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楔形压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29829发布日期:2024-01-16 12:39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楔形压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机械设计领域,涉及一种通过凸轮机构实现压块滑动从而对工件实现侧向压紧的装置。具体为一种楔形压紧装置。


背景技术:

1、在机床夹具领域中,涉及到需要对工装进行侧面大面积压紧时,通常会采用斜楔结构的压紧装置,传统的斜楔压紧装置通常通过螺钉的拧紧和拧松驱动压块从而实现对工件的压紧和松开,且在松开后需要人工拉动压块从而脱离工件,此过程操作不够便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2、一种楔形压紧装置,包括支座1、滑块2、拉杆3、凸轮手柄4、螺母5、第一销钉6、第二销钉7、弹簧8;支座1呈直角梯形,滑块2呈倒直角梯形,滑块2的斜面与支座1的斜面形状相匹配,拉杆3穿过滑块2与支座1,滑块2上开设有长圆孔,所述长圆孔应保证滑块2滑动时不会与拉杆3发生干涉。拉杆3上端通过第一销钉6与凸轮手柄4连接,下端与螺母5螺纹连接,螺母5置于支座1底端孔内,支座1和滑块2上均开设有用于固定第二销钉7的小孔,两个第二销钉7分别挂装弹簧8的两端,所述弹簧8平行于支座1的斜面,凸轮手柄4逆时针转动时,随着凸轮手柄4上凸轮半径的增大,带动滑块2向工件方向靠近。

3、进一步的,所述支座1斜边开有燕尾槽,所述滑块2斜边形状与该燕尾槽形状相互匹配,确保滑块2沿斜面的直线运动。

4、进一步的,所述螺母5的外形根据不同工况而实际旋转。

5、进一步的,所述螺母5的外形应与支座1底端孔的内形匹配,防止螺母5发生转动。

6、进一步的,所述滑块2与工件贴合的表面,应与工件外形相互匹配,确保压靠稳定。

7、进一步的,所述弹簧8的弹力应满足松开凸轮手柄4时,能够拉动滑块2回到初始位置。

8、进一步的,所述长圆孔的宽度小于凸轮手柄4的宽度,对凸轮手柄4进行限位,保证凸轮手柄4不会掉落进长圆孔内。

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0、本楔形装置中通过凸轮手柄替代螺钉,使得能够便捷的操作凸轮后就能实现原来通过外置工具操作螺钉的作用,节省了外置工具的同时省时又省力。同时通过增加回弹结构,能够在将凸轮松开后,通过弹簧弹力自动将压块向上拉起,从而使得压块脱离工件,省去了人工操作,节省了工人需求量。



技术特征:

1.一种楔形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1)、滑块(2)、拉杆(3)、凸轮手柄(4)、螺母(5)、第一销钉(6)、第二销钉(7)、弹簧(8);支座(1)呈直角梯形,滑块(2)呈倒直角梯形,滑块(2)的斜面与支座(1)的斜面形状相匹配,拉杆(3)穿过滑块(2)与支座(1),滑块(2)上开设有长圆孔,所述长圆孔应保证滑块(2)滑动时不会与拉杆(3)发生干涉;拉杆(3)上端通过第一销钉(6)与凸轮手柄(4)连接,下端与螺母(5)螺纹连接,螺母(5)置于支座(1)底端孔内,支座(1)和滑块(2)上均开设有用于固定第二销钉(7)的小孔,两个第二销钉(7)分别挂装弹簧(8)的两端,所述弹簧(8)平行于支座(1)的斜面,凸轮手柄(4)逆时针转动时,随着凸轮手柄(4)上凸轮半径的增大,带动滑块(2)向工件方向靠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楔形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1)斜边开有燕尾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楔形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2)斜边形状与该燕尾槽形状相互匹配,确保滑块(2)沿斜面的直线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楔形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5)的外形根据不同工况而实际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楔形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5)的外形应与支座(1)底端孔的内形匹配,防止螺母(5)发生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楔形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2)与工件贴合的表面,应与工件外形相互匹配,确保压靠稳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楔形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8)的弹力应满足松开凸轮手柄(4)时,能够拉动滑块(2)回到初始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楔形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圆孔的宽度小于凸轮手柄(4)的宽度,对凸轮手柄(4)进行限位,保证凸轮手柄(4)不会掉落进长圆孔内。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机械设计领域,涉及一种通过凸轮机构实现压块滑动从而对工件实现侧向压紧的装置。具体为一种楔形压紧装置。包括支座、滑块、拉杆、凸轮手柄、螺母、第一销钉、第二销钉、弹簧;本楔形装置中通过凸轮手柄替代螺钉,使得能够便捷的操作凸轮后就能实现原来通过外置工具操作螺钉的作用,节省了外置工具的同时省时又省力。同时通过增加回弹结构,能够在将凸轮松开后,通过弹簧弹力自动将压块向上拉起,从而使得压块脱离工件,省去了人工操作,节省了工人需求量。

技术研发人员:熊华强,周俊,李水秀,曹达标,郭曼,严植,余辉,朱向松,杨先勇,陈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