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及热轧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49299发布日期:2020-06-02 20:0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及热轧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热轧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及热轧生产线。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厚钢板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中厚钢板的产量有大幅度增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拓展可轧制板坯的规格范围、提高生产率、增加钢板成材率成了本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阶段,轧机区域的常规生产线如图1、图2所示,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入口输送辊道901、入口回转辊道902、入口机架辊904、轧辊905、出口机架辊906、出口回转辊道907和出口输送辊道909,在入口回转辊道90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入口推床,入口推床上设置有入口推板903;在出口回转辊道90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出口推床,出口推床上设置有出口推板908。在对中厚钢板进行轧制过程中,轧件910通过入口回转辊道902进行预设角度的调整,调整角度后通过轧辊905进行正向轧制;正向轧制后的轧件910通过出口回转辊道907再次进行预设角度的调整,调整角度后通过轧辊905进行反向轧制。轧件910根据生产工艺的需要经过多道次正、反向角轧生产后,可对外进行直接输出或者进行后续常规纵向轧制。

但是现有的常规生产线中采用设置在生产线两侧的推床相配合对轧件910的预设角度进行调整,反应速度慢、对轧件910的预设角度调整时间长,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而且推床对轧件910的调整角度通常为横扎或者纵扎,调整角度受到较大限制。

针对相关技术中轧机对轧件预设角度调整速度慢、精度低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及热轧生产线,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及热轧生产线,通过设置在入口回转辊道和出口回转辊道上的旋转夹钳对轧件的角度进行调整,提高对轧件角度进行调整的速度和准确性,缩短轧件角度调整时间,自动化程度高,降低操作难度,有利于生产节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本发明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其中,所述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包括能进行升降和旋转动作的旋转夹钳装置和回转辊道,所述旋转夹钳装置对应设置于所述回转辊道的上方,所述旋转夹钳装置对应夹紧经过所述回转辊道上的轧件,并带动所述轧件升降和转动,以使所述轧件中心线和轧制中心线呈预设角度。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回转辊道包括入口回转辊道和出口回转辊道,所述旋转夹钳装置的数量为至少两组,两组所述旋转夹钳装置对应设置于所述入口回转辊道上和所述出口回转辊道的上方,在所述入口回转辊道与所述出口回转辊道之间设置有轧辊。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夹钳装置包括安装框架、升降组件、旋转组件和至少两个夹钳组件,所述安装框架固定架设于所述回转辊道的上方,所述升降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的顶部,所述旋转组件设置在所述升降组件的底部,各所述夹钳组件沿所述回转辊道的长度方向排布;每个夹钳组件包括移动方向相反的两个夹钳本体,各所述夹钳本体能移动的设置在对应的横移组件的底部,两个所述横移组件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以使每组中的两个所述夹钳本体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反向移动,各所述横移组件均设置在所述旋转组件的底部。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框架包括连接支架和两根立柱,两根所述立柱分别设置在所述回转辊道的两侧,两根所述立柱的底端均固定在安装平面上,两根所述立柱的顶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支架的两端连接,所述升降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支架上。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升降缸,所述升降缸的固定端安装在所述连接支架的顶部,所述升降缸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穿过所述连接支架且与所述旋转组件的顶部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两根升降导杆和两个升降导套,两个所述升降导套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支架上,且分别位于所述升降缸的两侧,所述升降导杆能滑动地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升降导套中,且所述升降导杆的底端穿过对应的所述升降导套并与所述旋转组件的顶部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连接板和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底部,且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容置腔,在所述容置腔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能转动的第一主动轴,所述第一主动轴的顶端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主动轴上固定套设有第一主动齿轮,在所述容置腔内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主动轴平行的第一从动轴,所述第一从动轴的外侧能转动地套设有圆筒状的回转架,所述回转架上固定套设有第一从动齿轮,且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相啮合,所述回转架的底部与各所述横移组件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马达支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第一马达支架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上连接有第一编码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主动轴之间设置有第一联轴器。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组件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架,各所述横移组件均固定在所述安装架上;

所述横移组件包括导向运动部件、第二驱动电机、第二外壳和轴承座,所述导向运动部件、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轴承座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架的顶部,在所述第二外壳内沿水平方向设置有能转动的第二主动轴,所述第二主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轴上固定套设有第二主动齿轮,在所述第二外壳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主动轴平行的第二从动轴,所述第二从动轴上固定套设有第二从动齿轮,且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从动轴的一端通过第二联轴器与所述导向运动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导向运动部件的另一端通过中间轴承能转动地设置在轴承座上,所述夹钳本体的顶部能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运动部件上。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运动部件为套设有螺母的丝杠结构或者滚珠丝杠副。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外壳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马达支架,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第二马达支架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上连接有第二编码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主动轴之间设置有第三联轴器。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架的底部沿所述回转辊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条滑轨,所述夹钳本体的顶部两侧分别安装有滑轮,各所述夹钳本体的顶部通过所述滑轮与对应的所述滑轨配合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夹钳本体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长条状结构,所述夹钳本体的底部朝向所述轧件侧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滑凸台。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入口回转辊道和所述出口回转辊道均由多根第一辊道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组成,各第一辊道分别与第一辊道电机连接,各相邻所述第一辊道电机可带动对应的所述第一辊道同向转动或者反向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入口回转辊道的输出端与所述轧辊之间设置有入口机架辊,所述轧辊与所述出口回转辊道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出口机架辊。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入口机架辊和所述出口机架辊均由多根第二辊道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组成,每根所述第二辊道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辊道电机,通过所述第二辊道电机带动所述第二辊道进行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还包括入口输送辊道和出口输送辊道,所述入口输送辊道的输出端与所述入口回转辊道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出口输送辊道的输入端与所述出口回转辊道的输出端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入口输送辊道和所述出口输送辊道均由多根第三辊道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组成,每根所述第三辊道的一侧均设有第三辊道电机,通过所述第三辊道电机带动所述第三辊道进行转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轧生产线,包括轧机安装区,所述轧机安装区内设置有上述的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轧机安装区为单机架轧机区,所述单机架轧机区内设置有所述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轧机安装区包括粗轧机区和精轧机区,所述粗轧机区的输出端与所述精轧机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粗轧机区和/或所述精轧机区内设置有所述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

由上所述,本发明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及热轧生产线的特点及优点是:在热轧生产线的回转辊道上设置有能进行升降和旋转动作旋转夹钳装置,轧件在通过回转辊道的过程中,旋转夹钳装置可对轧件进行夹持,并带动轧件进行升降和转动,从而可快速、准确的调整轧件在轧制过程中的预设角度,满足对轧件设置方向的要求,缩短了对轧件角度的调整时间,另外,无需人工对轧件的升降高度和转动角度进行手动调整,自动化程度高,降低操作难度,大大提高了生产节奏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轧机生产线对轧件进行纵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轧机生产线对轧件进行横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中旋转夹钳装置的正视图。

图5:为本发明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中旋转夹钳装置的正视截面图。

图6:为本发明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的旋转夹钳装置中旋转组件的正视截面图。

图7:为本发明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的旋转夹钳装置中横移组件的正视截面图。

图8:为本发明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的横移组件中导向运动部件与轴承座的连接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中旋转夹钳装置的左视图。

现有技术中的附图标号:901、入口输送辊道;902、入口回转辊道;903、入口推板;904、入口机架辊;905、轧辊;906、出口机架辊;907、出口回转辊道;908、出口推板;909、出口输送辊道;910、轧件。

本发明中的附图标号:1、入口回转辊道;2、轧辊;3、出口回转辊道;4、入口输送辊道;5、入口机架辊;6、出口机架辊;7、出口输送辊道;8、入口推床;811、入口推板;9、出口推床;911、出口推板;10、轧件;11、旋转夹钳装置;111、升降组件;1111、升降缸;1112、升降导杆;1113、升降导套;112、安装框架;1121、连接支架;1122、立柱;113、横移组件;1131、安装架;11311、滑轨;1132、导向运动部件;11321、第二联轴器;1133、第二外壳;11331、第二马达支架;1134、第二主动轴;11341、第五端盖;11342、第六端盖;11343、第三止推轴承;11344、第三调心轴承;1135、第二从动轴;11351、第七端盖;11352、第八端盖;11353、第四止推轴承;11354、第四调心轴承;1136、第二主动齿轮;1137、第二从动齿轮;1138、第二驱动电机;11381、第三联轴器;1139、第二编码器;114、旋转组件;1140、回转架;1141、连接板;1142、第一外壳;1143、第一主动轴;11431、第一端盖;11432、第二端盖;11433、第一止推轴承;11434、第一调心轴承;1144、第一从动轴;11441、第三端盖;11442、第四端盖;11443、第二止推轴承;11444、第二调心轴承;1145、第一主动齿轮;1146、第一从动齿轮;1147、第一驱动电机;11471、第一马达支架;1148、第一编码器;1149、第一联轴器;115、夹钳本体;1151、防滑凸台;1152、滑轮;116、轴承座;117、中间轴承;12、回转辊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该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包括能进行升降和旋转动作的旋转夹钳装置11和回转辊道12,旋转夹钳装置11对应设置于回转辊道12的上方,旋转夹钳装置11对应夹紧经过回转辊道12上的轧件10,并带动轧件10升降和转动,以使轧件10中心线和轧制中心线呈预设角度。本发明通过在回转辊道12上方设置旋转夹钳装置11,通过旋转夹钳装置11可对轧件10进行夹持,并带动轧件10进行升降和转动,从而可快速、准确的调整轧件10在轧制过程中的预设角度,满足对轧件10设置方向的要求,缩短了对轧件10角度的调整时间,另外,无需人工对轧件10的升降高度和转动角度进行手动调整,自动化程度高,降低操作难度,大大提高了生产节奏和生产效率。

其中:该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还包括多个输送辊道、推床、机架辊和轧机等常规装置,与旋转夹钳装置11和回转辊道12相配合完成对轧件10的轧制。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回转辊道12包括入口回转辊道1和出口回转辊道3,旋转夹钳装置11的数量为至少两组,两组旋转夹钳装置11对应设置于入口回转辊道1上和出口回转辊道3的上方,在入口回转辊道1与出口回转辊道3之间设置有轧辊2,各旋转夹钳装置11对应夹紧经过入口回转辊道1和出口回转辊道3上的轧件10,并带动轧件10进行升降和转动运动。在热轧生产线的入口回转辊道1和出口回转辊道3的上方分别设置有能带动轧件10进行升降和转动的旋转夹钳装置11,轧件10在通过入口回转辊道1和出口回转辊道3的过程中,均可通过旋转夹钳装置11对轧件10的预设角度进行预先标定,提高轧件10中心线和轧制中心线成预设角度的精准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旋转夹钳装置11包括安装框架112、升降组件111、旋转组件114和至少两个夹钳组件,安装框架112固定架设于回转辊道12的上方,升降组件111设置在安装框架112的顶部,旋转组件114设置在升降组件111的底部,各夹钳组件沿回转辊道12的长度方向排布,通过升降组件111调节夹钳组件的高度,从而使夹钳组件能够对准轧件10,并通过多组夹钳组件相配合对轧件10进行稳定夹持,通过旋转组件114对的轧件10的角度进行调节。每个夹钳组件包括移动方向相反的两个夹钳本体115,各夹钳本体115能移动的设置在对应的横移组件113的底部,两个横移组件113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以使每组中的两个夹钳本体115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反向移动,各横移组件113均设置在旋转组件114的底部,每个夹钳组件中两个夹钳本体115相配合与轧件10的两相对侧外壁抵接,从而对轧件10进行夹紧。

具体的,如图4、图5、图9所示,安装框架112包括连接支架1121和两根立柱1122,连接支架1121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长杆状结构,两根立柱1122均与连接支架1121相垂直,两根立柱1122分别设置在回转辊道12的两侧,两根立柱1122的底端均固定在安装平面上,一根立柱1122的顶端与连接支架1121的一端连接,另一根立柱1122的顶端与连接支架1121的另一端连接,升降组件111设置在连接支架1121上。通过安装框架112将夹钳组件设置于轧件10上方,从而满足对轧件10的夹持要求。

具体的,如图4、图5所示,升降组件111包括升降缸1111、两根升降导杆1112和两个升降导套1113,升降缸1111的固定端安装在连接支架1121的顶部中间位置,升降缸1111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向下伸出,并穿过连接支架1121后与旋转组件114的顶部连接。两个升降导套1113分别固定设置在连接支架1121上,且分别位于升降缸1111的两侧,两根升降导杆1112能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对应的升降导套1113中,且两根升降导杆1112的底端均穿过对应的升降导套1113并与旋转组件114的顶部连接。通过升降缸1111带动起到对夹钳组件升降调节的功能,两根升降导杆1112对升降缸1111起到定位的作用,避免升降缸1111在升降过程中活塞杆发生转动,提高升降缸1111的上下行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升降缸1111可为但不限于液压缸。

具体的,如图4至图6所示,旋转组件114包括连接板1141和第一外壳1142,连接板1141沿水平方向设置,且升降缸1111的活塞杆和两根升降导杆1112均与连接板1141固定连接,第一外壳1142设置在连接板1141的底部,第一外壳1142与连接板1141之间形成容置腔。连接板1141的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1147,在容置腔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能转动的第一主动轴1143,第一主动轴1143的顶端与第一驱动电机1147的输出轴连接,第一主动轴1143的中部固定套设有第一主动齿轮1145,在容置腔内固定设置有与第一主动轴1143平行的第一从动轴1144,第一从动轴1144的外侧能转动地套设有圆筒状的回转架1140,回转架1140的中部固定套设有第一从动齿轮1146,且第一从动齿轮1146与第一主动齿轮1145相啮合,回转架1140的底部伸出至容置腔的外部且与各横移组件113连接。通过第一驱动电机1147带动第一主动轴1143转动,通过相啮合的第一主动齿轮1145和第一从动齿轮1146带动回转架1140转动,进而通过回转架1140带各横移组件113进行转动,从而能够对设置在横移组件113底部的夹钳组件的方向进行调节,以调整轧件10在回转辊道12上的角度。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连接板114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一马达支架11471,第一驱动电机1147安装在第一马达支架11471上,第一驱动电机1147上连接有第一编码器1148,第一驱动电机1147的输出轴与第一主动轴1143之间设置有第一联轴器1149。通过第一编码器1148可实时记录第一主动轴1143的转速和转向,从而可获取轧件10转动角度信息。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第一主动轴1143的顶端与容置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止推轴承11433,第一主动轴1143的底端与容置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调心轴承11434;第一从动轴1144的顶端与回转架1140之间设置有第二止推轴承11443,第一从动轴1144的底端与回转架1140之间设置有第二调心轴承11444。提高旋转组件114转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第一主动轴1143的顶端设置有第一端盖11431,第一主动轴1143的底端设置有第二端盖11432,且在第一端盖11431和第二端盖11432与容置腔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密封环;第一从动轴1144的顶端设置有第三端盖11441,第一从动轴1144的底端设置有第四端盖11442,且在第三端盖11441和第四端盖11442与回转架1140之间均设置有密封环。为第一主动轴1143和第一从动轴1144提供密封的工作环境。

进一步的,两根升降导杆1112可与连接板1141的顶部任意位置固定连接,不对旋转组件114的转动造成影响即可。

具体的,如图4至图9所示,旋转组件114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架1131,安装架1131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矩形块状结构,各横移组件113均固定在安装架1131上。其中:横移组件113包括导向运动部件1132、第二驱动电机1138、第二外壳1133和轴承座116,导向运动部件1132、第二外壳1133和轴承座116均设置在安装架1131的顶部,在第二外壳1133内沿水平方向设置有能转动的第二主动轴1134,第二主动轴1134的一端与第二驱动电机1138的输出轴连接,第二主动轴1134的中部固定套设有第二主动齿轮1136,在第二外壳1133内设置有能转动的第二从动轴1135,第二从动轴1135与第二主动轴1134相平行,第二从动轴1135上固定套设有第二从动齿轮1137,且第二从动齿轮1137与第二主动齿轮1136相啮合,第二从动轴1135的一端通过第二联轴器11321与导向运动部件1132的一端连接,导向运动部件1132的另一端通过中间轴承117能转动地设置在轴承座116上,夹钳本体115的顶部能移动地设置在导向运动部件1132上。通过第二驱动电机1138带动第二主动轴1134转动,通过相啮合的第二主动齿轮1136和第二从动齿轮1137带动导向运动部件1132转动,以调节夹钳本体115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保证两夹钳本体115相配合能够对轧件10进行稳定夹持。

进一步的,导向运动部件1132可采用但不限于套设有螺母的丝杠结构或者滚珠丝杠副。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第二外壳1133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马达支架11331,第二驱动电机1138安装在第二马达支架11331上,第二驱动电机1138上连接有第二编码器1139,第二驱动电机1138的输出轴与第二主动轴1134之间设置有第三联轴器11381。通过第二编码器1139可实时记录导向运动部件1132的转速和转向,从而可获取夹钳本体115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信息。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第二主动轴1134的靠近第二驱动电机1138一端与第二外壳1133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止推轴承11343,第二主动轴1134远离第二驱动电机1138一端与第二外壳1133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调心轴承11344;第二从动轴1135靠近导向运动部件1132一端与第二外壳1133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四止推轴承11353,第二从动轴1135远离导向运动部件1132一端与第二外壳1133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四调心轴承11354。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第二主动轴1134的一端设置有第五端盖11341,第二主动轴1134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六端盖11342,且在第五端盖11341和第六端盖11342与第二外壳1133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密封环;第二从动轴1135的一端设置有第七端盖11351,第二从动轴1135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八端盖11352,且在第七端盖11351和第八端盖11352与第二外壳1133之间均设置有密封环。为第二主动轴1134和第二从动轴1135提供密封的工作环境。

具体的,如图4、图9所示,安装架1131的底部沿回转辊道1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条滑轨11311,夹钳本体115的顶部两侧分别通过销轴安装有滑轮1152,各夹钳本体115的顶部设置在对应的滑轨11311内,且滑轮1152与对应的滑轨11311的两相对侧内壁配合连接。通过滑轨11311保证夹钳本体115能够沿导向运动部件1132平稳移动。

进一步的,如图4、图5、图9所示,夹钳本体115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长条状结构,夹钳本体115的底部朝向轧件10侧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滑凸台1151。其中,防滑凸台1151可根据轧件10的重量选择不同的材料,从而使夹钳本体115与轧件10之间产生不同的摩擦力,能够满足对轧件10的稳定夹持效果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入口回转辊道1和出口回转辊道3均由多根第一辊道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组成,各第一辊道分别与第一辊道电机连接,各相邻第一辊道电机可带动对应的第一辊道同向转动或者反向转动。通过控制各第一辊道的转向和转速,从而保证轧件10能够顺利旋转至预设角度。

进一步的,在入口回转辊道1和出口回转辊道3上相邻第一辊道的转动方向相反时,可对第一辊道按照奇数和偶数进行分组,同一奇数组或者偶数组为同向转动,奇数组与偶数组之间为反向转动(即:相邻两个第一辊道为反向转动,每间隔一个第一辊道的两个第一辊道为同向转动)。

具体的,各第一辊道电机可设置于入口回转辊道1和出口回转辊道3的同侧或者在入口回转辊道1和出口回转辊道3的两侧分别设置,便于对入口回转辊道1和出口回转辊道3进行控制即可,在对于入口回转辊道1和出口回转辊道3中同向转动的第一辊道进行控制时,可通过在各第一辊道电机上连接齿轮分配箱,从而对转向相同的各第一辊道进行集中控制,或者每根第一辊道分别单独连接一个第一辊道电机,从而对各第一辊道进行单独控制。

进一步的,入口回转辊道1和出口回转辊道3与第一辊道电机之间可采用多种传动连接方式:

连接方式一:第一辊道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与第一辊道连接;

连接方式二:第一辊道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延长轴与第一辊道连接;

连接方式三:第一辊道电机的输出轴依次通过减速器和连轴器与第一辊道连接;

连接方式四:第一辊道电机的输出轴依次通过减速器和延长轴与第一辊道连接;

连接方式五:第一辊道电机的输出轴依次通过减速器、齿轮分配箱和联轴器与第一辊道连接;

连接方式六:第一辊道电机的输出轴依次通过减速器、齿轮分配箱和延长轴与第一辊道连接;

具体的,延长轴可为但不限于十字头万向接轴、鼓形齿接轴或者组合式接轴。

具体的,如图3所示,入口回转辊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入口推床8,入口推床8上设置有入口推板811,入口推床8可控制入口推板811向入口回转辊道1的中部移动;出口回转辊道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出口推床9,出口推床9上设置有出口推板911,出口推床9可控制出口推板911向出口回转辊道3的中部移动。当轧件10转动至预设角度后,通过入口推床8和出口推床9推送轧件10至预设位置上。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入口回转辊道1的输出端与轧辊2之间设置有入口机架辊5,轧辊2与出口回转辊道3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出口机架辊6。入口机架辊5和出口机架辊6均由多根第二辊道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组成,每根第二辊道的一侧均设置有带动该第二辊道转动的第二辊道电机,第二辊道的端部与第二辊道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通过入口机架辊5和出口机架辊6保证轧件10向轧辊2内平稳的输入和输出,保证对轧件10的轧制顺利进行。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还包括入口输送辊道4和出口输送辊道7,入口输送辊道4的输出端与入口回转辊道1的输入端连接,出口输送辊道7的输入端与出口回转辊道3的输出端连接。入口输送辊道4和出口输送辊道7均由多根第三辊道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组成,每根第三辊道的一侧均设有带动该第三辊道转动的第三辊道电机,第三辊道的端部与第三辊道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通过入口输送辊道4和出口输送辊道7保障对轧件10的平稳输入和输出。

本发明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轧件10在经过入口回转辊道1进入轧辊2时,根据角轧生产工艺的角度需要,通过入口回转辊道1上的旋转夹钳装置11对轧件10进行旋转,以实现对轧件10的正向轧制;轧件10经过正向轧制后,再经过出口回转辊道3进入轧辊2时,根据角轧生产工艺的角度需要,通过出口回转辊道3上的旋转夹钳装置11对轧件10进行再次旋转,以实现对轧件10的反向轧制。根据生产工艺的需要经过多道次正、反向角轧生产,可对轧件10直接输出或者进行后续常规纵向轧制。

本发明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的特点及优点是:

该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中在入口回转辊道1和出口回转辊道3上分别设置有能进行升降和旋转动作旋转夹钳装置11,轧件10在通过入口回转辊道1和出口回转辊道3的过程中,旋转夹钳装置11可对轧件10进行夹持,并带动轧件10进行升降和转动,从而可快速、准确的调整轧件10在轧制过程中的预设角度,满足对轧件10设置方向的要求,缩短了对轧件10角度的调整时间,另外,无需人工对轧件10的升降高度和转动角度进行手动调整,自动化程度高,降低操作难度,大大提高了生产节奏和生产效率。

实施例二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轧生产线,包括轧机安装区,轧机安装区内设置有上述的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轧机安装区为单机架轧机区,单机架轧机区内设置有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其中:单机架轧机区设置一台轧机,可对轧件10完成粗轧和精轧后对外输出。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轧机安装区为双机架轧机区,即该轧机安装区包括粗轧机区和精轧机区,粗轧机区的输出端与精轧机区的输入端连接,粗轧机区和/或精轧机区内设置有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其中:粗轧机区和精轧机区内各设一台轧机,轧件10在通过粗轧机区进行粗轧处理后,再通过精轧机区进行精轧处理,最后将轧件10对外输出。

本发明热轧生产线的特点及优点是:

该热轧生产线中在轧机安装区内设置有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通过带旋转夹钳的轧机区生产设备可带动轧件10进行升降和转动,从而可快速、准确的调整轧件10在轧制过程中的预设角度,缩短了对轧件10角度的调整时间,提高热轧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热轧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