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66372发布日期:2020-09-29 09:21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火炮维护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火炮内膛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火炮研发和生产对于材料、工艺有着极为严苛的标准与要求。特别是火炮的关键部位炮管,由于需要大量使用碳镍铬铂系合金钢材料,加上炮用钢材的冶炼加工十分复杂,需要充分考虑抗高温、抗高压、抗磨损等各个技术环节。因此,研发一款达到制式标准的炮管钢材普遍需要耗费十多年的时间,并且耗费大量人力、资金与技术资源。在此前提下,一根合格炮管的真实寿命也只有3秒左右。而一旦内膛磨损到一定的程度,通常就需要报废处理,非常浪费资源,也大大提高了火炮的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炮内膛修复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火炮炮管内膛磨损到一定的程度需要报废处理造成的浪费资源提高火炮维护成本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火炮内膛修复装置,包括防护套杆、电磁组件和铜嘴,防护套杆前端用于伸入火炮内膛,内部设有用于与电源连接的电缆管、用于与增材供给设备连接的增材导管和用于与保护气体供给设备连接的保护气体导管;电磁组件设在防护套杆前端且与电缆管连通,用于通电后产生磁场;铜嘴设在防护套杆前端,且设有与保护气体导管连通的保护气体通道、设在保护气体通道外端的电弧出孔、设在电弧出孔外周且与增材导管连通的增材出孔和设在保护气体通道内且与电缆管连接的钨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保护气体通道内还设有导电隔板,导电隔板与钨极之间形成用于电离保护气生成等离子气体的内通道,导电隔板与保护气体通道侧壁形成用于保护气通过的外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导电隔板与电缆管连接形成放电回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缆管内设有若干组分别与电磁组件、钨极和导电隔板电连接的电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保护气体通道和电弧出孔内壁均设有防护层,防护层包括纳米叠层铜钼合金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铜嘴上位于增材出孔外周的部位设有容纳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铜嘴设在电磁组件一侧,且保护气体通道的朝向与防护套杆的轴线方向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组件上设有卡具,钨极后端延伸至电磁组件内部并通过卡具与电磁组件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火炮内膛修复装置还包括水冷组件,水冷组件从防护套杆后端延伸至电磁组件和/或铜嘴上,用于对铜嘴和电磁组件进行通水冷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火炮内膛修复装置还包括安装座、驱动架和控制器,安装座设在防护套杆后部;驱动架与安装座连接,用于驱动防护套杆的运动;控制器设在驱动架上,且用于分别与驱动架、电源、增材供给设备和保护气体供给设备的电连接,用于对驱动架、电源、增材供给设备和保护气体供给设备进行控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防护套杆、电磁组件和铜嘴的配合,利用防护套杆将电磁组件和铜嘴伸入火炮炮管内膛中,通过增材出孔向待修复部位喷出增材,并通过钨极和电弧出孔的放电和电离将增材熔融在炮管内膛待修复部位,最后通过保护气体通道和电弧出孔喷出氩气等保护气体,避免增材与空气反应,提高熔铸质量,从而实现对火炮炮管内膛的修复,进而实现火炮炮管的循环利用,有利于避免资源浪费,降低火炮维护成本;同时电磁组件形成磁场,能够将增材出孔喷出但未熔融的增材吸附在铜嘴上,能够避免未熔融的增材落在修复部位,影响修复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铜嘴部位的侧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再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铜嘴部位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防护套杆;11、电缆管;12、增材导管;13、保护气体导管;

20、电磁组件;21、卡具;22、电磁线圈;

30、铜嘴;31、保护气体通道;32、电弧出孔;33、增材出孔;

34、钨极;35、导电隔板;36、防护层;37、容纳槽;

40、水冷组件;50、安装座;60、驱动架;70、控制器;80、炮管;

91、主弧;92、维弧;93、主弧电源;94、维弧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火炮内膛修复装置进行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包括防护套杆10、电磁组件20和铜嘴30,防护套杆10前端用于伸入火炮内膛,内部设有用于与电源连接的电缆管11、用于与增材供给设备连接的增材导管12和用于与保护气体供给设备连接的保护气体导管13;电磁组件20设在防护套杆10前端且与电缆管11连通,用于通电后产生磁场;铜嘴30设在防护套杆10前端,且设有与保护气体导管13连通的保护气体通道31、设在保护气体通道31外端的电弧出孔32、设在电弧出孔31外周且与增材导管12连通的增材出孔33和设在保护气体通道31内且与电缆管11连接的钨极3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防护套杆10、电磁组件20和铜嘴30的配合,利用防护套杆10将电磁组件20和铜嘴30伸入火炮炮管内膛中,通过增材出孔33向待修复部位喷出增材,并通过钨极34和电弧出孔32的放电和电离将增材熔融在炮管内膛待修复部位,最后通过保护气体通道31和电弧出孔32喷出氩气等保护气体,避免增材与空气反应,提高熔铸质量,从而实现对火炮炮管内膛的修复,进而实现火炮炮管的循环利用,有利于避免资源浪费,降低火炮维护成本;同时电磁组件20形成磁场,能够将增材出孔33喷出但未熔融的增材吸附在铜嘴30上,能够避免未熔融的增材落在修复部位,影响修复质量。

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保护气体通道31内还设有导电隔板35,导电隔板35与钨极34之间形成用于电离保护气生成等离子气体的内通道,导电隔板35与保护气体通道31侧壁形成用于保护气通过的外通道。内通道中维弧电离形成的等离子气体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均匀地对增材进行加热,提高增材的熔融率和熔融效率,有利于提升修复后的炮管质量。增材可以利用有压的保护气体携带至增材出孔33喷出,以均匀地散布到待修复部位。

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导电隔板35与电缆管11连接形成放电回路,以增强内通道的放电、提高等离子气体生成效果。

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电缆管11内设有若干组分别与电磁组件20、钨极34和导电隔板35电连接的电缆。

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保护气体通道31和电弧出孔32内壁均设有防护层36,防护层36包括纳米叠层铜钼合金层。由于纯铜的,不耐高温,容易发生位错,设置防护层36能够避免拉弧烧枪。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铜嘴30上位于增材出孔33外周的部位设有容纳槽37,从增材出孔33喷出但未熔融的增材在电磁组件20的吸附作用下粘附在铜嘴30上,最终进入容纳槽37内,能够避免落在修复部位,影响修复质量。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铜嘴30设在电磁组件20一侧,且保护气体通道31的朝向与防护套杆10的轴线方向垂直。

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电磁组件20上设有卡具21,钨极34后端延伸至电磁组件20内部并通过卡具21与电磁组件20固定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火炮内膛修复装置还包括水冷组件40,水冷组件40从防护套杆10后端延伸至电磁组件20和/或铜嘴30上,用于对铜嘴30和电磁组件20进行通水冷却。

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炮内膛修复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火炮内膛修复装置还包括安装座50、驱动架60和控制器70,安装座50设在防护套杆10后部;驱动架60与安装座50连接,用于驱动防护套杆10的运动;控制器70设在驱动架60上,且用于分别与驱动架60、电源、增材供给设备和保护气体供给设备的电连接,用于对驱动架60、电源、增材供给设备和保护气体供给设备进行控制。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