位精度。具体地,直角板状底座211可以为一体的角钢结构,当然整个第一固定座21也可以为其他形式,只要能对工件进行稳定定位即可,优选对工件放置空间不产生额外干涉,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定位件3的结构与第一固定定位件2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上设有一个第一固定定位件2,一个活动顶压件4和一个第二固定定位件3,所述活动顶压件4和第二固定定位件3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活动顶压件4包括第三固定座41和设置于第三固定座41上的可调节螺钉42,所述可调节螺钉42可通过螺纹调节使其钉帽顶紧工件。本实施例中,第三固定座41和第一固定座21以及第二固定座31的结构相同,可调节螺钉42为改制螺栓,为了便于旋扭,远离钉帽的一端可以设置为多边形形状。

所述压紧件6包括第一限位柱61、支撑柱62和压板63,所述压板63上设有第一条形通孔631,所述第一限位柱61穿过所述第一条形通孔631,所述第一限位柱61上设有与第一限位柱61螺纹配合的压紧螺母64,所述压紧螺母64能通过螺纹沿第一限位柱61移动进而压紧压板63,在压紧状态下,压板63的一端压紧在支撑柱62上,压板63的另一端压紧在工件上。本实施例中,共设有六个压紧件6,所述压紧件6的压紧位置均为工件的非加工区域,避免对工件的加工过程形成干涉。

所述底板1上设有两个支撑件5,分别为用于支撑工件的第一垫块51和第二垫块5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垫块51和第二垫块52为平行设置的两个等高的垫块,第一垫块51和第二垫块52中至少有一个为条形垫块,使支撑稳定性更强,本实施例中第一垫块51的两个端部的高度高于中部的高度,形成两个支撑面,与第二垫块52形成三角形分布的三个支撑面,对工件进行稳固支撑,支撑件5的数量、结构及位置根据不同工件的具体情况设置。为了更稳固地定位工件,优选在第一垫块51和第二垫块52的两侧均设置压紧件6,本实施例的四个压紧件,两个设置于第一垫块51远离第二垫块52的一侧,两个设置于第二垫块52附近上方的位置。所有压紧件6优选关于工件对称设置,保证压紧的平衡性。所述支撑件5支撑的工件的面可以为预加工的基准面。

所述底板1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可调节支撑件7,所述可调节支撑件7包括支撑座71和能在支撑座71上调节高度的可调节支撑柱72。具体地,所述可调节支撑柱72与支撑座71之间可以通过螺纹配合,支撑柱72的两侧设有可以用工具加持的加持平面,可以用扳手等工具调整支撑柱72的高度。支撑座71和支撑柱72之间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可调节的结构。可调节支撑件7的设置,使得整个工装的支撑结构通用性更强,弥补了第一垫块51和第二垫块52支撑面固定的问题,可调节支撑件7的支撑点可以和第一垫块51和第二垫块52的支撑面在同一平面,也可以在不同平面,根据不同工件的支撑需求,可以将可调节支撑件7设置于不同位置,设置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并根据不同位置的工件形状调节支撑高度,进一步增强定位的稳定性。

所述底板1上还设有用于对工件进行x负向定位的第三固定定位件8。优选第三固定定位件8可拆卸固定于底板1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固定定位件8包括第二限位柱81和定位压件82,所述第二限位柱81可拆卸固定于底板1的边缘端面上,也就是远离第一固定定位件2的一端的边缘端面上,所述第二限位柱81上设有用于压紧定位压件82的径向凸起,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柱81和径向凸起为一体的螺纹销,通过螺纹固定于底板1上的螺纹孔内,所述径向凸起为销帽83,所述定位压件82上设有第二条形通孔821,所述第二限位柱81穿过所述第二条形通孔821且所述定位压件82位于底板1和销帽83之间,使得定位压件82一端抵接于底板1的边缘端面上,另一端压紧于工件上。所述定位压件82包括压件主体822和设置于压件主体822两端的支撑脚823,所述第二条形通孔821设置于压件主体822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压件82为拱形结构,拱形结构的设置,避免了在底板1的端面上额外设置支撑柱,拱形结构的端部作为支撑脚823,兼具了支撑柱的作用,尽量避免在底板1的端面上引入过多的结构,同时,拱形结构的另一个端部压紧工件,使得工件的边缘在底板1边缘内侧或与底板1的边缘齐平时即可实现压紧定位,而无需伸出底板1的边缘,实现工件在工装内部的定位,如图5至图8所示。第三固定定位件8可拆卸固定于底板1上,在对工件与第一固定定位件8对应的面进行加工时,可以拆卸掉第三固定定位件,如图9至图12所示,避免不必要的干涉,在对工件的其他面进行加工时,可以安装第三固定定位件8,保证工件的六个自由度方向均被稳固定位。

下面以加工工件为滑鞍的工装,尤其是对滑鞍正面进行加工的工装对本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说明,对于设置第三固定定位件的情况,如图5至图8所示,加工时,先把底板定位在机床工作台上,利用定位键与工作台上的t型槽配合定位并锁紧,滑鞍的反面放置于支撑件5上,第一垫块51的台阶结构与滑鞍底面的内凹处相对应,方便定位,四个压紧件6均压紧于滑鞍的非加工位置,而且靠近端部的两个压紧件6压紧于滑氨端面双层结构的下层,进一步减少了干涉,第一固定定位件2和第二固定定位件3分别对滑氨的端面和侧面进行定位。定位的端面和侧面相互垂直,滑鞍的侧面可以为预加工的基准面。可调节支撑件7对靠近端头的部位进行可调节支撑,与第一垫块51和第二垫块52共同对滑鞍进行稳定支撑。第三固定定位件8则对滑鞍端头侧的端面进行定位。图9至图12所示为不设置第三固定定位件的情况,该种实施例可以在保证滑鞍稳定定位的同时避免对滑鞍的端头侧的端面以及轴孔加工时产生额外的干涉。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