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滚齿机的输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5712发布日期:2020-01-15 00:48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自动滚齿机的输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零件运输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自动滚齿机的输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自动化生产来满足生产需求,而对于中间部滚圆两端向外延伸的此类零件难以实现自动化运输,更难以进行后续的装配加工。现有解决方案中多以制作相应模型的托盘,再由人工放置上去此类零件。其中由人工放置上去就将大大降低自动化生产效率,而且容易造成工人放置的位置不规整导致不能进行后续的装配加工。现有解决方案难以适应更多的此类模型,多是一对一统一尺寸的零件才能使用,对生产厂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制作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又能适应大部分此类型零件的自动滚齿机的输送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自动滚齿机的输送结构,包括输送轨道和输送限位结构,输送轨道设置在输送限位结构内;输送限位结构包括左限位板、右限位板、下底板和挡板;左限位板、右限位板对称;左限位板、右限位板的同一端设置挡板,输送轨道设置在下底板上,下底板的长度与左限位板、右限位板的长度相同;挡板包括挡板本体、左挡板和右挡板,左挡板、右挡板对称设置于挡板本体的两端,且与挡板本体垂直,并位于单板本体的同侧;输送轨道的两端设置调节结构,调节结构包括弹簧、螺栓和螺帽;输送轨道包括两根导轨,导轨的两端都缠绕在螺栓上,且中间设置弹簧;螺帽控制两根导轨的间距。

进一步的,挡板本体整体呈矩形,其靠近运输部的一侧的中间位置设置半圆形槽口,挡板本体靠近输送轨道的一面设置缓冲板,缓冲板垂直于挡板本体,其长度小于左挡板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本实用新型的对于中间部滚圆两端向外延伸的此类零件基本可以达到所有尺寸通用,将大大减少生产厂商的不必要成本。本实用新型本身的维修成本也极低,部分零件出现问题时容易更换解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角度整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运输部、调整部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标识:输送部1、左限位板11、右限位板12、下底板13、挡板14、缓冲板15、导轨16、调整部2、连接部21、底部22、头部23、弹簧缓冲部24、弹簧调整部225、底片251、调整弹簧252、固定件253、运输部3、底座31和运输台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自动滚齿机的输送结构,包括输送轨道和输送限位结构,输送轨道设置在输送限位结构内。输送限位结构起到限制零件输送距离,避免在途中掉出预定轨道的作用。其输送限位结构包括左限位板11、右限位板12、下底板13和挡板14;左限位板11、右限位板12对称设置,起到两边限位,避免零件从两侧掉出。左限位板11、右限位板12的同一端设置挡板14,避免零件直接滚出输送轨道,而没有调入调整部2。输送轨道设置在下底板13上,下底板13的长度与左限位板11、右限位板12的长度相同,即空出挡板14位置,为零件下落提供空间,而且这样不会导致下落时跳出调整部2。

挡板14包括挡板14本体、左挡板14和右挡板14,左挡板14、右挡板14对称设置于挡板14本体的两端,且与挡板14本体垂直,并位于单板本体的同侧,具体左挡板14和右挡板14的长度以此类部件的规格尺寸而定,其中挡板14可以和左限位板11、右限位板12通过榫卯连接,也可以一体成型。榫卯连接方便对不同尺寸的置换,因为此类部件各种尺寸大小变化不会很大,所以可以选择制作符合其中最大尺寸的进行制作,对于部分要求较高的进行定制挡板14。挡板14本体整体呈矩形,其靠近运输部3的一侧的中间位置设置半圆形槽口,挡板14本体靠近输送轨道的一面设置缓冲板15,缓冲板15垂直于挡板14本体,其长度小于左挡板14的长度,即缓冲板15起到零件运输过来后的减速和定型,不会产生下落到调整部2时零件状态是产生偏向的。

输送轨道的两端设置调节结构,调节结构包括弹簧、螺栓和螺帽;输送轨道包括两根导轨16,导轨16的两端都缠绕在螺栓上,且中间设置弹簧;螺帽控制两根导轨16的间距。输送轨道采用圆柱形即可,即将零件托起沿着此轨道下滑即可,而因为零件尺寸的调节,只要将螺栓和螺帽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即可调整两根导轨16的距离,而其中弹簧向外的弹力确保了导轨16位置的固定。整个输送部1整体呈20°到40°的倾斜程度,便于零件快速运输而不止于产生过快的速度而损坏整个装置。

实施例二:

如图所示,自动滚齿机包括输送部1、调整部2和运输部3。调整部2设置在运输部3的一端,输送部1设置在运输部3的上方。工人只要将中间部滚圆两端向外延伸的此类零件平的放在输送部1即可,大大降低操作要求。零件由输送部1运输到调整部2,再由运输部3将零件运到相应位置供对应的机器取用该零件。

具体的输送部1包括输送轨道和输送限位结构,输送轨道设置在输送限位结构内。输送限位结构起到限制零件输送距离,避免在途中掉出预定轨道的作用。其输送限位结构包括左限位板11、右限位板12、下底板13和挡板14;左限位板11、右限位板12对称设置,起到两边限位,避免零件从两侧掉出。左限位板11、右限位板12的同一端设置挡板14,避免零件直接滚出输送轨道,而没有调入调整部2。输送轨道设置在下底板13上,下底板13的长度与左限位板11、右限位板12的长度相同,即空出挡板14位置,为零件下落提供空间,而且这样不会导致下落时跳出调整部2。

挡板14包括挡板14本体、左挡板14和右挡板14,左挡板14、右挡板14对称设置于挡板14本体的两端,且与挡板14本体垂直,并位于单板本体的同侧,具体左挡板14和右挡板14的长度以此类部件的规格尺寸而定,其中挡板14可以和左限位板11、右限位板12通过榫卯连接,也可以一体成型。榫卯连接方便对不同尺寸的置换,因为此类部件各种尺寸大小变化不会很大,所以可以选择制作符合其中最大尺寸的进行制作,对于部分要求较高的进行定制挡板14。挡板14本体整体呈矩形,其靠近运输部3的一侧的中间位置设置半圆形槽口,挡板14本体靠近输送轨道的一面设置缓冲板15,缓冲板15垂直于挡板14本体,其长度小于左挡板14的长度,即缓冲板15起到零件运输过来后的减速和定型,不会产生下落到调整部2时零件状态是产生偏向的。

输送轨道的两端设置调节结构,调节结构包括弹簧、螺栓和螺帽;输送轨道包括两根导轨16,导轨16的两端都缠绕在螺栓上,且中间设置弹簧;螺帽控制两根导轨16的间距。输送轨道采用圆柱形即可,即将零件托起沿着此轨道下滑即可,而因为零件尺寸的调节,只要将螺栓和螺帽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即可调整两根导轨16的距离,而其中弹簧向外的弹力确保了导轨16位置的固定。整个输送部1整体呈20°到40°的倾斜程度,便于零件快速运输而不止于产生过快的速度而损坏整个装置。

运输部3包括底座31和运输台32,运输台32设置在底座31上。运输台32整体呈长方体,运输台32靠近输送部1的一面的两端设置长条形凸台,以便在部分零件没有落到调整部2时,仍能继续滚动到调整部2。运输台32远离输送部1的一面设置截面为工形的连接凸台,其不仅可以很好的固定运输台32和底座31,还能便于安装气缸来控制运输台32。底座31上设置与运输台32的连接凸台相配合的异形槽。从而只要将运输台32一端连接气缸即可控制运输台32移动,来将零件运到相应位置,供后续加工装配。

调整部2包括固定结构、弹簧调整结构和调整部2本体。调整部2本体的一端设置固定结构,另一端设置弹簧调整结构。其为了确保后续加工装配时整个零件的放置是正确的。

调整部2本体包括连接部21、底部22和头部23,连接部21、头部23垂直连接于底部22,并位于底部22同侧;连接部21与传输部连接固定,其与传输部连接位置处采用圆弧形过度,减少零件在输送过来时不必要的磕碰。头部23对立于连接部21,头部23的宽度小于连接部21的宽度,其主要放置零件跳出,并且为弹簧调整结构的设置提供位置。

弹簧调整结构包括弹簧缓冲部24和弹簧调整部2252。弹簧缓冲部24位于调整部2本体的头部23远离运输部3的一面,通过螺栓或焊接方式固定弹簧缓冲部24,弹簧缓冲部24包括螺旋环绕部、衔接部和n形部,螺旋环绕部和n形部通过衔接部连接,衔接部为圆柱形,其通过n形部的形变来进行缓冲,并且调整了零件的位置状态。弹簧调整部2252包括底片251、调整弹簧252和固定件253,固定件253连接固定底片251,底片251上设置调整弹簧252,固定件253可以固定在调整部2。调整弹簧252采用在螺旋弹簧的一端延伸出直线部,另一端延伸出弧形弯曲部,直线部限制调整弹簧252的移位,弧形弯曲部和n形部配合调整零件的状态,弧形弯曲部和n形部之间的距离与零件的尺寸相配合,其同样可以进行调整更好的适应不同尺寸的零件。

底片251整体采用长方形,并在远离固定件253的一端设置v形折边部,v形折边部的宽度为1.5cm至3cm,一般会将该位置刚好在零件延伸的两端的中间位置,以此确保零件位于调整部2的位置。

固定结构整体采用矩形,在与弹簧调整结构相适应位置处设置相匹配的槽口,以固定零件。

作为优选,输送部1靠近运输部3的一面设置立柱进行固定。立柱与输送部1的底座31连接固定,或者一体成型。其中调整部2和运输部3也同样可以是一体成型的。

综上所述,只要将零件放入输送部1,就能靠着倾斜度,零件自动下滚,落入到调整部2,再由运输部3推动调整部2到相应位置,供后续加工用的设备取用此零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