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商标标记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1393阅读:8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轨商标标记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材产品商标标记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钢轨商标标记法。
钢轨的产品商标内容一般包括生产厂商名称、生产日期、产品标准代号、规格、材质等,位于钢轨产品的支撑部(腰部)一侧中间,沿钢轨长度方向排列,刻字工艺是在轧辊成品孔型与钢轨商标相对应位置上,用手工在轧辊表面上铲削出商标沟槽(反写),通过钢轨的塑性变形,将商标内容印在被轧件上。商标刻字工艺的好坏不仅影响钢轨产品标识、字体规范以及外观质量,而且影响钢轨生产,刻字工艺不好造成频繁换辊,增加了轧辊消耗,甚至制约了轧钢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手工刻字操作的缺陷,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保证轧钢生产顺利进行,延长轧辊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钢轨商标标记法,是在轧辊成品孔型表面上,手工铲削出商标沟槽,通过被轧件的塑性变形,将商标内容印在钢轨的腰部上,轧辊成品孔型表面上的刻字深度为2.0~2.2mm,对应的钢轨商标高度为1.5~1.8mm,商标刻字铲侧刃夹角100°~110°;商标字符间距保证在10~12mm以上;商标字符笔画采用圆弧过渡“一笔划”刻字;在刻字铲的主铲刃增加一横刃;商标沟槽边缘去毛刺;轧辊表面上商标沟槽采用“换位刻字”法,即商标沟槽在轧辊圆周上前后两次刻制的位置互为180°。
钢轨商标字符的高度以及商标铲削力与商标的铲削深度有关。钢轨商标字符的高度,是指商标字符凸出钢轨腰部表面的高度。不同的钢轨标准要求的商标高度不同,如UIC钢轨标准要求的商标高度为1.5mm以上,而国内钢轨商标高度要求在1.0mm以上,因此,铲削深度保证在2.0mm以上。手工刻字时,铲削用力与在轧辊(球墨铸铁)上铲削的深度成正比,因此,铲削深度不能太深。铲削深度选择2.0~2.2mm范围。
轧辊上的商标沟槽截面呈三角形,沟槽夹角不能偏小,否则钢材轧制过程塑性变形时不易充满,从而限制商标字符的高度,以及商标字符的轮廓清晰度。
商标字符的拐角处、连接处采用圆弧过渡,这样消除了因商标沟槽边缘铲削堆积尖角引起应力集中,避免了商标轧制微裂纹的径向扩展。
商标字符间距不能太小,应保证在10~12mm以上,否则会因裂纹易在圆周方向对接,极易造成商标轧制“掉肉”。
采用上述的在轧辊表面上的“换位刻字”法,大大减少了每次的轧辊车削量,并延长了轧辊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所述的钢轨商标标记法,克服了现有手工刻字法存在的商标高度不够、商标轧制中钢轨商标出现“鱼尾”等缺陷。


图1是轧辊表面上商标沟槽截面图;附图2是轧辊表面上商标刻削位置示意图。
实施例钢轨商标标记法,是在轧辊1成品孔型表面上,手工铲削出商标沟槽3,通过被轧件2的塑性变形,将商标内容印在钢轨的腰部上,其特征在于轧辊1成品孔型表面上的刻字深度为2.0~2.2mm ,对应的钢轨商标高度为1.5~1.8mm,商标刻字铲侧刃夹角100°~110°;商标字符间距保证在10~12mm以上;商标字符笔画采用圆弧过渡“一笔划”刻字;在刻字铲的主铲刃增加一横刃;商标沟槽边缘去毛刺;轧辊表面上商标沟槽采用“换位刻字”法,即商标沟槽在轧辊圆周上前后两次刻制的位置互为180°。
在钢轨生产中,轧辊成品孔型只能轧制一定量的钢轨,需换辊进行重新车削孔型,图2中4、5、6、7分别是第一、三、二和四次车削时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钢轨商标标记法,是在轧辊成品孔型表面上,手工铲出商标沟槽,通过被轧件的塑性变形,将商标内容印在钢轨的腰部上,其特征在于(1)轧辊成品孔型表面上的刻字深度为2.0~2.2mm,对应的钢轨商标字符高度为1.5~1.8mm,商标刻字铲侧刃夹角100°~110°;商标字符间距保证在10~12mm以上;(2)商标字符笔画采用圆弧过渡“一笔划”刻字;在刻字铲的主铲刃增加一横刃;商标沟槽边缘去毛刺;(3)轧辊表面上商标沟槽采用“换位刻字”法,即商标沟槽在轧辊圆周上前后两次刻制的位置互为18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轨商标标记法,即是在轧辊成品孔型表面上,手工铲削出一定深度的商标沟槽,通过被轧件的塑性变形,将商标内容印在钢轨的腰部上,在轧辊表面上采用“换位刻字”法,即商标沟槽在轧辊圆周上前后两次刻制的位置互为180°。本发明所述的钢轨商标标记法,克服了现有手工刻字法存在的商标高度不够、商标轧制中钢轨商标出现“鱼尾”等缺陷。
文档编号B21B1/08GK1290578SQ9911518
公开日2001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1999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1999年9月30日
发明者陈亚平, 王洪金, 廖光宇, 韩柏春, 郑军 申请人: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轨梁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