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焊条专用节能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3960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焊条专用节能帽的制作方法
焊接是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加工制作工艺,除了先进精密的自动焊接之外,手工操作的电焊接占握到很大比例,因此实际操作中对电焊条的正确,有效使用必然成为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调查测量,以常见通过的J422-φ3.2mm电焊条为例,现有条件下一根焊条充分燃烧焊接完毕后焊条把的平均长度为±45mm,其中包括±20mm的电焊钳夹持部位和±25mm的可以正常使用的有效长度,被丢弃的焊条,把占到一根电焊条总有效长度的7.5%以上,如何正确有效,最大限度地使用这部分焊条是本设计的立意所在。
为什么在传统模式和现有条件下焊条把上残存的这部分焊条不能被完全使用原因有两个一是电焊钳对弧光热源的承受能力的限制,二是具体操作中受可视角度的约束。只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电焊接手工操作中7.5%的电焊条被白白丢弃浪费掉的现状将大为改观,对企业的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图所示(加长示意图、电焊条示意图)A.焊条同位夹孔。长度与焊条夹持部同长,宽度可略大0.1丝米。
B.弹簧滚珠。略小于焊条直径,呈等角三角形均匀错落夹持。
C.中空螺丝。内置弹簧,留有拧紧距离,端部有一字形槽。
D.弹簧。簧径小于滚珠径,放在中空螺丝内,可以调节。
E.斜锥处理面。便于焊接时的可视性。
F.夹持部位。略大于焊条夹持部位同电焊钳连接更可靠。
G.斜锥处理面退出焊条头时受力部位。
一根完好的尚未使用的电焊条可以分为药皮和裸露两段区域,药皮区又分为圆柱区和斜锥区,搭配本加长器就是为了充分使用完圆柱区而不再有残留斜锥区正好用来退出焊条头和最低限度的隔离电弧热源。
电焊条在本加长器内夹持使用完全部圆柱区,电弧热源距加长器的距离正好斜锥区的长度±5mm,而距电焊钳口的距离在±25mm以上,完全符合时电焊钳的保护要求,因为严格的焊工专业技术比武要求每个焊条把必须在40mm左右。如果无任何装置,又要强行使用完电焊条的圆柱区,那么电弧热源距电焊钳口的白色绝缘部位只有±5mm,即斜锥区的全部长度,不但会缩短焊钳使用寿命,并且同时发出对人体极有毒害的刺鼻气味,这种情况在私营焊接及使用特种电焊条(由于价格昂贵),时较为明显。
本加长器使用方便,维护简易。耐高温处理后弹簧件的确保一定簧力,顶紧螺丝或彻底换除即可。
本加长器投入使用后效费比之高,利润回报率之大令人惊喜。以最保守计算,一支加长器其成本及利润售价在1.5万元人民币左右,每搭配一根J422-Φ3.2电焊条使用后只增效节能1分钱人民币,只要确保每支加长器的使用次数平均在4500次左右,其效费比也不低于30,即投资3元购买两支加长器,最少获利90元。以上只是粗略大概的计算。
节以能功效明显,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看好。国内手工电焊接广泛普遍,需求明朗,国际上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情况类似接近,努力拓展大有可为。
权利要求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焊长专用节能帽,其特征是一根完好的尚未使用的电焊条可以分为药皮和裸露两段区域,药皮区又分为圆柱区和斜锥区,搭配本加长器就是为了充分使用完圆柱区而不再有残留斜锥区正好用来退出焊条头和最低限度的隔离电弧热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发明的特征是电焊条在本加长器内夹持使用完全部圆柱区,电弧热源距加长器的距离正好斜锥区的长度±5mm,而距电焊钳口的距离在±25mm以上,完全符合时电焊钳的保护要求,因为严格的焊工专业技术比武要求每个焊条把必须在40mm左右。如果无任何装置,又要强行使用完电焊条的圆柱区,那么电弧热源距电焊钳口的白色绝缘部位只有±5mm,即斜锥区的全部长度,不但会缩短焊钳使用寿命,并且同时发出对人体极有毒害的刺鼻气味,这种情况在私营焊接及使用特种电焊条(由于价格昂贵),时较为明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发明的特征是本加长器使用方便,维护简易。耐高温处理后弹簧件的确保一定簧力,顶紧螺丝或彻底换除即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发明的特征是本加长器投入使用后效费比之高,利润回报率之大令人惊喜。以最保守计算,一支加长器其成本及利润售价在1.5万元人民币左右,每搭配一根J422-Φ3.2电焊条使用后只增效节能1分钱人民币,只要确保每支加长器的使用次数平均在4500次左右,其效费比也不低于30,即投资3元购买两支加长器,最少获利90元。以上只是粗略大概的计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发明的特征是节以能功效明显,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看好。国内手工电焊接广泛普遍,需求明朗,国际上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情况类似接近,努力拓展大有可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焊条专用节能帽,它主要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电焊钳对弧光热源的承受能力的限制;二是具体操作中受可视角度的约束。电焊条专用节能帽,将电焊接手工操作中大大改善了电焊条被白白丢失弃浪费掉的现状,对企业的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档编号B23K9/26GK1270870SQ9912387
公开日2000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1999年11月15日
发明者李永平 申请人:李永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