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0249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管机,具体地讲是一种,同侧驱动及将金属加工物的辊轧部位以及其相关的部位均予以一面带动同时又一面包覆的弯曲的简易输管机。
习用的辊轧弯曲金属管均采用直径相同且排列成金字塔形的上、下、左、右等三个辊轮的输管机,由于三个辊轮均各自独立被驱动,于是在辊弯金属管时便发生被加工的金属管内、外环圆周的角速度发生较大的差异,且三个辊轮的转速为一定否定速,无法因内、外环的圆周比率发生不同的而自动调整其转速,以致于设在内环上方的辊轮为配合金属圆环形的内圆周及负荷变动率,往往要发生间性或顿挫现象,此不但难以制出圆滑曲度的金属圆环圈体,且易使上方滚轮的键槽破损或使传动动力的万向接头承受大的转距,也经常导致马达因负荷过大而发生故障。
为改善上述习用的轮管输送机的缺陷,台湾专利第80208662号(公告号175044号)提出一种“油压传动式大尺寸轮管机”。该案的上辊轮与左、右辊轮分别由两组不同的速度的油压马达来驱动,以在不同的速度下达到自动调整的目的,其虽改善习用的辊轮输管机的缺点,但该案中的三支辊轮在辊轧弯曲作业时,由于每只辊轮上的模具仅将被辊轮轧弯曲的金属管件(包括圆管、方管、薄料的槽型板)包覆一半的表面积,使金属管件在辊轧弯曲作业进行时,另一半的表面积的金属管件具有充份的空间可产生变形,尤其生产金属管件各家出产的管壁厚度的均匀性材质、槽型板的正确性、管表面粗糙度的均一性、外径的精度的公差等也不是完全相同,因而造成金属管在辊轧弯曲时,虽然在相同设定的条件下成型会发生或多或少的歪偏或变形或挫顿现象,此种情况尤以薄管最为严重,常需由另一操作员在辊轮的另一侧以全神的注意力进行扶正所加工的管件,使之不偏斜。至于薄料的槽型板的辊轧及小尺寸的弯曲作业则更无能为力。此外,该输管机上的辊轮及右辊轮由于具驱动加工管件在往前行进的能力,同时又兼具有往上调整的功能,故其传动机槽中设有两组高低调整机构、两组万向接头及其相关的结构相当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使金属加工物的辊弯作业时完全没有内、外环的驱动角速度的差异现象发生,且只需使用一部变速马达同时驱动第一及第二辊轮组的下方同侧的两支辊轮,即可加工出令人满意的辊弯金属管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利用未具有驱动能力的第三对辊轮配合第一及第二对辊轮将被辊弯的部份的金属加工物及其相关的被加工金属加工物外周表面均匀地全面包覆辊轧弯曲,形成一面包覆又同时带动辊弯,使被辊弯的金属加工物在驱动弯曲时,设有多余的空间可以产生变形,从而减少操作人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包括有一机座、进料机构及导杆升降装置;其中,该机座具头座、尾座、设在头座和尾座间的主动轴及从动轴,以及设在轴上的多数个辊轮具和齿轮以及其驱动马达,该头座与尾座上设有多数支辊轮,其上分别套设有成型模具,该等辊轮的两端是以旋转方式分别固定在头座与尾座滑座的轴孔内,且在头尾座与滑座的顶部锁固在一起;其特征在于该等辊轮配设成第一、第二及第三对排列成空间状态,每一对辊轮均具有一上方辊轮及一下方辊轮,且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的上方辊轮及第三对辊轮为各自对应配设的上述的导杆升降装置,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组的下方辊轮为主动辊轮,由上述的变速马达驱动而等速转动,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组的上方辊轮及第三对辊轮为从动辊轮,该些从动辊轮枢设于头、尾座内的滑座的轴孔内;该两个主动辊轮与被加工物位于共线位置上;而分别套设在各辊轮上的各成型模具设有一弧形内凹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由如下措施实现的,所述的第三对辊轮组的上、下方辊轮可连成为一体,作同时的升降;该辊轮模具可设置于头座及尾座之间或设置于尾座之外;该第三对辊轮的定位装置设在尾座的滑座后面的具有半圆形的板件扣止于辊轮的凹环槽内;该第三对辊轮的定位装置也可设在尾座的滑座后面的具有半环形的环扣的内周凸肋扣止于辊轮的凹环槽内,或者该第三对辊轮的定位装置是设在尾座的滑座后面的长形孔及底部具有凹弧形卡止部的插卡。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三对辊轮模具中,仅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组的下方辊轮为主动辊轮,该两支主动辊轮由于处于固定位置,无任何的升降变换位置,其余皆为从动辊轮,故而使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直接采用变速马达,经由齿轮直接带动,不必再使用二段式万向接头及相关的结构,因而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为简单;另外,本创作的同轴驱动的方式是以同侧驱动,可有效地消除加工管件内、外环的加工圆周角速度的差异所产生的挫曲变形的弊病,而且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三对辊轮模具又可将加工管件的加工部位及其附近相关的部位均予以全面的包覆,使被加工物在辊弯的过程中总是处于紧握保护状态,而没有可产生变形的空间,因此可确保被加工物的产品质量。
附图图面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
图1的剖视图3
图1中辊轮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3A图3中升降螺杆的部份放大图;图3B图3中辊轮定位装置后视立体图;图3C图3B在使用中的定位状态视图;图3D图3B在非使用中脱离定位状态的视图;图4图3机座部份的侧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辊轮定位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辊轮定位装置的第三种实施例;图7本实用新型中机座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如下;先请参见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的主机座1、进料机构2及导杆装置3。其中主机座1包括头座11及尾座12、升降螺杆13、滑座14、辊轮15、辊轧模具16、传动轴17及副机座10,以及变速马达等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头座11及尾座12均设有三对辊轮组151~156,该等辊轮组上均套置有模具16,如
图1至图2所示。各辊轮组151~156均套设有轴承15A、15B以旋转方式枢设于滑座14之上、下轴孔144之内,如图3所示。该上下模具16将被加工物的外周全面包覆,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辊轮及模具位置的升降调整在本实施例中,是由在机座上的螺杆升降装置13来完成的,该升降装置13的下端130为一圆形凸缘盘,为一帽盖131的内凹穴135所容纳,经便该帽盖131能藉由螺钉133通过帽盖四角的通孔132而锁固在滑座14的顶面四通孔142之内,使螺杆13旋转时,可在帽盖凹穴135内转动而达到调整螺杆13高低的目的,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构造上的改进是在于,将第三对辊轮组中的第一及第二辊轮组的下侧辊轮152、154在成型的过程中保留固定位置而不作升降的变化,第二对下方辊轮154则经由同轴相接的传动轴170、轴承座181、联轴器182而直接由一变速马达19所驱动,第二对传动轴170上的链齿轮171再藉由链条172与第一对辊轮的传动轴170链齿171连接在一起而共同成为主传动辊轮,至于其余四支辊轮151、153、155、156则为从动辊轮,只枢设在头尾机座11、12的两滑座14内,但其中第三对辊轮组的作用是将加工物件全面包覆,以使其成品不发生偏斜或非正确的水平面成型,特将第三对辊轮上、下侧连成一体,同步作上升及下降,由于本身仍属于从动辊轮,故而不须使用万向接头及相关的配件的复杂的构造,此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大技术特征。
由图中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辊轮151~156于头座11内的滑座14相枢接的构造也可作成松配合的抽拉式结合方式,如图3、图3A及图3D所示,每一支辊轮15的后端设有一凹槽1503,其位置相当于尾机座12内滑座14的紧邻后面处,而在尾机座12的滑座14的后面则以蝶形螺丝72B将辊轮固定装置7B锁在滑座14的背面上,该固定装置7B构造至为简单,仅包括一具有大于半圆孔的凹孔712B及一用以将固定装置7B螺固在滑座14背面的两蝶形螺丝72B,在使用中,该固定装置7B的板面被蝶形螺丝锁在长形孔711B的上方,如图3C所示,使其凹也712B卡止于辊轮的环凹沟1503内。反之当辊轮欲行松脱定位抽出时,只要稍为松开蝶形螺丝72B,面板71B往上推至蝶形螺丝72B抵长形孔711B的底部,如图3D所示,辊轮15即可被往外抽出,故使用上十分方便。
本实用新型辊轮抽出式的定位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如图5所示,是采用两个半圆形扣环71、72两者是以铰链711、721藉铰链轴心的轴杆74锁固在每一滑座14的背面,使两扣环71、72的内周面的凸环肋710、720正好可和入辊轮的环凹槽沟1503内,再藉一螺丝73或其它适当的扣件,扣住扣环自由端712、722,如此在欲抽出辊轮时只要松开螺杆73即可使固定在滑座上的两半环形环大打开,操作上十分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抽出式定位装置结构的第三种实施例,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插卡7A直接插合于滑座前端或后端垂直对正滑座的轴孔144上方的一长形孔,以便插卡7A的底部的凹弧形部70A可插入挡止于辊轮的凹槽1503之内,而达到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构造,其辊轮的模具也可装设在尾的外侧,如图7所示,同时其进料机构2及导杆装置3也应对应于往外挪动,本实施例对于;轻载金属加工物,例如薄管、板件及薄料槽板的辊弯加工,不致使辊轮发生严重的应变时,便可采取本实施例的方式操作,在进料及取料上较为方便,第二种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有关说明从略。
本实用新型单侧传动的六具辊轮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三对辊轮与模具R、S、T,除T对的上下模具均为滑座14所连设在一起,以使第三对上下辊轮进行同步升降外,其余皆属于各自独立的辊轮组,使第一及第二对下侧辊轮可以单独主动驱动,以大幅简化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就本实用新型的创意而言,R对辊轮模具作为校正的用途,S对供作定位之用,T对则供作成型之用,因此在金属加工物尤其上槽型板在被辊弯之前,其槽板的成型是否正确,如其槽口两臂是否垂直,槽底的平面是否平整等正确性,关系到成品的质量,因此在正确的操作方式下通常为取得更佳效果的辊弯质量,对于槽板或方形板或扁形板均在事先经由图2所示的模具予以校正定位及成型,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六只模具将欲成型的金属加工物的部位及其相关部位均予以全面包覆,故而金属加工物件经由本实用新型的六只模具的校正定位及成型后,其整体长度的正确成型自可达到所予期的规格要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包括(一)在辊弯成型作业时,仅仅使用第一及第二对下侧辊轮152、154以待速主支驱动,而第一及第二对上侧的辊轮151、153则为从动驱动,使金属加工物,特别是金属薄槽板、圆管、方管或扁管在辊弯成型时,其内环与个环不必控制即可达到自动等速成型,对金属加工物不致造成非等角速度而挫曲的弊病;(二)由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辊轮模具仅第一及第二对下侧辊轮为主动,其余为从动,且第一及第二对辊轮又为固定不动的主动驱,故而可将现有技术中的输管机所需的复杂的构造,两段式万向接头及其相关配件均可予以省略不用,因而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化,易于制造、装配和维修,以降低本;(三)本实用新型中的六具辊轮151~156,于金属加工物进入机座内被加工部位及其前后相关的部位的长度范围内全面包覆下进行辊弯成形作业,可以有效地防止金属物在成型过程中发生偏斜叵挫曲的现象。
权利要求1.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包括有一机座、进料机构及导杆升降装置;其中,该机座具头座、尾座、设在头座和尾座间的主动轴及从动轴,以及设在轴上的多数个辊轮具和齿轮以及其驱动马达,该头座与尾座上设有多数支辊轮,其上分别套设有成型模具,该等辊轮的两端是以旋转方式分别固定在头座与尾座滑座的轴孔内,且在头尾座与滑座的顶部锁固在一起;其特征在于该等辊轮配设成第一、第二及第三对排列成空间状态,每一对辊轮均具有一上方辊轮及一下方辊轮,且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的上方辊轮及第三对辊轮为各自对应配设的上述的导杆升降装置,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组的下方辊轮为主动辊轮,由上述的变速马达驱动而等速转动,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组的上方辊轮及第三对辊轮为从动辊轮,该些从动辊轮枢设于头、尾座内的滑座的轴孔内;该两个主动辊轮与被加工物位于共线位置上;而分别套设在各辊轮上的各成型模具设有一弧形内凹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对辊轮组的上、下方辊轮可连成为一体,作同时的升降。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其特征在于该辊轮模具可设置于头座及尾座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其特征在于该辊轮模具可设置于尾座之外。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对辊轮的定位装置设在尾座的滑座后面的具有半圆形的板件扣止于辊轮的凹环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对辊轮的定位装置设在尾座的滑座后面的具有半环形的环扣的内周凸肋扣止于辊轮的凹环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对辊轮的定位装置是设在尾座的滑座后面的长形孔及底部具有凹弧形卡止部的插卡。
专利摘要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包括有一机座、进料机构及导杆升降装置;该头座与尾座上设有多数支辊轮模具,该等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的上方辊轮及第三对辊轮为各自对应配设的上述的导杆升降装置,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组的下方辊轮为主动辊轮,其余辊轮为从动辊轮,本实用新型使金属加工物的辊弯作业时完全没有内、外环的驱动角速度的差异现象发生,且只需使用一部变速马达同时驱动第一及第二辊轮组的下方同侧的两支辊轮,即可加工出令人满意的辊弯金属管件。
文档编号B21D7/00GK2293400SQ9624969
公开日1998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1996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1996年12月26日
发明者吴泗沧 申请人:吴泗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