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装腕戴设备的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83924发布日期:2022-06-29 14:3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装腕戴设备的治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腕戴设备组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装腕戴设备的治具。


背景技术:

2.穿戴类产品因其小巧、便携和时尚等特点,广受消费者青睐。尤其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智能腕戴设备,能够实现通话、语音、视频等功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以普通手表或智能手表为例,腕戴设备通常包括设备主体和腕带,设备主体包括壳体、屏幕以及内部设置的零部件。其中,设备主体的壳体的外壁上通常伸出有安装板,安装板上具有安装孔,腕带的端部穿设有生耳轴,通过人工将腕带的生耳轴穿入设备主体上的安装孔内,将腕带连接在设备主体上。
4.然而,采用人工组装的方式装配腕戴设备,组装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组装腕戴设备的治具,采用该治具组装腕戴设备,可提高腕戴设备的组装效率。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本发明提供一种组装腕戴设备的治具,包括上治具和下治具,上治具与下治具对合设置;
8.下治具面向上治具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槽,第一定位槽用于卡设腕戴设备的壳体,壳体的相对两侧设有安装部;上治具的相对两侧具有安装口,安装口内用于放置腕带;
9.其中,安装口内具有安装槽,安装槽与安装部对应;腕带的连接端伸入安装槽内,以使连接端的生耳与安装部连接。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安装部包括两个安装板,安装板伸出在壳体的外壁上,两个安装板相向设置,且两个安装板相对的一侧板面均设有安装孔;
11.安装槽的两侧槽壁均设有导向槽,导向槽与安装板对应,生耳的轴向两端的生耳头分别伸入两侧的导向槽内,生耳头沿导向槽滑动以卡入安装孔内。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上治具朝向下治具的方向上,导向槽的槽深逐渐减小,且导向槽的槽底靠近安装板的一端,与安装板的设有安装孔的一侧板面平齐。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上治具朝向下治具的方向上,导向槽的槽宽逐渐减小,且导向槽靠近安装板的一端的槽宽与生耳头的直径相匹配。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治具面向下治具的一侧具有第二定位槽,第二定位槽与第一定位槽对合并形成定位空间,壳体卡设在定位空间内;
15.其中,安装槽与第二定位槽连通。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治具面向下治具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下治具面向上治具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相互嵌合。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中的一者为凹陷部,另一者
为凸起部,凸起部嵌入凹陷部内。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设置在上治具的边缘,第二定位部设置在下治具的边缘;
19.且,上治具至少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一定位部,下治具至少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二定位部。
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治具和下治具中的一者连接有导柱,另一者设有导向孔,导柱穿过导向孔,并沿导向孔的轴向移动。
2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机械手,机械手用于抓取并移动腕带,将连接端伸入安装槽内与安装部连接。
22.本发明提供的组装腕戴设备的治具,通过在下治具面向上治具的一侧设置第一定位槽,将腕戴设备的壳体卡入第一定位槽内定位,并将上治具压合在下治具上,对壳体进行固定。其中,通过在上治具的相对两侧设置安装口,壳体外壁的两侧伸出的安装部暴露在安装口内,安装口内具有与壳体的安装部正对的安装槽,通过将腕带放置在安装口内,并使腕带的连接端伸入安装槽内,以使腕带连接端的生耳沿安装槽移动并卡接至壳体的安装部。通过治具组装腕戴设备,可精准对位腕带与壳体,提升腕戴设备的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治具的工作状态图;
25.图2为一种腕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爆炸图;
2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治具的爆炸图;
28.图5为图4中的壳体与治具的装配爆炸图;
29.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治具的仰视爆炸图;
30.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治具组装腕带的组装示意图;
31.图8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32.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0为图9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34.图11为图9中的上治具在导向槽部位的纵截面示意图;
35.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治具将腕带组装至壳体的剖视图;
36.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组装腕带时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
38.100-治具;200-腕戴设备;
39.110-上治具;120-下治具;210-设备主体;220-腕带;
40.111-安装口;112-第二定位槽;113-第一定位部;113a-凹陷部;114-导向孔;115-导套;121-第一定位槽;122-第二定位部;122a-凸起部;123-导柱; 211-壳体;221-连接端;
222-自由端;
41.1111-安装槽;1112-导向槽;1151-中心孔;1211-定位区域;1212-操作区域;2111-侧框;2112-安装板;2211-生耳;
42.2112a-安装孔;2211a-生耳头。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普通手表、智能手表及智能手环等腕戴设备为例,腕戴设备通常包括设备主体和腕带,腕带可拆卸连接在设备主体的壳体上。其中,设备主体的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安装孔,腕带的与设备主体连接的一端设有生耳,生耳两端的生耳头卡入壳体上的安装孔内,以实现腕带与设备主体的连接。
44.相关技术中,一般通过人工方式进行腕带端部的生耳与设备主体的壳体的对位,并人工将生耳端部的生耳头卡入壳体上的安装孔内。但是,采用人工方式组装腕带与设备主体,组装效率低下。
45.例如,通常无法一次将生耳头对准安装孔,需要反复多次才可将生耳头卡入安装孔内;并且,人工通常只能先将生耳的一端的生耳头卡入相应的安装孔内,然后,再进行生耳的另一端的生耳头的安装工序。
46.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组装腕戴设备的治具,组装腕戴设备的治具通过对腕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壳体进行定位,并设置安装口将腕带安装于壳体,安装口内的安装槽对应壳体外壁上的安装部,以将腕带上的生耳精准连接至安装部,提高腕戴设备的组装效率。
4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治具的工作状态图;图2为一种腕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爆炸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治具的爆炸图;图5为图4中的壳体与治具的装配爆炸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治具的仰视爆炸图。
49.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组装腕戴设备的治具100(以下简称治具),该治具100用于组装腕戴设备200。示例性的,组装的腕戴设备200可以是传统的机械式手表或电子式手表等普通手表,或者,腕戴设备200可以是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50.为便于描述治具100的结构、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首先对腕戴设备200 的结构进行介绍。参照图2所示,腕戴设备200包括设备主体210和腕带220,设备主体210包括壳体211,腕带220与设备主体210的壳体211之间可拆卸连接。
51.为了方便起见,图2中省略了设备主体210的其他结构及部件,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壳体211之外,设备主体210还包括屏幕(表盘)、电路板、电池等部件,设备主体210的正面例如可以为屏幕或表盘,壳体211围设在屏幕(表盘)周围,用以支撑和固定屏幕(表盘)。壳体211和屏幕(表盘)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内可以设置电路板、电池或机械传动机构等零部件。
52.参照图2所示,腕带220通常包括两段,两段腕带220分别连接在壳体211 的外壁的相对两侧,两段腕带220均包括连接端221和自由端222,腕带220的连接端221与壳体211的外壁连接,两段腕带220的自由端222均向对方伸出,且两端腕带220可以相互连接或相互分离,以通过腕带220将设备主体210佩戴在使用者的肢体上。
53.佩戴腕戴设备200时,两段腕带220分别从使用者的手腕的两侧绕过之后,两段腕带220连接在一起,以将腕带220设备套设在使用者的手腕上。其中,设备主体210的背面通常面朝使用者的手腕,设备主体210的具有屏幕(表盘) 的正面朝外,以便使用者观察屏幕(表盘)。
54.参照图2所示,设备主体210的壳体211通常包括侧框2111和底板(图中未示出),底板构成设备主体210的背面,侧框2111围设在底板的外周,侧框2111 可以对屏幕(表盘)进行支撑,屏幕(表盘)覆盖在设备主体210的正面。其中,侧框2111和底板之间可以采用卡合方式或采用螺钉、铆钉等机械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55.腕带220连接在设备主体210的壳体211的外壁上,由于壳体211的底板通常面朝使用者的手腕,且底板可贴合在使用者的手腕上。并且,腕带220需要绕过手腕而缠绕在手腕外周。因此,腕带220通常连接在壳体211的侧框2111 的外壁上,以下仅定义腕带220连接在壳体211的外壁上,此处,壳体211的外壁例如为侧框2111的外壁,不再赘述。
56.具体的,参照图3所示,壳体211的外壁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安装部,两段腕带220的连接端221分别与两侧的安装部连接。其中,安装部包括两个安装板2112,安装板2112伸出在壳体211的外壁上,且两个安装板2112相向设置,两个安装板2112的相对的一侧板面上均设置有安装孔2112a,腕带220的连接端221内穿设有生耳2211,生耳2211的轴向两端的生耳头2211a分别卡入两侧的安装板2112的安装孔2112a内,以将腕带220连接在壳体211的外壁上。
57.本实施例中,通过治具100对设备主体210的壳体211进行定位,治具100 可预先定位出腕带220与壳体211的组装位置,并通过治具100的导向作用,将腕带220连接端221的生耳2211卡入壳体211外壁上的安装板2112的安装孔 2112a内,将腕带220组装在设备主体210的壳体211上,以提高腕戴设备200的组装效率。
58.参照图4所示,治具100包括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上治具110位于下治具120的上方,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之间可沿治具100的轴向相对移动,且上治具110可对合在下治具120的顶部,以将设备主体210的壳体211定位在两者之间。在实际应用中,下治具120的底部可以放置在安装台上,或者,下治具120的底部还可以连接有支架或底座等支撑部件,通过支撑部件对下治具 120进行支撑。
59.结合图4和图5所示,下治具120面向上治具110的一侧,即下治具120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定位槽121,第一定位槽121的形状可以和设备主体210的壳体 211的外轮廓相匹配,设备主体210的壳体211放置在第一定位槽121内,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对合后,可将壳体211定位在第一定位槽121内,以便于腕带220的连接端221与壳体211外壁上的安装部的对位连接。
60.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人工将设备主体210的壳体211放置在下治具120顶部的第一定位槽121内,或者,为了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腕戴设备200 组装全程自动化,本实施例的治具100还可以配装有机械手,可以通过机械手将壳体211放置在下治具120的第
一定位槽121内。
61.对此,参照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定位槽121的中间区域可以为定位区域1211,定位区域1211的轮廓尺寸与壳体211的轮廓尺寸相匹配,壳体211安装在定位区域1211内。定位区域1211的两侧还可以延伸有操作区域 1212,通过设置凹陷的操作区域1212,操作区域1212用于避让握持壳体211 的人手或者机械手。
62.在通过下治具120顶部的第一定位槽121安装与定位设备主体210的壳体 211的基础上,上治具110的面向下治具120的一侧表面可以为平面,壳体211 的厚度空间全部容纳在下治具120的第一定位槽121内,上治具110压合在下治具120的顶面,以对壳体211进行固定。
63.或者,参照图6所示,为了提升壳体211的定位精度,上治具110和下治具 120可以共同配合对壳体211进行精定位,上治具110面向下治具120的一侧表面还设置有第二定位槽112,第二定位槽112的轮廓尺寸与第一定位槽121的轮廓尺寸相匹配。上治具110压合到下治具120的顶面时,第二定位槽112与第一定位槽121对合并形成定位空间,该定位空间与壳体211的外轮廓相匹配,壳体211的部分厚度伸入上治具110的第二定位槽112内,卡设在定位空间内。
64.其中,下治具120上的第一定位槽121的深度可以较大,壳体211的大部分厚度空间均位于第一定位槽121内,上治具110上的第二定位槽112的深度可以较小,主要用于配合定位壳体211,壳体211的小部分厚度空间伸入第二定位槽112内。
65.结合图1和图4所示,为了实现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两者之间的相对移动,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的一者可以连接有导柱123,另一者上则设置有导向孔114,导向孔114与导柱123对应,导柱123穿过导向孔114,上治具110与下治具120之间相对移动时,导柱123在导向孔114内沿轴向移动,以对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之间的移动进行导向,使两者在治具100 的轴向上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66.示例性的,导柱123可以垂直连接在下治具120的顶面,导柱123朝向上治具110伸出,上治具110上开设有导向孔114,下治具120上的导柱123穿过上治具110上的导向孔114。并且,在治具100工作时,下治具120可以固定不动,上治具110在导柱123的导向作用下,向靠近或远离下治具120的方向移动。
67.参照图4所示,在实际应用中,在将壳体211安装至下治具120的第一定位槽121之前,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之间保持相对远离的打开状态,参照图1 所示,将壳体211安装到位后,控制上治具110朝向下治具120移动,上治具110 在导柱123的导向作用下,移动至与下治具120压合对接。
68.另外,治具100可以设置有多组导柱123和导向孔114,各导柱123之间间隔设置,以提升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在相对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以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的横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为例,可以在下治具120的相对两侧设置导柱123,与之对应的,在上治具110上的相对两侧开设导向孔114,或者,可以对应下治具120的四个角部分别设置四个导柱123,对应上治具110 的四个角部分别设置四个导向孔114,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69.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在导向孔114内设置导套115,导套115贴设在导向孔114的内壁上,参照图5所示,导套115具有中心孔1151,导柱123穿过导套 115的中心孔1151在导套115内移动,导柱123和导套115之间相对移动、产生摩擦,避免导柱123直接和导向孔114
的内壁接触摩擦,延长导柱123的使用寿命。
70.参照图1所示,上治具110的相对两侧具有安装口111,安装口111沿上治具110的厚度方向开设,两侧的安装口111分别与壳体211的两侧的安装部对应,上治具110压合在下治具120上时,两侧的安装口111暴露出壳体211的两侧的安装部,通过将腕带220放置在安装口111内,以将腕带220的连接端221连接在壳体211的安装部上。
71.以其中一个安装口111为例,安装口111靠近上治具110中心的一端形成有安装槽1111,该安装槽1111与壳体211外壁上的安装部对应,且安装槽1111 连通至第二定位槽112,如此,壳体211外壁上的安装部暴露在安装槽1111的正下方,组装腕带220时,腕带220的连接端221伸入安装槽1111内,通过腕带 220在安装槽1111内朝向下治具120滑动,将腕带220连接端221的生耳2211卡入壳体211的安装部上的安装孔2112a内。
72.安装口111内的安装槽1111以外的部分,即,安装口111内位于安装槽1111 与上治具110的周向边缘之间的部分,则用于防止腕带220的其他部位,对于治具100的平面尺寸足够大的情况,腕带220展平也可以全部位于治具100覆盖的范围内,则安装口111可以为上治具110开设的环状的安装口111,安装口111 未连通至上治具110的边缘。
73.对于安装口111未连通至上治具110边缘的情况,若安装口111内的空间不足以使腕带220展平,则腕带220的连接端221对应伸入安装槽1111内,腕带220 的其他部分则可以以弯曲的状态放置于安装口111内。或者,其中一种情况可以是,安装口111可以设置为仅匹配壳体211外侧壁上伸出的安装部,也就是说,安装口111仅具有设置安装槽1111的空间,组装腕带220时,腕带220以垂直于下治具120的方位安装,腕带220整体均沿安装槽1111移动。
74.参照图1所示,在实际应用中,安装口111可以连通至上治具110的边缘,即,安装口111设计为开口的状态,如此一来,即使缩小治具100的平面尺寸,腕带220也可以展平放置在安装口111内,其中,腕带220的靠近自由端222的部分长度可以通过开口的安装口111伸出至上治具110之外。
75.通过将腕带220以展平状态放置在安装口111内,腕带220的稳定性好,便于腕带220的连接端221与安装槽1111的对位,且可确保腕带220的连接端221 在安装槽1111内移动平稳,保证腕带220连接端221的生耳2211精准卡入壳体 211的安装板2112上的安装孔2112a内。
76.放置和安装腕带220时,可以通过人工抓取腕带220放置在安装口111内,并将腕带220的连接端221卡在安装槽1111内,通过推动腕带220的连接端221 朝向下治具120移动,使腕带220连接端221的生耳2211装配至壳体211的安装部上,具体是使生耳2211两端的生耳头2211a分别卡入两侧的安装板2112上的安装孔2112a内。
77.或者,也可以采用治具100上配装的机械手抓取腕带220并放置在安装口 111内,机械手将腕带220的连接端221定位卡入安装槽1111内,并通过机械手推动腕带220的连接端221,使生耳2211两端的生耳头2211a卡入壳体211安装板2112上的安装孔2112a内,不再赘述。
78.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治具组装腕带的组装示意图;图8为图7 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治具的结构示意图;图10 为图9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9中的上治具在导向槽部位的纵截面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治具将腕带组装至壳体的剖视图;图13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组装腕带时的一种状态
示意图。
79.参照图7所示,为便于展示腕带220的连接端221内设置的生耳2211,图7 中将生耳2211爆炸展示在连接端221之外,应理解,在实际中,生耳2211穿设在腕带220的连接端221内部。本实施例中,上治具110安装口111内的安装槽 1111的两侧槽壁分别对应壳体211上的安装部的两个安装板2112,生耳2211 的两端分别朝向安装槽1111的两侧槽壁,以使生耳2211在被推动至安装部时,生耳2211两端的生耳头2211a分别卡入两侧安装板2112的安装孔2112a内。
80.为了实现腕带220连接端221的生耳2211与壳体211的安装板2112上的安装孔2112a的精准对位,上治具110安装口111的安装槽1111内还设有导向槽 1112,参照图8所示,安装槽1111的两侧槽壁均设有导向槽1112,导向槽1112 与安装板2112对应,确切地说,导向槽1112与安装板2112上的安装孔2112a 对应。组装腕带220时,腕带220上的生耳2211两端的生耳头2211a分别卡入安装槽1111两侧槽壁上的导向槽1112内,朝向下治具120推动腕带220连接端221 的过程中,生耳2211两端的生耳头2211a分别沿两侧的导向槽1112滑动,并最终卡入壳体211安装板2112上的安装孔2112a内。
81.由于上治具110安装口111内的导向槽1112需要精准对应壳体211的安装板2112上的安装孔2112a,因而,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需要对位精准,为此,本实施例中,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之间还设置有对位结构,其中,上治具 110面向下治具120的一侧表面还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13,下治具120面向上治具110的一侧表面还设置有第二定位部122,第二定位部122与第一定位部113 对应,上治具110压合至下治具120上时,第一定位部113和第二定位部122相互嵌合,以使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精准对位。
82.其中,第一定位部113和第二定位部122中的一者为凹陷部113a,另一者为凸起部122a,凸起部122a的轮廓尺寸与凹陷部113a的轮廓尺寸相匹配,上治具110压合在下治具120上时,凸起部122a嵌入凹陷部113a内,实现上治具 110与下治具120之间的精定位。
8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定位部113可以位于上治具110的边缘,第二定位部122可以位于下治具120的边缘,结合图4和图6所示,以上治具110上的第一定位部113为凹陷部113a、下治具120上的第二定位部122为凸起部122a为例,凹陷部113a可以为上治具110边缘的缺口,而凸起部122a为下治具120边缘的凸台,参照图1所示,下治具120边缘的凸台嵌入上治具110边缘的缺口内。
84.由于位于上治具110边缘的缺口与位于下治具120边缘的凸台之间为半包围结构,因而,可以在上治具110的边缘至少设置两个相对的缺口,在下治具 120的边缘至少设置两个与上治具110的缺口相对应的凸台,通过相对两侧的对位结构的相互制约,以实现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之间在平面方向上的完全定位。示例性的,以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的横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为例,可以在上治具110和下治具120的四个角部均对应设置对位结构。
85.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定位部113可以位于上治具110的中间区域,第二定位部122可以位于下治具120的中间区域,继续以上治具110上的第一定位部113为凹陷部113a、下治具120上的第二定位部122为凸起部122a为例,第一定位部113可以为形成在上治具110上的凹槽,第二定位部122可以为下治具 120上的凸柱,凸柱嵌入凹槽内。
86.由于凸柱和凹槽之间为全包围结构,因而,上治具110上可以仅设置一个凹槽,下
治具120上对应设置一个凸柱。或者,上治具110上可以间隔设置至少两个凹槽,下治具120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凸柱,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87.为便于将腕带220连接端221的生耳2211两端的生耳头2211a卡入两侧的导向槽1112内,参照图9和图10所示,在上治具110朝向下治具120的方向上,导向槽1112的槽深逐渐减小,结合图11所示,也就是说,安装槽1111的两侧槽壁上的导向槽1112的槽底倾斜延伸,两侧的导向槽1112的槽底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
88.参照图8所示,导向槽1112的靠近安装板2112的一端抵在安装板2112的顶部,且导向槽1112抵在安装板2112的一端的槽底,与安装板2112的设有安装孔2112a的一侧板面平齐,即,对于倾斜延伸的导向槽1112的槽底,两侧的导向槽1112的靠近安装板2112的一端的槽底,分别与两侧的安装板2112的相对的板面平齐。
89.如此,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在导向槽1112的背离下治具120的一端,两个导向槽1112的槽底之间的间距大于两个安装板2112之间的间距,能够确保腕带220上的生耳2211两端的生耳头2211a伸入两侧的导向槽1112内。随着腕带220的连接端221朝向下治具120上的壳体211移动,两侧的导向槽1112的槽底之间的间距不断缩小,生耳2211两端的生耳头2211a不断向内收缩,腕带220 的连接端221移动至导向槽1112面向壳体211安装板2112的一端后,生耳2211 两端的生耳头2211a可顺利移动至两侧的安装板2112,直至生耳2211两端的生耳头2211a移动至与安装板2112上的安装孔2112a对应,生耳头2211a的弹性力得到释放,可回弹卡入安装孔2112a内。
90.另外,参照图10所示,在上治具110朝向下治具120的方向上,导向槽1112 的槽宽逐渐减小,且导向槽1112靠近安装板2112的一端的槽宽与生耳头2211a 的直径相匹配。如此,结合图8所示,导向槽1112的背离下治具120的一端,导向槽1112的槽宽最宽且远大于生耳2211的端部的生耳头2211a的直径,无论是人工操作还是机械手操作,均可快速将生耳2211端部的生耳头2211a卡入导向槽1112内。
91.并且,随着腕带220的连接端221朝向壳体211的安装板2112移动,导向槽 1112的槽宽逐渐减小,逐渐对生耳头2211a的移动方向进行限位,直至生耳头 2211a移动至导向槽1112的抵设在安装板2112上的一端,此时,导向槽1112的槽宽与生耳头2211a的直径匹配,通过导向槽1112的两侧槽壁的限位作用,对生耳头2211a进行精定位,以使生耳头2211a与安装板2112上的安装孔2112a的位置相对应,保证生耳头2211a顺利卡入安装板2112上的安装孔2112a内。
92.本实施例提供的组装腕带220设备的治具100,通过在下治具120面向上治具110的一侧设置第一定位槽121,将腕戴设备200的壳体211卡入第一定位槽 121内定位,并将上治具110压合在下治具120上,对壳体211进行固定。其中,通过在上治具110的相对两侧设置安装口111,壳体211外壁的两侧伸出的安装部暴露在安装口111内,安装口111内具有与壳体211的安装部正对的安装槽 1111,通过将腕带220放置在安装口111内,并使腕带220的连接端221伸入安装槽1111内,以使腕带220连接端221的生耳2211沿安装槽1111移动并卡接至壳体211的安装部。通过治具100组装腕戴设备200,可精准对位腕带220与壳体211,提升腕戴设备200的组装效率。
93.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涉及的上、下、上方、下方、上部、下部、顶、底、顶端、底端、顶端面、底端面等指示方位的词语是基于装置或设备的安装使用状态的位置关系而言。
94.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9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