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在薄板上的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95186发布日期:2020-07-31 22:30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在薄板上的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薄板平面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在薄板上的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精密仪器的日益增多,对精密薄板零部件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精密金属薄板使用广泛,不仅仅在机械生产中,在工业、生活中以及其他领域都会常常使用金属薄板,但是金属薄板由于其自身的原料问题或者是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误差或者是在运输途中发生碰撞等,会造成金属薄板表面产生凹凸不平的区域,这些凸点极大影响了薄板表面整体的平面度,对后续精加工造成影响。

现有的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处理的加工装置大部分结构都十分复杂,操作难度大,而且耗时较长,用户使用不方便,极大影响整体的工作效率。

因此,有必要研发出一种新型加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在薄板上的加工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该加工装置加工后的薄板平整度好,而且结构简单,容易操作,用户体验感好,有效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

一种应用在薄板上的加工装置,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内设有多个工作腔体,所述工作腔体呈l型且工作腔体的两侧均设有开孔,所述工作腔体由水平设置的第一腔和垂直设置的第二腔形成;真空吸盘,所述真空吸盘设于所述基板的上方,所述真空吸盘用于将待加工工件固定在与所述基板顶部相靠近的位置上;加工单元,所述加工单元设于所述工作腔体内,所述加工单元包括转动杆和顶升柱,所述转动杆设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转动杆一端上设有转动部,另一端上具有一呈倾斜状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上距离所述转动部最远的位置上设有第一最远点,所述顶升柱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内且与所述转动杆相抵靠,所述顶升柱的一端设有按压部,另一端上具有一呈倾斜状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上距离所述按压部最远的位置上设有第二最远点,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二端面和第一端面之间相互贴合,所述第一最远点和第二最远点之间相重合;其中,当转动所述转动部时,所述顶升柱会在所述转动杆的作用下沿所述第二腔上的开孔向上伸出。

本发明的一种应用在薄板上的加工装置,其有益效果为:1、通过顶升柱的作用能有效且快速的修复薄板上不平整的位置,整个过程只需驱动真空吸盘将待加工的薄板工件移动至顶升柱上方,薄板上凸起的位置对准顶升柱,用户只需转动转动部即可使转动杆带动顶升柱上升将薄板上凸起的位置压平,有效提高薄板的平整度;2、操作简单,只需转动转动杆即可完成对薄板平面度的修复。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腔体在所述基板上呈矩形阵列设置,且所述工作腔体内的顶升柱与所述基板中心在水平或者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均为基板中心到基板边沿距离的一半。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上还设有中心腔体,所述中心腔体呈l型且由水平设置的第三腔和垂直设置的第四腔形成,所述第三腔比所述第一腔长,所述第四腔设于所述基板的中心位置上,所述中心腔体内设有所述加工单元,所述转动杆设于所述第三腔内,所述顶升柱设于所述第四腔内,且所述顶升柱位于所述基板的中心位置上。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腔体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工作腔体之间。

进一步地,当所述转动杆设于所述第一腔内后,在初始状态下,所述转动部沿所述第一腔上的开孔向外伸出。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部外部具有螺纹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按压部呈半球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面呈椭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面呈椭圆形。

附图说明

图1为加工装置结构图;

图2为加工单元设于工作腔体内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应用在薄板上的加工装置。

如图1-图2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

一种应用在薄板上的加工装置,包括:基板1,所述基板1内设有多个工作腔体2,所述工作腔体2呈l型且工作腔体2的两侧均设有开孔,所述工作腔体2由水平设置的第一腔21和垂直设置的第二腔22形成,第一腔21和第二腔22之间相互连通;真空吸盘(图未示出),所述真空吸盘设于所述基板1的上方,所述真空吸盘用于将待加工工件固定在与所述基板1顶部相靠近的位置上;加工单元,所述加工单元设于所述工作腔体2内,所述加工单元包括转动杆3和顶升柱4,所述转动杆3设于所述第一腔21内,所述转动杆3一端上设有转动部31,另一端上具有一呈倾斜状的第一端面32,所述第一端面32上距离所述转动部31最远的位置上设有第一最远点33,所述顶升柱4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二腔22内且与所述转动杆3相抵靠,所述顶升柱4的一端设有按压部41,另一端上具有一呈倾斜状的第二端面42,所述第二端面42上距离所述按压部41最远的位置上设有第二最远点43,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二端面42和第一端面32之间相互贴合,所述第一最远点33和第二最远点43之间相重合;其中,当转动所述转动部31时,所述顶升柱4会在所述转动杆3的作用下沿所述第二腔22上的开孔向上伸出。

其中,转动杆3和顶升杆之间的配合关系如下:首先,第一端面32是跟随转动杆3转动的,且第一端面32是呈椭圆形的,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一端面32上与第一最远点33靠近的位置(此处位置简称位置a),位置a在转动杆3的带动下做圆周运动,再加上,第一端面32和第二端面42之间在初始状态下使相互贴合的,也就是说位置a是与顶升杆的第二端面42相抵靠的,所以,位置a在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会将顶升柱4顶起,当位置a运动到最高点时,顶升柱4会被向上顶至最高点,当位置a运动到最低点时,顶升柱4的位置位于最顶点,此时,第一最远点33和第二最远点43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腔22的内径与顶升柱4的直径相当,使顶升柱4能紧凑的安装到第二腔22内,保证转动杆3的第一端面32在转动时能有效的顶起顶升柱4。

其中,待加工工件指的是薄板。

其中,所述第一端面32呈椭圆形。

另外,为了使顶升柱4更好的与转动杆3相配合,所述第二端面42也呈椭圆形。

本加工装置的工作流程如下:

首先,确定薄板上不平的位置,这里不平的位置是指的是凸起的地方;

然后,在真空吸盘的作用下使凸起的地方对准顶升柱4,这里的原理是:由于在真空吸盘下的薄板是固定不动的,顶升柱4能将凸起的位置按压下去以使薄板表面形成一平整的平面,而且,面对按压一次无法修复的情况,可通过多次按压解决问题;

最后,转动转动杆3将顶升柱4顶起,对薄板上不平的位置进行按压,实现对薄板的修复过程。

在本实施中,所述工作腔体2在所述基板1上呈矩形阵列设置,且所述工作腔体2内的顶升柱4与所述基板1中心在水平或者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均为基板1中心到基板1边沿距离的一半,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增加可加工的区域,使薄板各个位置上的凸起都能有相对应的顶升柱4与其对应,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工作腔的设置形式并不局限于矩形阵列设置,圆形阵列、正方形阵列甚至是不规则的排布方式均可,这个设置形式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决定。

为了进一步增加可加工的区域,所述基板1上还设有中心腔体,所述中心腔体呈l型且由水平设置的第三腔和垂直设置的第四腔形成,所述第三腔比所述第一腔21长,所述第四腔设于所述基板1的中心位置上,所述中心腔体内设有所述加工单元,所述转动杆3设于所述第三腔内,第三腔内的转动杆3长度要比第一腔21内的转动杆3长,所述顶升柱4设于所述第四腔内,且所述顶升柱4位于所述基板1的中心位置上,第四腔内的顶升柱4长度与第二腔22内的顶升柱4长度一样。在基板1中心处设置加工单元,能有效弥补加工死角,提高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腔体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工作腔体2之间,且在本实施例中,中心腔体只设置有一个。

其中,中心腔体与工作腔体2是相类似的,两者的区别是安装转动杆3的腔体的大小还有设置的位置,而且,中心腔体只设置有一个,且第四腔的位置刚好位于基板1的中心上。

优选地,当所述转动杆3设于所述第一腔21内后,在初始状态下,所述转动部31沿所述第一腔21上的开孔向外伸出。

为了方便用户的转动,所述转动部31外部具有螺纹结构。另外,螺纹结构可以搭配其他工具使用,以增大转动时的力量,使顶升柱4对薄板的压平更加的有力且有效。

由于薄板上的凸起的表面积很小,为了提升按压的精准度,所述按压部41呈半球状。半球状的表面能有效的将薄板上呈凸起状的地方按压下去。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