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车型共用的位置精度调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48989发布日期:2022-09-07 12:44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车型共用的位置精度调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体在车间内的转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车型共用的位置精度调整系统。


背景技术:

2.白车体在焊接工程内要经过多种形式的输送转载设备,如悬链、滑撬、滚床、摩擦线等。而不同设备定位基准、定位结构往往也存在差异,在这一过程中会因现车体位置的偏差、定位不准导致设备故障甚至车体报废的风险。
3.以焊接白车体由线体一转运到线体二为例进行说明,焊接白车体在车间内的转运一般采用的方式是:线体一

移载机、移载机

侧顶机、侧顶机

线体二。每一步都要根据不同的设备设计支撑不同的车体位置如地板型面或裙边。
4.现有的设备形式是在具有移载功能的设备中根据地板的型面设计不同的固定斜导向,在接车后使车体在导向作用下滑落到导向限位中。在仅进行升降动作的侧顶机上,则支撑车体两侧裙边,不再进行导向调整。
5.在线体至移载机过程中,受机构或设计思路的影响,移载机构的定位基准与线体不会完全一致。同时为了保证移载过程中的安全距离,移载机的行程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接车和送车过程中的出现大负载条件下的弹性变形,使车体位置发生变化;同时由于斜导向必然会设计一定的公差范围保证车体落位,叠加设备震动也会导致车体移载后的位置变化。
6.并且,现有的设备依靠的固定斜导向的结构调整车体位置,必须根据车体地板的结构设计复杂的支撑形式,也必然存在一种矛盾:导向范围大,则更容易与车体干涉,导向范围小,则调整范围小。
7.同时,目前的线体柔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高,面对不同平台的车型,斜导向的设计成倍增加,从而导致设计成本与加工成本的上升。且这种受弹性变形与振动的影响,故障率较高,维修处理难度大,时间长且有一定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多车型共用的位置精度调整系统,解决车体移载过程中发生的左右偏移、扭曲等问题,实现车身从粗定位或者无定位向精确定位系统的转接。
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车型共用的位置精度调整系统,包括浮动支撑单元和推头单元,浮动支撑单元和推头单元为一组,在车体前后左右对称安装至少四组;浮动支撑单元包括安装基座和设在安装基座上的直线导轨,直线导轨沿左右方向布置,直线导轨上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浮动支撑块,车体坐在浮动支撑块上;直线导轨旁侧设有与其平行的导向柱,导向柱上设有与其滑动配合连接板,连接板与浮动支撑块连接;与
连接板配合设有缓冲复位结构;推头单元包括推头,推头指向车体,推头在推头单元的作用下左右往复移动。
10.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复位结构包括在连接板的两侧的导向柱上分别套设的调整弹簧;同时,导向柱的两端部设有限位,用以限制调整弹簧。
11.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两侧的调整弹簧以连接板为中心对称布置。
12.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柱有两个,两个导向柱在直线导轨的两侧对称设置;每个导向柱上均设有所述的连接板和调整弹簧。
13.进一步的,所述浮动支撑块的上侧设为软性层。
14.进一步的,所述软性层的中间设有凹槽。
15.进一步的,所述推头单元还包括安装架和设置在安装架上的电动缸,电动缸沿左右方向布置并与推头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推头的外侧设为软性层。
17.进一步的,所述浮动支撑单元和推头单元与plc控制连接。
18.进一步的,所述多车型共用的位置精度调整系统安装在侧顶机上。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适用范围广稳定性高,可适用不同裙边宽度、不同状态的车体,保证准确接车;结构精巧紧凑,稳定性高,转接成功率大大提升;消除了人工干预,降低线体故障率及维修工时。
20.本发明的柔性化、自动化程度高,可根据不同的车型通过plc控制高精度推头单元带动推头实现不同的推车距离,能够实现
±
1mm的定位精度。并具备较强的扩展升级空间,整体动作在侧顶正常举升或下降动作过程中进行,不影响设备节拍。
21.本发明改变现有侧顶机只进行上下举升的功能,采用浮动支撑单元实现不同状态的车体接车,对于线体至移载机、移载机至侧顶机的偏移或扭曲误差均可消除并实现接车,同时利用柔性化、高精度的推头单元实现对车体位置的准确调整对中。同时推头单元行程可调,且与线体对接,实现多种车型的自动调整,不影响设备节拍结构精巧稳定性高,保证车体向最终线体二的准确交车。
22.不同平台车型共线生产时,车体底盘结构与裙边宽度差异较大,本发明中的浮动支撑块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大小,满足多车型的裙边接车要求。同时由高精度电动缸的plc的控制系统方面的与输送系统对接,实现车型信号的传递,实现不同车型不同裙边的控制要求与精度要求。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发明中浮动支撑单元和推头单元的立体示意图一;图2是本发明中浮动支撑单元和推头单元的立体示意图二;图3是本发明的俯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24.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图3中的箭头方向为车体方向。
26.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多车型共用的位置精度调整系统,本实施例的多车型共用的位置精度调整系统安装在侧顶机上,同时要保证改造后车身支撑面高度和原有一致。
27.本发明的多车型共用的位置精度调整系统包括浮动支撑单元100和推头单元200,浮动支撑单元100和推头单元200为一组,在车体前后左右对称安装至四组。
28.浮动支撑单元包括安装基座1和设在安装基座上的直线导轨2,安装基座1安装在侧顶机上,直线导轨2沿左右方向布置,直线导轨2上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浮动支撑块3。车体裙边坐在浮动支撑块3上。
29.直线导轨2两侧设有两个与其平行的导向柱4,两个导向柱4在直线导轨的两侧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导向柱4通过直线导轨2两端固定的支撑板进行支撑安装。
30.每个导向柱4上均设有与其滑动配合连接板5,连接板5与浮动支撑块3固定连接。与连接板配合设有缓冲复位结构。本实施例中,缓冲复位结构包括在连接板5的两侧的导向柱4上分别套设的调整弹簧6。同时导向柱4的两端部设有限位41,用以限制调整弹簧6。
31.具体的,连接板5两侧的调整弹簧6以连接板5为中心对称布置。在无车体负载时,依靠两侧同规格调整弹簧6作用力下实现浮动支撑块3停止在中间位置。
32.本实施例中,浮动支撑块3的上侧设为软性层。软性层优选聚氨酯,软性层的中间设有凹槽,方便放置车体。
33.本发明的浮动支撑单元100采用直线导轨2承载浮动支撑块3的方式,在无车体负载时,依靠两侧同规格调整弹簧6作用力下实现浮动支撑块3停止在中间位置。在有车体负载时,在推头单元200作用下,浮动支撑托块3可由车体带动,在直线导轨上移动。通过在车体前后对称安装4组,可实现车体左右、扭曲条件下的准确接车。
34.推头单元200包括安装架9、电动缸8和推头7,电动缸8沿左右方向安装在安装架9,电动缸8与推头7连接,并使推头7指向车体,推头7在电动缸8的作用下左右往复移动。优选的,电动缸8采用伺服电动缸。
35.本实施例中,推头7的外侧设为软性层,软性层优选聚氨酯。
36.上述浮动支撑单元100和推头单元200与plc控制连接。
37.本发明是采用plc控制的4组浮动支撑单元100和推头单元200共同组成的自动化接车与位置调整系统。
38.其中,安装在直线导轨上的浮动支撑块3巧妙的与调整弹簧6连接,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稳定的接受各种移载来的各种车体状态。
39.同时,电动缸8作用在推头7上推动着坐在浮动支撑块3上的车体裙边,4组推头同时动作使车体在受力均匀的条件下实现车体高精度定位。
40.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当车体在浮动支撑单元100上落位后,由plc控制采用4组高精度的伺电动缸8同时带动推头7相向运动按设定行程,由外向内推动车体裙边,从而带动车体在浮动支撑块3上
移动。当车体存在单侧偏移时,可在单侧电动缸8及推头7作用下被单向调整。而当车体存在斜向扭曲是,可由对向电动缸8带动进行双向对中调整。一般可根据车体裙边宽度及接车台车/机构精度要求对推头推车行程进行调整,设定为推头工作行程大于车体裙边宽度2mm,即实现车体
±
1mm的定位要求。
41.不同平台车型共线生产时,车体底盘结构与裙边宽度差异较大,本发明中的浮动支撑块3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大小,满足多车型的裙边接车要求。同时由高精度电动缸8的plc的控制系统方面的与输送系统对接,实现车型信号的传递,实现不同车型不同裙边的控制要求与精度要求。
42.本发明改变现有侧顶机只进行上下举升的功能,采用浮动支撑单元实现不同状态的车体接车,对于线体至移载机、移载机至侧顶机的偏移或扭曲误差均可消除并实现接车,同时利用柔性化、高精度的推头单元实现对车体位置的准确调整对中。同时推头单元行程可调,且与线体对接,实现多种车型的自动调整,不影响设备节拍结构精巧稳定性高,保证车体向最终线体二的准确交车。
43.本发明适用范围广稳定性高,适用不同裙边宽度、不同状态的车体,保证准确接车;结构精巧紧凑,稳定性高,转接成功率大大提升;消除了人工干预,降低线体故障率及维修工时。
44.本发明的柔性化、自动化程度高,可根据不同的车型通过plc控制高精度推头单元带动推头实现不同的推车距离,能够实现
±
1mm的定位精度。并具备较强的扩展升级空间,整体动作在侧顶正常举升或下降动作过程中进行,不影响设备节拍。
45.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46.如果本文中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第一”、“第二”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如没有另外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4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