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式铰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35924发布日期:2023-06-10 02:11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式铰刀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铰刀,具体为一种可调节式铰刀。


背景技术:

1、在现实使用中,由于工地施工结构不同往往需要扩不同深度的孔,现有技术的铰刀大多无法实现调节,在对孔加工时需要携带不同长度的刀具,使得工人的负重量大,加工时需要频繁更换铰刀,降低了使用效率,难以满足多方位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可调节式铰刀,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式铰刀,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式铰刀,包括安装座、驱动机构、罩筒和铰刀本体,所述驱动机构固定连接在安装座的右侧,所述罩筒固定连接在驱动机构的右侧,所述铰刀本体设在罩筒内侧且与驱动机构传动连接。

3、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安装座和罩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的内部开设有传动腔,所述连接座的顶部设有转块,所述转块的顶部设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的顶部设有螺钉,所述螺钉的底端依次贯穿螺纹筒、转块和连接座且延伸至连接座内部与其插接,所述转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底端贯穿至传动腔内部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

4、进一步地,所述铰刀本体包括刀杆,所述刀杆的顶部和底部均通过限位滑块与罩筒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刀杆的左端开设有螺孔,所述螺孔内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左端贯穿螺孔且延伸至传动腔内部固定连接有与主动锥齿轮配合使用的从动锥齿轮。

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座顶部对应螺钉的位置等距离环绕开设有若干定位插孔。

6、进一步地,所述刀杆的表面设有刻度线。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8、本实用新型利用安装座将整个铰刀固定于车床之上,根据加工孔深度需求,可对转块进行转动,使得转杆带动主动锥齿轮旋转,与之啮合的从动锥齿轮带动螺杆转动,通过与螺孔之间的螺纹连接,并配合限位滑块的限位,带动刀杆于罩筒内部进行左右伸缩,配合刻度线的读数,实现长度精确调节,调节完毕后,对螺钉进行转动,通过与螺纹筒之间的螺纹连接,使之插入相对应的定位插孔内,形成固定即可,该可调节式铰刀,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根据扩孔的深度对铰刀长度进行有效调节,在对孔加工时无需再携带不同长度的道具,降低了工人的负重量,在加工时也无需频繁更换铰刀,提高了使用效率,可全面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调节式铰刀,包括安装座(1)、驱动机构(2)、罩筒(3)和铰刀本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固定连接在安装座(1)的右侧,所述罩筒(3)固定连接在驱动机构(2)的右侧,所述铰刀本体(4)设在罩筒(3)内侧且与驱动机构(2)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连接座(21),所述连接座(21)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安装座(1)和罩筒(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21)的内部开设有传动腔(22),所述连接座(21)的顶部设有转块(23),所述转块(23)的顶部设有螺纹筒(24),所述螺纹筒(24)的顶部设有螺钉(25),所述螺钉(25)的底端依次贯穿螺纹筒(24)、转块(23)和连接座(21)且延伸至连接座(21)内部与其插接,所述转块(2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杆(26),所述转杆(26)的底端贯穿至传动腔(22)内部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2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铰刀本体(4)包括刀杆(41),所述刀杆(41)的顶部和底部均通过限位滑块(42)与罩筒(3)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刀杆(41)的左端开设有螺孔(43),所述螺孔(43)内螺纹连接有螺杆(44),所述螺杆(44)的左端贯穿螺孔(43)且延伸至传动腔(22)内部固定连接有与主动锥齿轮(27)配合使用的从动锥齿轮(4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21)顶部对应螺钉(25)的位置等距离环绕开设有若干定位插孔(2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杆(41)的表面设有刻度线(46)。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式铰刀,包括安装座、驱动机构、罩筒和铰刀本体,所述驱动机构固定连接在安装座的右侧,所述罩筒固定连接在驱动机构的右侧,所述铰刀本体设在罩筒内侧且与驱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安装座和罩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的内部开设有传动腔,所述连接座的顶部设有转块,所述转块的顶部设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的顶部设有螺钉。该可调节式铰刀,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根据扩孔的深度对铰刀长度进行有效调节,在对孔加工时无需再携带不同长度的道具,降低了工人的负重量,在加工时也无需频繁更换铰刀,提高了使用效率,可全面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巢建锋,巢轶超,朱玉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红富士工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13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