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级咖啡机计量传感器衬套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38860发布日期:2022-06-01 23:27阅读:79来源:国知局
食品级咖啡机计量传感器衬套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模具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食品级咖啡机计量传感器衬套模具。


背景技术:

2.传感器在设置的过程中,为减少在检测过程中受到冲击,增加对检测时造成的误差,通常会在传感器外部设有用于保护传感器的圆筒状衬套。
3.目前普遍的传感器衬套主要为深筒形,图1为深筒形衬套0,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圆筒部01和第二圆筒部02,第一圆筒部01与第二圆筒部02之间通过连接部03连接,衬套的一端开口设置,另一端呈半圆形的封端设置。深筒形衬套0在加工过程中为避免单次冲压产生过大应力造成衬套报废,往往需要多次冲压来形成深筒部的空心轴,而这在模具成型过程需要多种不同深度的模具进行适配处于不同深度的衬套筒部,在各不同深度的模具中又需要反复将模具进行取出,置于另一模具中进行冲压,此过程费时费力,且造成生产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避免衬套多次冲压过程中需要多次更换模具,本技术提供一种食品级咖啡机计量传感器衬套模具。
5.本技术提供的食品级咖啡机计量传感器衬套模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食品级咖啡机计量传感器衬套模具,包括若干规格相同的中模和输送各所述中模运动的传送装置,所述中模上开设有贯穿所述中模的通模孔,沿所述通模孔轴向于所述通模孔一端开设有第一沉头孔,所述第一沉头孔直径大于所述通模孔直径,且两者同轴设置,各所述中模的所述通模孔轴线平行并相错设置,且垂直于所述传送装置的传送面设置,各所述中模同姿态依次排列并固定设置于所述传送装置上,所述中模远离所述第一沉头孔一侧方向还设有由液压缸驱动并用于配合所述中模形成各长度阶段衬套底部的下模,所述中模第一沉头孔方向一侧还设置有由液压缸驱动并用于配合所述中模形成各长度阶段衬套深孔的上模。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若干相同规格的中模,且在中模内开设第一沉头孔和通模孔,使其成为中间模具,各中模沿传送装置的传输方向依次分布,并跟随传送装置进行间歇运动,当传送装置停止输送时,通过上模和下模的配合对中模内的坯料进行冲压,冲压完毕后再次启动传送装置使其沿运动,反复如此、多次冲压后实现对衬套的生产。
8.可选的,所述传送装置包括两组相对设置并由链轮驱动的链条,所述中模上与所述通模孔轴线平行且相对的两侧面分别固定连接于两组所述链条的侧面。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送装置为双链条结构,中模置于两链条之间,使其沿链轮转动方向运动,并于双链条之间留有操作空间。
10.可选的,所述下模上固定设置有若干同向设置的支撑杆,各所述支撑杆沿所述链条传送方向分布,且各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沿所述链条传送方向依次递减设置,各所述支撑
杆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各所述中模的所述通模孔轴线共线,且所述支撑杆靠近所述通模孔的一端呈半圆形凹槽设置。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模由液压缸驱动实现伸缩,下模上设置的各支撑杆在液压缸驱动下进行伸缩时,能进入中模的通模孔内,形成通模孔的底部,支撑杆的端部呈圆顶形以冲压出衬套的圆顶端,沿链条传送方向设置若干支撑杆,且各支撑杆的长度递减设置,使各中模移动过程中,配合上模能够冲压出不同深度的衬套筒深。
12.可选的,所述上模上设置有若干同向设置的凸模,各所述凸模沿所述链条传送方向分布,且各所述凸模的长度沿所述链条传送方向依次递增设置,各所述凸模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各所述中模的所述通模孔轴线共线设置,且所述凸模形状与所述中模开孔内部的形状相适配。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模设置的各凸模在液压缸的驱动下,可与中模、下模上的支撑杆进行组合冲压,以实现中模内坯料的冲压作业,中模沿链条传送方向移动时,通过递增设计的凸模与递减设计的支撑杆,可逐步实现衬套筒深的递增,实现衬套的冲压成型。
14.可选的,所述凸模端部处的外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沿所述通模孔轴向开设,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凸模外侧套设有用于所述中模一侧封闭的封闭套,所述封闭套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滑槽与滑块,可实现封闭套于凸模外侧的上下滑动,使得凸模在冲压过程中,封闭套紧抵中模上后,凸模仍能与封闭套相对移动,实现冲压滑动。
16.可选的,所述滑槽两端分别设置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滑槽的端部与所述滑块的端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弹簧用于限制封闭套与凸模两者之间滑动的范围,并使凸模在进行冲压过程中,可防止封闭套与凸模两者之间的刚性冲击。
18.可选的,所述中模上以所述第一沉头孔端面为底面开设有第二沉头孔,所述第二沉头孔与所述第一沉头孔同轴设置,所述封闭套外侧紧抵于所述第二沉头孔侧壁。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第二沉头孔可使封闭套在导向过程中插入其内,并使得封闭套外侧紧抵于第二沉头孔侧壁,实现中模上部分的封闭,以在对坯料冲压过程中,对坯料的形变范围进行约束,限制坯料朝通模孔方向进行延伸。
20.可选的,所述支撑杆外侧固定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紧抵于所述中模外侧。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杆插入通模孔内时,支撑杆上设置的限位环紧抵于中模底部,以提高中模与凸模进行配合时,中模的能力抵抗力,进一步稳定中模冲压时的姿态。
22.综上所述,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将冲压模具分为上模、中模、下模,将中模统一设置,在传送装置移动中模过程中,通过分别设置有若干支撑杆和若干凸模的下、上模对移动中的各中模实现冲压,并通过链条进行中模的步进运动,构成连续模结构,以实现不用从中模中坯料反复取出放入的过程,达到省时省力的作用;
24.2、设置封闭套配合第二沉头孔,能够于中模开设第一沉头孔的一侧的封闭,以在对坯料冲压过程中,对坯料的形变范围进行约束。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需加工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0、深筒形衬套;01、第一圆筒部;02、第二圆筒部;03、连接部;1、中模;11、通模孔;12、第一沉头孔;13、第二沉头孔;2、传送装置;21、链条;22、固定支架;23、支撑块;3、下模;4、支撑杆;5、上模;6、凸模;61、滑槽;62、滑块;63、封闭套;64、缓冲弹簧;65、上柱体;66、下柱体;7、限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2-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食品级咖啡机计量传感器衬套模具。参照图2和图3,食品级咖啡机计量传感器衬套模具包括若干规格相同并呈矩形的中模1和传送装置2,传送装置2的传输面为水平面,各中模1竖直设置于传送装置2的传输面上。传送装置2包括两组相对并水平设置的链条21和固定于地面上的两组固定支架22,各组链条21由电机驱动,各组链条21的链轮转动连接于相应的固定支架22上,固定支架22上还固定设置有用于支撑链条21中部的支撑块23,中模1上与通模孔11轴线平行且相对的两侧面分别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两组链条21的链板上,各中模1沿链条21传送方向等间距依次排列,如此设置可通过步进运动将若干中模1沿链条21传送方向进行输送。
33.参照图3和图4,各中模1于上表面一侧上开设有竖直设置并贯穿中模1的通模孔11,沿通模孔11上方一侧开设与通模孔11同轴设置的第一沉头孔12,以第一沉头孔12端面为底面,于中模1上开设有与通模孔11同轴的第二沉头孔13。
34.于传输面上的中模1下方设有下模3,下模3由液压缸驱动其上下伸缩运动,下模3上沿链条21传输方向等间距固定设置有若干支撑杆4,各支撑杆4皆朝上设置,且各支撑杆4的长度沿链条21传送方向依次递减设置,各支撑杆4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各中模1的通模孔11轴线共线设置,支撑杆4靠近通模孔11的一端呈半圆形凹槽设置。支撑杆4外侧固定设置有限位环7,限位环7在支撑杆4伸入通槽孔内时紧抵于中模1外侧。
35.于传输面上的中模1上方设有上模5,上模5由液压缸驱动其上下伸缩运动,上模5上设置有若干皆朝下设置的凸模6,各凸模6沿链条21传送方向等距依次排列,且各凸模6的长度沿链条21传送方向依次递增设置,各凸模6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各中模1的通模孔11轴线共线设置。
36.如此设置,在链条21步进停止过程中,通过下模3的支撑杆4和上模5的凸模6同时对停止的中模1进行两头冲压,实现对中模1中的坯料初步成型,冲压结束后,再次使各中模1步进至下一个冲压点,反复操作实现坯料至衬套的成型。
37.凸模6包括上柱体65和下柱体66,两柱体同轴固定连接,凸模6长度递增的设计中,加长的部分为下柱体66,上柱体65端部处的外侧开设有竖直并呈环形的滑槽61,滑槽61内滑动连接有呈环形的滑块62,凸模6外侧套设有封闭套63,封闭套63与滑块62固定连接,当
凸模6伸入中模1内部时,封闭套63外侧紧抵于第二沉头孔13侧壁,以实现中模1上侧面的封闭,使得坯料在冲压形变过程中的形变量朝通模孔下方延伸。
38.滑槽61两端分别设置有缓冲弹簧64,缓冲弹簧64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滑槽61的端部与滑块62的端部。
39.本技术实施例食品级咖啡机计量传感器衬套模具的实施原理为:在各规格相同的中模1中放置坯料,并使其沿链条21的传输方向步进运动,在各中模1进行步进运动的停止过程中,下模3的各支撑杆4深入至输送面的各中模1的下方通模孔11内形成冲压底部,上模5的各凸模6再同时从中模1上方压入通模孔11内进行冲压,各中模1反复进行步进运动、并通过不同规格的冲压组件实现于衬套筒深的多次冲压,直至产品成型。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