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改进的压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18624发布日期:2023-10-14 12:01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改进的压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光伏焊带加工,特别涉及一种结构改进的压延装置。


背景技术:

1、光伏焊带又称镀锡铜带或涂锡铜带,分汇流带和互连条,应用于光伏组件电池片之间的连接,发挥导电聚电的重要作用。光伏焊带的铜基带一般通过压延装置进行轧制,现有的压延装置包括两个上下设置的轧轮,铜线从轧轮之间穿过,但现有的铜线轧制过程中,轧轮轧制铜线的部位相同,使轧轮轧制铜线的部位磨损较为严重,而下侧轧制另一个铜线时需要避开该部位,但由于磨损量在几个微米,肉眼难以辨识,要想避开该区域,很难调节,难以保证下一铜基带的尺寸稳定性;同时若轧轮同一部位经常工作,影响轧轮实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压延装置,通过伺服伸缩缸、压延基体等带动轧轮在轧制铜线的同时进行前后移动,可时轧轮的表面受损均匀,解决了轧轮局部磨损量大的问题及轧轮应局部磨损下次轧制不易调节的问题;

2、通过改变调节螺杆可改变两个接近传感器位置及两者之间的间距,从而方便控制轧轮在需要的部位进行轧制工作;

3、通过调节手轮和第三伺服电机可手动、电动两种方式调节上侧的调节轴座的位置,从而调节两轧轮之间间距,可满足不同工况需求。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5、一种结构改进的压延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有两前后方向平行设置的导轨,导轨上滑动连接有压延基体,压延基体内滑动连接有一对可升降的调节轴座,一对调节轴座的下方设有一对固定轴座,固定轴座与压延基体固定连接,一对调节轴座之间和一对固定轴座之间各转动连接有一根转轴,转轴的中部固定有轧轮;每个转轴的后端连接有万向联轴器,万向联轴器的另一端连接有同步齿轮,两个同步齿轮相互啮合且转动连接在齿轮箱上,齿轮箱固定在底座上,其中一个同步齿轮啮合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固定在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上,第二电机固定在齿轮箱上。

6、所述压延基体的左下端外壁上固定有感应块,感应块的对侧设有两个前后设置的接近传感器;

7、所述压延基体的后端与伺服电动缸的伸缩杆固定连接,伺服电动缸固定在底座上。所述接近传感器、伺服电动缸都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电机带动驱动齿轮转动,驱动齿轮带动同步齿轮转动,两个同步齿轮转速相同但方向相反,每个同步齿轮通过万向联轴器带动对应的转轴连接,转轴带动轧轮转动,铜线从两个轧轮之间穿过从而完成铜线的轧压工作;

9、在轧轮轧制铜线的同时伺服电动缸的伸缩杆伸展带动压延基体移动,压延基体带动轧轮移动,从而使轧轮的一段范围内都可对铜线轧制,避免了轧轮同一部位轧制铜线该部位磨损严重的问题,可有效提高轧轮的使用寿命;

10、压延基体移动时带动感应块移动,当其中一个接近传感器感应到感应块时,接近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伺服电动缸的伸缩方向,然后改变压延基体的移动方向,当另一个接近传感器感应到感应块时,控制器再次改变伺服电动缸的伸缩方向,压延基体再次改变方向进行方向移动,通过两个接近传感器和感应块可驱使压延基体在两个接近传感器之间循环往复移动。

11、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近传感器插套并固定在矩形滑块上,两个矩形滑块插套在矩形座的矩形滑槽内;矩形座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各螺接有一根前后方向设置的调节螺杆,调节螺杆的端部通过第一轴承转动连接正在对应的有一个矩形滑块上,所述矩形座固定在底座上。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调节螺杆,调节螺杆可带动对应的矩形滑块移动,矩形滑块带动对应的接近传感器移动,从而可调节两个接近传感器的位置及两者之间的间距,从而调节感应块移动的范围,感应块移动的范围改变压延基体的移动范围也改变,轧轮的移动范围也改变,从而可根据需要调节轧轮轧制铜线的部位。

13、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轴座固定在升降螺杆的下端,升降螺杆的上端螺接在调节螺套内,调节螺套转动连接在压延基体的上端,调节螺套穿过压延基体的上伸出端固定有蜗轮,两个蜗轮分别与同一根驱动轴的两个蜗杆部啮合,驱动轴的两端转动连接在支撑块上,支撑块固定在压延基体的上端;

14、驱动轴的其中一端固定有手轮。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手轮,手轮带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的蜗杆部带动两个蜗轮同时转动,蜗轮带动调节螺套转动,调节螺套带动升降螺杆上移或下移,升降螺杆带动调节轴座移动,调节轴座带动对应的转轴移动,从而调节两个轧轮之间的间距;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间距调节。

16、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延基体的上端成型有上小下大设置的台阶轴承孔;

17、所述调节螺套的中部成型有支撑环;

18、所述调节螺套的上端插套在与其相配合的两个上下设置的第二轴承上,第二轴承插套并固定在台阶轴承孔内,两个第二轴承的外圈端面之间夹持有支撑套管,上侧的第二轴承的外圈的上端面压靠在台阶轴承孔的台阶面上;下侧的第二轴承的外圈带动下端面压靠在推力轴承的上端凸环上,推力轴承的下端压靠在支撑环上。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轧轮轧制铜线时,上侧的轧轮受到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通过支撑环压靠在推力轴承上、推力轴承压靠在第二轴承的外圈上,对调节螺套起到支撑限位的前提下课降低对第二轴承的损坏,可有效提高第二轴承的使用寿命。

20、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轴的中部成型有支撑台,支撑台上固定有定位销和多个螺纹孔;

21、所述驱动轴的中部套接有大锥齿轮,大锥齿轮上成型有两个定位孔和多个螺栓通孔,定位孔插套在对应的定位销上;

22、所述大锥齿轮的中部成型有通孔,通孔内套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半圆保持套,半圆保持套的一端成型有半圆翻边,半圆翻边上套接有第二螺钉,第二螺钉穿过螺栓通孔螺接在对应的螺纹孔上;大锥齿轮的一端面压靠在支撑台上;

23、所述大锥齿轮啮合有小锥齿轮,小锥齿轮固定在第三伺服电机的电机轴上,第三伺服电机固定在压延基体上。

2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三伺服电机转动带动小锥齿轮转动,小锥齿轮带动大锥齿轮转动,大锥齿轮通过定位销及大锥齿轮与支撑台的摩擦力带动支撑台转动,支撑台带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带动两个蜗轮转动,蜗轮通过蜗杆等带动上侧的轧轮上移或下移;

25、通过第三伺服电机控制上侧的轧轮的移动量,可有效提高移动精度且方便控制移动量,可有效提高铜线轧制精度。

26、通过伺服伸缩缸、压延基体等带动轧轮在轧制铜线的同时进行前后移动,可时轧轮的表面受损均匀,解决了轧轮局部磨损量大的问题及轧轮应局部磨损下次轧制不易调节的问题;

27、通过改变调节螺杆可改变两个接近传感器位置及两者之间的间距,从而方便控制轧轮在需要的部位进行轧制工作;

28、通过调节手轮和第三伺服电机可手动、电动两种方式调节上侧的调节轴座的位置,从而调节两轧轮之间间距,可满足不同工况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结构改进的压延装置,包括底座(1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上固定有两前后方向平行设置的导轨(11),导轨(11)上滑动连接有压延基体(12),压延基体(12)内滑动连接有一对可升降的调节轴座(20),一对调节轴座(20)的下方设有一对固定轴座(21),固定轴座(21)与压延基体(12)固定连接,一对调节轴座(20)之间和一对固定轴座(21)之间各转动连接有一根转轴(22),转轴(22)的中部固定有轧轮(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进的压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近传感器(32)插套并固定在矩形滑块(34)上,两个矩形滑块(34)插套在矩形座(35)的矩形滑槽(351)内;矩形座(35)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各螺接有一根前后方向设置的调节螺杆(36),调节螺杆(36)的端部通过第一轴承(37)转动连接正在对应的有一个矩形滑块(34)上,所述矩形座(35)固定在底座(10)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进的压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轴座(20)固定在升降螺杆(41)的下端,升降螺杆(41)的上端螺接在调节螺套(42)内,调节螺套(42)转动连接在压延基体(12)的上端,调节螺套(42)穿过压延基体(12)的上伸出端固定有蜗轮(43),两个蜗轮(43)分别与同一根驱动轴(44)的两个蜗杆部(441)啮合,驱动轴(44)的两端转动连接在支撑块(45)上,支撑块(45)固定在压延基体(12)的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进的压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延基体(12)的上端成型有上小下大设置的台阶轴承孔(12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进的压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44)的中部成型有支撑台(442),支撑台(442)上固定有定位销(51)和多个螺纹孔;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光伏焊带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结构改进的压延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固定有导轨,导轨上滑动连接有压延基体,压延基体内滑动连接有一对可升降的调节轴座,一对调节轴座的下方设有一对固定轴座,固定轴座与压延基体固定连接,一对调节轴座之间和一对固定轴座之间各转动连接有一根转轴,转轴的中部固定有轧轮;压延基体上固定有感应块,感应块的对侧设有两个接近传感器;压延基体的后端与伺服电动缸的伸缩杆固定连接。通过伺服伸缩缸、压延基体等带动轧轮在轧制铜线的同时进行前后移动,可时轧轮的表面受损均匀,解决了轧轮局部磨损量大的问题及轧轮应局部磨损下次轧制不易调节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陈祖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锐创新能源(浙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