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浮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82052发布日期:2022-04-09 08:4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立式浮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加工支撑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式浮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机加工技术中,进行非规则或非对称形状工件的切削加工或焊接施工时,除了使用常用的工装夹具对工件固定外,往往需要辅助支撑装置对工件进行相应的平衡,以增强工件在机加工中的刚性和稳定,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
3.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文献cn 202411849 u、cn 208005188 u和cn 103586708 a等均公开了起到支撑作用的浮动支撑装置,但这些浮动支撑装置均利用利用斜面摩擦对支撑部件进行定位,当使用一段时间后,接触面因长期摩擦会使限位效果削弱从而无法继续使用,增加使用成本且无法保证支撑效果。
4.因此需要一种新型支撑装置来满足对工件竖向位置的支撑限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立式浮动支撑装置,利用驱动装置与支撑杆之间设置的密闭气道实现对支撑杆升起高度的精准控制,且避免了因摩擦而产生的支撑效果衰减,有效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7.立式浮动支撑装置,包括基座和驱动装置,所述基座内部开有竖向设置的第一气道和横向设置的第二气道,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共同组成丁字形的密闭气道,第一气道的顶端贯穿基座的顶面,第二气道的一端与第一气道连通、另一端贯穿基座的侧面,驱动装置的输出轴插入第二气道内,第一气道内固定有用于支撑工件的支撑杆;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与外界连通的端口均设有密封垫圈,以保证气道内部的气密性。
8.当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位于全部收起时,支撑杆的顶端高于第一气道的顶端,当需要对工件支撑时,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向第二气道内部伸入,此时输出轴挤压密闭气道内部的空气,趋势支撑杆向上升起,此时支撑杆对工件起到支撑作用。
9.所述第一气道内支撑杆的下端固定有弹性组件,保证支撑杆的底端不紧贴第一气道的底面,使支撑杆和第一气道之间留有空隙,以便于在压缩密闭气道内部空气时支撑杆迅速升起。
10.所述弹性组件的底端固定在第一气道的底面上,弹性组件为弹簧、半球形泡沫或半球形橡胶。
11.所述基座和驱动装置之间设有连接板,连接板固定在基座上第二气道与外界连通的侧面,连接板中间开有供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穿过的通孔,驱动装置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板上,保证驱动装置和基座位置的相对固定,从而保证驱动装置在其输出轴向第二气道内部伸入时驱动装置不因密闭气道内部气压增大而沿反方向被推出。
12.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固定有防尘罩,设置防尘罩能有效保证工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
的碎屑不进入到第一气道中,从而有效保护装置,进一步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13.所述基座的侧面设有两个定位板,两个定位板分别固定在于驱动装置输出轴行进方向垂直的侧面底端,定位板上开有竖向贯穿的定位孔。
14.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或油缸,且驱动装置连接至外部控制设备。外部控制设备根据工件形状对驱动装置进行精准控制,确保支撑杆对工件的支撑效果。
15.本实用新型使用的装置及组件均为业内常用的装置及组件,在此不再赘述。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利用密闭气道实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无需与支撑杆接触即可实现对工件的浮动支撑,有效延长了装置整体的使用寿命;且驱动装置通过连接板与基座连接固定,防止使用过程中驱动装置与基座之间产生相对位移。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装置的仰视图;
20.其中,1.基座;2.连接板;3.驱动装置;4.支撑杆;5.定位板;6.第一气道;7.第二气道;8.防尘罩。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2.如图1、图2所示,立式浮动支撑装置,包括基座1和驱动装置3,基座1内部开有竖向设置的第一气道6和横向设置的第二气道7,第一气道6和第二气道7共同组成丁字形的密闭气道,第一气道6的顶端贯穿基座1的顶面,第二气道7的一端与第一气道6连通、另一端贯穿基座1的侧面,驱动装置3的输出轴插入第二气道7内,第一气道6内固定有用于支撑工件的支撑杆4支撑杆4的上端固定有防尘罩8,设置防尘罩8能有效保证工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屑不进入到第一气道6中,从而有效保护装置,进一步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第一气道6和第二气道7与外界连通的端口均设有密封垫圈,以保证气道内部的气密性。驱动装置3为气缸或油缸,且驱动装置3连接至外部控制设备。
23.当驱动装置3的输出轴位于全部收起时,支撑杆4的顶端高于第一气道6的顶端,当需要对工件支撑时,驱动装置3的输出轴向第二气道7内部伸入,此时输出轴挤压密闭气道内部的空气,趋势支撑杆4向上升起,此时支撑杆4对工件起到支撑作用。
24.第一气道6内支撑杆4的下端固定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的底端固定在第一气道6的底面上,弹性组件为弹簧、半球形泡沫或半球形橡胶。保证支撑杆4的底端不紧贴第一气道6的底面,使支撑杆4和第一气道6之间留有空隙,以便于在压缩密闭气道内部空气时支撑杆4迅速升起。
25.基座1和驱动装置3之间设有连接板2,连接板2固定在基座1上第二气道7与外界连通的侧面,连接板2中间开有供驱动装置3的输出轴穿过的通孔,驱动装置3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板2上,保证驱动装置3和基座1位置的相对固定,从而保证驱动装置3在其输出轴向第二气道7内部伸入时驱动装置3不因密闭气道内部气压增大而沿反方向被推出。
26.基座1的侧面设有两个定位板5,定位板5分别固定在于驱动装置3输出轴行进方向
垂直的侧面底端,定位板5上开有竖向贯穿的定位孔。
27.具体使用时,先用螺栓将驱动装置3与连接板2固定并将驱动装置3连接至外部控制设备,此时驱动装置3的输出轴正对连接板2的通孔和第二气道7,再根据装置所需放置位置,用螺栓穿过定位板5,将装置整体固定在操作台面上。外部控制设备内部输入所需加工工件的信息,根据工件信息和所需操作流程,对驱动装置3进行实施调控,精准调控支撑杆4的伸出长度,以确保工件加工的效果。
28.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立式浮动支撑装置,包括基座和驱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基座内部开有竖向设置的第一气道和横向设置的第二气道,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共同组成丁字形的密闭气道,第一气道的顶端贯穿基座的顶面,第二气道的一端与第一气道连通、另一端贯穿基座的侧面,驱动装置的输出轴插入第二气道内,第一气道内固定有用于支撑工件的支撑杆;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与外界连通的端口均设有密封垫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浮动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气道内支撑杆的下端固定有弹性组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浮动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弹性组件的底端固定在第一气道的底面上,弹性组件为弹簧、半球形泡沫或半球形橡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浮动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基座和驱动装置之间设有连接板,连接板固定在基座上第二气道与外界连通的侧面,连接板中间开有供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穿过的通孔,驱动装置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板上。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立式浮动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固定有防尘罩。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浮动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基座的侧面设有两个定位板,两个定位板分别固定在于驱动装置输出轴行进方向垂直的侧面底端,定位板上开有竖向贯穿的定位孔。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浮动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或油缸,且驱动装置连接至外部控制设备。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浮动支撑装置,包括基座和驱动装置,所述基座内部开有竖向设置的第一气道和横向设置的第二气道,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共同组成丁字形的密闭气道,第一气道的顶端贯穿基座的顶面,第二气道的一端与第一气道连通、另一端贯穿基座的侧面,驱动装置的输出轴插入第二气道内,第一气道内固定有用于支撑工件的支撑杆;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与外界连通的端口均设有密封垫圈,以保证气道内部的气密性。利用密闭气道实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无需与支撑杆接触即可实现对工件的浮动支撑,有效延长了装置整体的使用寿命;且驱动装置通过连接板与基座连接固定,防止使用过程中驱动装置与基座之间产生相对位移。装置与基座之间产生相对位移。装置与基座之间产生相对位移。


技术研发人员:韩广增 张广利 吴合意 王成河 宁昌花 赵溟坤 黄家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济南凯瑞特铸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6
技术公布日:2022/4/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