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盘元校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27216发布日期:2021-10-09 17:13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盘元校直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盘元校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盘元校直机。


背景技术:

2.校直机是针对轴杆类产品在热处理后发生弯曲变形设计的检测校直装置,目前的自动校直机是一种集机械、电气、液压、气动、计算机测探分析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具有优良技术性能,集中体现在测量精度高,生产节拍快,工件适应能力强等优点,对轴杆类工件的纯圆截面、d型截面以及齿轮或花键的分度圆等部位的径向跳动可实现准确测。盘圆一般称盘条,盘条又称线材,通常指成盘的小直径圆钢。盘条的直径在5

19毫米范围内,其下限值是热轧钢材断面的最小尺。
3.专利号为cn211915320u的实用新型提供的校直机。校直机包括:一对传送轮及一个校直管,所述一对传送轮包括:一个第一传送轮组件、一个第二传送轮组件及一个轮间弹簧。所述一个第一传送轮组件包括,一个第一支架、一个第一电机及一个第一传送轮。第二传送轮组件包括,一个第二支架、一个第二电机及一个第二传送轮。
4.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由两个电机构成校直设备,成本高,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盘元校直机,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转杆和下校直辊、下主锥齿轮进行运动,下主锥齿轮通过啮合的下从锥齿轮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通过限位块和限位槽带动上主锥齿轮转动,上主锥齿轮通过上从锥齿轮带动第二转杆和上校直辊转动,整体结构由第一电机带动,工作效率高,造价低。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盘元校直机,包括基座,所述基座顶部固定设有下支撑座,所述下支撑座一侧设有下校直辊,所述下校直辊靠近下支撑座的一侧通过转轴与下支撑座活动连接,所述下支撑座内部开设有下活动腔,所述下活动腔远离下校直辊的一侧内壁固定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靠近下校直辊一侧设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远离驱动装置的一侧贯穿下支撑座并与下校直辊上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杆外壁固定套接有下主锥齿轮,所述下主锥齿轮顶部啮合有下从锥齿轮,所述下从锥齿轮通过转轴与下活动腔内腔顶部活动连接,所述下支撑座顶部设有上支撑座,所述上支撑座靠近下校直辊的一侧设有上校直辊,所述上校直辊靠近上支撑座的一侧通过转轴与上支撑座活动连接,所述上校直辊底部和下校直辊顶部之间设有校直腔,所述上支撑座内部开设有上活动腔,所述上活动腔内部设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远离上校直辊的一端通过转轴与上活动腔一侧内壁连接,所述第二转杆靠近上校直辊的一端贯穿上支撑座并与上校直辊上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杆外壁固定套接有上从锥齿轮,所述上从锥齿轮设置于上活动腔内部,所述上从锥齿轮底部啮合有上主锥齿轮,所述上主锥齿轮底部固定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底端贯穿上支撑座并延伸至上支撑座外部,所述定位板底端外壁通过滚珠轴承与定位板底部内壁连接,所述定位板底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
位槽内部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部设有限位块,两个限位块分别与定位板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底端依次贯穿定位槽、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并与下从锥齿轮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撑座远离下校直辊的一侧设有纵向调节装置,所述纵向调节装置固定设置于基座顶部,所述纵向调节装置顶部延伸至上支撑座远离上校直辊的一侧。
7.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为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于下活动腔远离下校直辊的一侧内壁,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与第一转杆远离下校直辊的一端固定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纵向调节装置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于基座顶部,所述第二电机顶部固定设有丝杆,所述丝杆顶端外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套板,所述螺纹套板与上支撑座远离上校直辊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螺纹套板截面设置为矩形,所述螺纹套板与下支撑座远离下校直辊的一侧相接触,所述下支撑座前后两侧均设有固定板,两个固定板顶部靠近上支撑座的一侧分别与上支撑座前后两侧固定连接,两个固定板靠近螺纹套板的一侧分别与螺纹套板前后两侧固定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下支撑座前后两侧和远离下校直辊的一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设有滑块,三个滑块分别与两个固定板和螺纹套板靠近下支撑座的一侧底部固定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基座靠近下校直辊的一侧固定设有两个竖杆,两个竖杆关于下支撑座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竖杆顶部固定设有导料管,两个导料管设置于校直腔前后两侧。
11.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底部四角均固定设有底座。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转杆和其上的下校直辊、下主锥齿轮进行运动,下主锥齿轮通过啮合的下从锥齿轮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通过限位块和限位槽的配合带动上主锥齿轮转动,上主锥齿轮通过啮合的上从锥齿轮带动第二转杆转动,第二转杆带动上校直辊转动,整体通过下从锥齿轮、下主锥齿轮、上主锥齿轮和上从锥齿轮的配合,使上校直辊和下校直辊进行转动,且转动方向相反,整体结构由第一电机带动,工作效率高,造价低;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电机带动丝杆转动,丝杆带动螺纹套板和两个固定板进行上移,而螺纹套板和固定板在上移的同时也带动上支撑座进行上移,上支撑座上移时其上的上校直辊逐渐与下校直辊分离,此过程中可对不同大小的盘元进行校直作业。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16.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
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中a部分放大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活动腔、下活动腔和定位板侧剖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支撑座、下支撑座和螺纹套板侧视图。
22.图中:1基座、2下支撑座、3下校直辊、4下活动腔、5第一转杆、6下主锥齿轮、7下从锥齿轮、8上支撑座、9上校直辊、10校直腔、11上活动腔、12第二转杆、13上从锥齿轮、14上主锥齿轮、15定位板、16定位槽、17连接杆、18限位槽、19限位块、20第一电机、21第二电机、22丝杆、23螺纹套板、24固定板、25竖杆、26导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参照说明书附图1

5,该实施例的一种大盘元校直机,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顶部固定设有下支撑座2,所述下支撑座2一侧设有下校直辊3,所述下校直辊3靠近下支撑座2的一侧通过转轴与下支撑座2活动连接,所述下支撑座2内部开设有下活动腔4,所述下活动腔4远离下校直辊3的一侧内壁固定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靠近下校直辊3一侧设有第一转杆5,所述第一转杆5远离驱动装置的一侧贯穿下支撑座2并与下校直辊3上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杆5外壁固定套接有下主锥齿轮6,所述下主锥齿轮6顶部啮合有下从锥齿轮7,所述下从锥齿轮7通过转轴与下活动腔4内腔顶部活动连接,所述下支撑座2顶部设有上支撑座8,所述上支撑座8靠近下校直辊3的一侧设有上校直辊9,所述上校直辊9靠近上支撑座8的一侧通过转轴与上支撑座8活动连接,所述上校直辊9底部和下校直辊3顶部之间设有校直腔10,所述上支撑座8内部开设有上活动腔11,所述上活动腔11内部设有第二转杆12,所述第二转杆12远离上校直辊9的一端通过转轴与上活动腔11一侧内壁连接,所述第二转杆12靠近上校直辊9的一端贯穿上支撑座8并与上校直辊9上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杆12外壁固定套接有上从锥齿轮13,所述上从锥齿轮13设置于上活动腔11内部,所述上从锥齿轮13底部啮合有上主锥齿轮14,所述上主锥齿轮14底部固定设有定位板15,所述定位板15底端贯穿上支撑座8并延伸至上支撑座8外部,所述定位板15底端外壁通过滚珠轴承与定位板15底部内壁连接,所述定位板15底部开设有定位槽16,所述定位槽16内部设有连接杆17,所述连接杆17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18,所述限位槽18内部设有限位块19,两个限位块19分别与定位板15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17底端依次贯穿定位槽16、上支撑座8和下支撑座2并与下从锥齿轮7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撑座2远离下校直辊3的一侧设有纵向调节装置,所述纵向调节装置固定设置于基座1顶部,所述纵向调节装置顶部延伸至上支撑座8远离上校直辊9的一侧。
25.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为第一电机20,所述第一电机20固定设置于下活动腔4远离下校直辊3的一侧内壁,所述第一电机20输出端与第一转杆5远离下校直辊3的一端固定连接,由第一电机20进行驱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26.进一步的,所述纵向调节装置包括第二电机21,所述第二电机21固定设置于基座1顶部,所述第二电机21顶部固定设有丝杆22,所述丝杆22顶端外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套板23,所述螺纹套板23与上支撑座8远离上校直辊9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螺纹套板23截面设置为矩形,所述螺纹套板23与下支撑座2远离下校直辊3的一侧相接触,所述下支撑座2前后两侧均设有固定板24,两个固定板24顶部靠近上支撑座8的一侧分别与上支撑座8前后两侧固定连接,两个固定板24靠近螺纹套板23的一侧分别与螺纹套板23前后两侧固定连接,便于根据不同盘元的大小进行调节。
27.进一步的,所述下支撑座2前后两侧和远离下校直辊3的一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设有滑块,三个滑块分别与两个固定板24和螺纹套板23靠近下支撑座2的一侧底部固定连接,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8.进一步的,所述基座1靠近下校直辊3的一侧固定设有两个竖杆25,两个竖杆25关于下支撑座2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竖杆25顶部固定设有导料管26,两个导料管26设置于校直腔10前后两侧,便于提高盘元输送时的稳定性。
29.进一步的,所述基座1底部四角均固定设有底座,增强整体结构稳定性。
30.实施场景具体为:
3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用户通过启动第二电机21带动丝杆22转动,丝杆22转动时带动其上的螺纹套板23和两个固定板24进行上移,而螺纹套板23和固定板24在上移的同时也带动上支撑座8进行上移,上支撑座8上移时其上的上校直辊9逐渐与下校直辊3分离,此过程中可对不同大小的盘元进行校直作业,同时上活动腔11内的定位板15也随上支撑座8的上移进行上移,并通过限位块19和限位槽18的配合使定位板15与连接杆17始终保持连接,位置调节之后,用户再将需要校直的盘元经导料管26放置进上校直辊9和下校直辊3之间的校直腔10内,然后启动第一电机20开始运作,第一电机20通过第一转杆5带动下校直辊3进行运动,同时第一转杆5上的下主锥齿轮6通过啮合的下从锥齿轮7带动连接杆17进行转动,连接杆17转动时通过限位块19和限位槽18的配合带动上主锥齿轮14进行转动,上主锥齿轮14通过啮合的上从锥齿轮13带动第二转杆12进行转动,而第二转杆12转动的同时也带动上校直辊9进行转动,且通过下从锥齿轮7、下主锥齿轮6、上主锥齿轮14和上从锥齿轮13的配合,使上校直辊9和下校直辊3的转动方向相反,能更好的对盘元进行校直作业。
32.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