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轧机接轴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18994发布日期:2022-10-14 22:50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轧机接轴托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轧钢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轧机接轴托架。


背景技术:

2.轧钢机是轧钢车间的重要设备,轧钢机的动力输入部分包括主电机、减速机和轧机接轴,主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减速机后传递到轧机接轴上,轧机接轴再将动力传递到轧钢机的执行部分,进而实现轧钢的目的。由于轧机接轴较长、且重量较大,因此设置托架对接轴进行支撑。现有技术中的接轴托架包括架体和沿架体高度方向设置的两个轴承座,两个轴承座均与架体滑动配合,且滑动方向为架体的高度方向。两个轴承座之间通过链条连接,即,链条的一端固定在其中一个轴承座上,链条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个轴承座上。架体的顶部转动设有导向链轮,链条与架体顶部的链轮啮合,因此两个轴承座的滑动方向相反,使得两个轧机接轴处于弹性传动的状态。
3.但是,在对轧机接轴进行拆卸时,轧机接轴的两端失去支撑,因此作用在接轴托架上的力矩增加,容易导致接轴承座出现损坏,影响接轴托架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轧机接轴托架,旨在解决在拆卸轧机接轴时容易使接轴托架出现损坏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提供一种轧机接轴托架,包括架体、链条以及由高到低设置的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和所述第二轴承座均沿高度方向与所述架体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轴承座用于第一轧机接轴穿设,所述第二轴承座用于第二轧机接轴穿设;架体顶部转动设有导向链轮,链条与导向链轮啮合,且链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轴承座连接;轧机接轴托架还包括:
7.连接辊,转动设置在所述架体的顶端;所述连接辊垂直于第一轧机接轴和第二轧机接轴;
8.第一柔性部,缠绕在所述连接辊的一端,所述第一柔性部具有连接于第一轧机接轴一端的第一连接端;
9.第二柔性部,缠绕在所述连接辊的另一端,且缠绕方向与所述第一柔性部的缠绕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柔性部具有连接于第一轧机接轴另一端的第二连接端;
10.两个支撑部,均设在所述架体的底部,两个所述支撑部关于所述第二轴承座对称设置;每一个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均设有适于与第二轧机接轴的外周壁接触的凹面;所述凹面与第二轧机接轴之间预留有空隙;
11.其中,在转动所述连接辊时,所述第一柔性部和所述第二柔性部对第一轧机接轴提供拉力,第二轧机接轴向下滑动,并使第二轧机接轴的外周壁与所述凹面接触。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辊的两端均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通孔,
所述连接辊的端部固定设有与所述通孔转动配合的转轴;所述挡板固定在所述架体的顶部,所述挡板与所述连接辊之间设有适于限制所述连接辊转动的固定结构。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板背离所述连接辊的一侧设有棘轮,所述棘轮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挡板上还设有与所述棘轮啮合的棘爪。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辊的端部沿周向设有若干第一连接孔,所述挡板上设有适于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孔对齐的第二连接孔;所述固定结构包括适于穿设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的销轴。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包括:
16.抵接部,设在所述挡板靠近所述连接辊的一侧;所述抵接部具有适于与所述连接辊的外周壁接触的弧形面,且所述抵接部具有适于沿所述连接辊径向滑动的自由度;
17.凸出部,固定设在所述挡板靠近所述连接辊的一侧;所述凸出部上设有适于朝向所述抵接部的螺纹孔;
18.第一螺杆,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且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与抵接部转动配合;
19.其中,在所述第一螺杆的顶推作用下,所述抵接部的弧形面与所述连接辊的外周壁抵接。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轧机接轴托架还包括:
21.两个固定件,分别适于连接在第一轧机接轴的两端;每一个所述固定件的顶部均设有吊环,所述第一柔性部和所述第二柔性部分别与对应所述固定件上的所述吊环连接。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辊的中部设有挡环,所述挡环用于分隔所述第一柔性部和所述第二柔性部。
2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环的外周壁设有若干挡杆,每一个所述挡杆的一端与所述挡环的外周壁固定连接,每一个所述挡杆的另一端沿所述挡环的径向延伸。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链条背离第一轴承座的一端固定设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轴承座上设有适于第二螺杆穿设的限位孔,所述第二螺杆的穿出端设有螺母;
25.所述第二螺杆的穿出端还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二轴承座的下表面,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接在螺母的上表面。
26.本技术实施例中,在进行拆卸时,将第一连接端固定在第一轧机接轴的一端,将第二连接端固定在第一轧机接轴的另一端;在将第一轧机接轴和第二轧机接轴均拆下来时,通过转动连接辊能够使第一柔性部和第二柔性部对第一轧机接轴提供拉力,使得第一轧机接轴向上运动,进而使第二轧机接轴向下滑动,因此能够使第二轧机接轴的外周壁与支撑部上的凹面接触,便于支撑部对第二轧机接轴进行支撑。通过第一柔性部和第二柔性部的配合,能够对第一轧机接轴的两端提供拉力,减少第一轧机接轴对第一轴承座的力矩,进而减少第一轴承座的损伤。在第二轧机接轴向下运动到支撑部上后,支撑部能够对第二轧机接轴进行支撑,因此能够减少第二轧机接轴对第二轴承座的损伤,进而减少第二轴承座的损伤。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轧机接轴托架,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连接辊、第一柔性部、第二柔性部和两个支撑部的配合,能够对第一轧机接轴进行吊装以及对第二轧机接轴进行支撑,便于减少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的损伤。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轧机接轴托架的示意图;
29.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轧机接轴托架的挡环部分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轧机接轴托架的抵接部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轧机接轴托架的抵接部的剖面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架体;11、导向链轮;12、底板;13、导轨;14、顶架;15、调节空间;2、链条;21、第二螺杆;22、螺母;23、弹簧;3、第一轴承座;31、第一滑块;311、滑槽;4、第二轴承座;41、第二滑块;5、第一轧机接轴;6、第二轧机接轴;7、连接辊;71、第一柔性部;711、第一连接端;72、第二柔性部;721、第二连接端;73、支撑部;731、凹面;74、挡板;741、第二连接孔;75、转轴;76、棘轮;77、棘爪;78、第一连接孔;79、挡环;791、挡杆;8、销轴;81、抵接部;811、弧形面;82、凸出部;83、第一螺杆;9、固定件;91、吊环;92、上连接部;93、下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5.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轧机接轴托架进行说明。所述一种轧机接轴托架,包括架体1、链条2以及由高到低设置的第一轴承座3和第二轴承座4,第一轴承座3和第二轴承座4均沿高度方向与架体1滑动配合;第一轴承座3用于第一轧机接轴5穿设,第二轴承座4用于第二轧机接轴6穿设;架体1顶部转动设有导向链轮11,链条2与导向链轮11啮合,且链条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轴承座连接;轧机接轴托架还包括连接辊7、第一柔性部71、第二柔性部72和两个支撑部73;连接辊7转动设置在架体1的顶端;连接辊7垂直于第一轧机接轴5和第二轧机接轴6;第一柔性部71缠绕在连接辊7的一端,第一柔性部71具有连接于第一轧机接轴5一端的第一连接端711;第二柔性部72缠绕在连接辊7的另一端,且缠绕方向与第一柔性部71的缠绕方向相反;第二柔性部72具有连接于第一轧机接轴5另一端的第二连接端721;两个支撑部73均设在架体1的底部,两个支撑部73关于第二轴承座4对称设置;每一个支撑部73的上表面均设有适于与第二轧机接轴6的外周壁接触的凹面731;凹面731与第二轧机接轴6之间预留有空隙;其中,在转动连接辊7时,第一柔性部71和第二柔性部72对第一轧机接轴5提供拉力,第二轧机接轴6向下滑动,并使第二轧机接轴6的外周壁与凹面731接触。由于凹面731与第二轧机接轴6之间预留了间隙,因此在第二轧机接轴6正常工作时,第二轧机接轴6与凹面731处于分离的状态,能够减少凹面731对第二轧机接轴6产生的影响。
36.本技术实施例中,在进行拆卸时,将第一连接端711固定在第一轧机接轴5的一端,将第二连接端721固定在第一轧机接轴5的另一端;在将第一轧机接轴5和第二轧机接轴6均拆下来时,通过转动连接辊7能够使第一柔性部71和第二柔性部72对第一轧机接轴5提供拉力,使得第一轧机接轴5向上运动,进而使第二轧机接轴6向下滑动,因此能够使第二轧机接轴6的外周壁与支撑部73上的凹面731接触,便于支撑部73对第二轧机接轴6进行支撑。通过第一柔性部71和第二柔性部72的配合,能够对第一轧机接轴5提供拉力,减少第一轧机接轴
5对第一轴承座3的力矩,进而减少第一轴承座3的损伤。在第二轧机接轴6向下运动到支撑部73上后,支撑部73能够对第二轧机接轴6进行支撑,因此能够减少第二轧机接轴6对第二轴承座4的损伤,进而减少第二轴承座4的损伤。
3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轧机接轴托架,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连接辊7、第一柔性部71、第二柔性部72和两个支撑部73的配合,能够对第一轧机接轴5进行吊装以及对第二轧机接轴6进行支撑,便于减少第一轴承座3和第二轴承座4的损伤。
38.示例性的,架体1包括底板12、两个竖直设置的导轨13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导轨13顶部的顶架14,顶架14横跨两个导轨13;两个导轨13之间形成调节空间15,第一轴承座3和第二轴承座4均位于调节空间15内。第一轴承座3的两侧分别固定设有与对应侧导轨13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31,第一滑块31上设有滑槽311,导轨13位于第一滑块31的滑槽311内。第一轴承座3通过第一滑块31与导轨13滑动配合,能够使第一轴承座3的滑动更加稳定,减少第一轴承座3的晃动。
39.示例性的,第二轴承座4的两侧分别固定设有与对应侧导轨13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块41,第二滑块41上也设有滑槽311,导轨13位于第二滑块41的滑槽311内。第二轴承座4通过第二滑块41与导轨13滑动配合,能够使第二轴承座4的滑动更加稳定,减少第二轴承座4的晃动。
40.需要说明的是,底板12的下表面可以设置四个万向轮(图中未示出),四个万向轮分别位于底板12的四角位置。通过上述设置,便于推动架体1,进而便于对第一轧机接轴5和第二轧机接轴6进行运输。
41.另外,架体1可以位于第一轧机接辊和第二轧机接辊的中部。第一柔性部71和第二柔性部72可以为钢丝绳,第一柔性部71的一端固定在连接辊7的外周壁上;第二柔性部72的一端固定在连接辊7的外周壁上。由于第一柔性部71和第二柔性部72的缠绕方向相反,因此在转动连接辊7时能够同时使第一柔性部71和第二柔性部72的长度减小,进而带动第一轧机接轴5上升,第二轧机接轴6下降、并与支撑部73的凹面731接触。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连接辊7的两端均设有挡板74,挡板74上设有通孔,连接辊7的端部固定设有与通孔转动配合的转轴75;挡板74固定在架体1的顶部,挡板74与连接辊7之间设有适于限制连接辊7转动的固定结构。挡板74背离连接辊7的一侧设有棘轮76,棘轮76与转轴75连接;挡板74上还设有与棘轮76啮合的棘爪77,棘爪77远离棘轮76的一端与挡板74铰接,且铰接处设有扭簧。扭簧能够对棘爪77提供回转力,使得棘爪77能够始终与棘轮76啮合。在转动连接辊7时,棘轮76与连接辊7同步转动;由于棘轮76与棘爪77啮合,因此连接辊7只能单向转动,不能反转;进而在提升第一轧机接轴5的过程中减少出现第一轧机接轴5向下滑动的情况。在连接辊7转动到位后,通过固定结构限制连接辊7的转动,能够使第一轧机接轴5保持提升后的位置。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连接辊7的端部沿周向设有若干第一连接孔78,挡板74上设有适于与其中一个第一连接孔78对齐的第二连接孔741;固定结构包括适于穿设第一连接孔78和第二连接孔741的销轴8。在连接辊7转动到位后,第一轧机接轴5提升到预设位置,第二轧机接轴6的外周壁与支撑部73上的凹面731接触,此时第二连接孔741与其中一个第一连接孔78对齐;通过销轴8与第一连接孔78和第二连接孔741插接,能够对连接辊7的位置进行固定,进而减少出现第一轧机接轴5向下滑动的情况。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固定结构包括抵接部81、凸出部82以及第一螺杆83;抵接部81设在挡板74靠近连接辊7的一侧;抵接部81具有适于与连接辊7的外周壁接触的弧形面811,且抵接部81具有适于沿连接辊7径向滑动的自由度;凸出部82固定设在挡板74靠近连接辊7的一侧;凸出部82上设有适于朝向抵接部81的螺纹孔;第一螺杆83与螺纹孔螺纹配合,且第一螺杆83的一端与抵接部81转动配合。其中,在第一螺杆83的顶推作用下,抵接部81的弧形面811与连接辊7的外周壁抵接。在连接辊7转动到位后,通过转动第一螺杆83能够使抵接部81的弧形面811抵紧连接辊7的外周壁,进而使连接辊7和抵接部81之间产生摩擦力矩,便于限制连接辊7的转动。
45.需要说明的是,抵接部81的弧形面811上可以设置耐磨垫,在耐磨垫磨损后可以对耐磨垫进行更换;因此能够减少抵接部81的磨损。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轧机接轴托架还包括两个固定件9,两个固定件9分别适于连接在第一轧机接轴5的两端;每一个固定件9的顶部均设有吊环91,第一柔性部71和第二柔性部72分别与对应固定件9上的吊环91连接。固定件9包括上连接部92和下连接部93,上连接部92和下连接部93均为弧形结构,且上连接部92和下连接部93能够拼合成圆形腔室,便于第一轧机接轴5穿过;上连接部92和下连接部93通过螺栓连接,吊环91固定在上连接部92的顶端。通过上述设置,便于第一柔性部71和第二柔性部72与对应的吊环91连接,进而便于提升第一轧机接轴5。
47.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轧机接轴5正常工作时,固定件9并不会安装在第一轧机接轴5上,因此不会增加第一轧机接轴5的重量,进而不会对驱动电机造成影响。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连接辊7的中部设有挡环79,挡环79用于分隔第一柔性部71和第二柔性部72。通过挡环79分隔第一柔性部71和第二柔性部72,能够减少出现第一柔性部71和第二柔性部72缠绕在一起的情况。挡环79的外周壁均匀设有若干挡杆791,每一个挡杆791的一端与挡环79的外周壁固定连接,每一个挡杆791的另一端沿挡环79的径向延伸。通过在挡环79的外周壁设置挡杆791,一方面能够增加挡环79沿径向的长度,便于提高挡环79对第一柔性部71和第二柔性部72的分隔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挡环79上的挡杆791便于转动连接辊7,进而便于提升第一轧机接轴5。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链条2背离第一轴承座3的一端固定设有第二螺杆21,第二轴承座4上设有适于第二螺杆21穿设的限位孔,第二螺杆21的穿出端设有螺母22;第二螺杆21的穿出端还套设有弹簧23,弹簧23的一端抵接在第二轴承座4的下表面,弹簧23的另一端抵接在螺母22的上表面。通过弹簧23的弹力作用,在转动螺母22时能够调节第二螺杆21伸出第二轴承座4的长度,进而便于调节第一轴承座3和第二轴承座4之间的距离,因此便于对第一轧机接轴5和第二轧机接轴6进行支撑。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