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及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252126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材料的制造方法,特别涉及抗拉强度750MPa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用钢有很多品种。传统的低强度钢(LSS)和高强度钢(HSS)主要有无间隙原子钢(IF)、高强度无间隙原子钢(IF-HS)、普碳软钢(MILD)、各向同性钢(IS)、烘烤硬化钢(BH)、碳锰钢(C-Mn)以及低合金高强度钢(HSLA)、双相钢(DP)、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等三个种类的部分低强度级别品种。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对车辆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车辆自重也要求越来越轻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对车辆所用钢板的强度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对不同部位钢板的性能要求分工也越来越多、越细,于是先进的高强度钢(AHSS)或者超高强度钢(Ultm-HSS)应运而生。通常抗拉强度大于700MPa的钢种可归为超高强度钢,TRIP钢具有高强度、高塑性和优良吸收能等综合性能,是先进高强钢中的一个重要钢种。TRIP效应是在室温下钢中含有部分残余奥氏体,在应变的作用下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而吸收能量,从而显著提高材料塑性和加工硬化能力,又称为相变诱导塑性。为了得到这种TRIP效应,早期的TRIP钢一般含有较高的镍、铬等贵重合金,且碳含量较高,这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有用热处理方式生产冷轧TRIP钢和热轧方法生产TRIP钢,其化学成分范围一般为0.100.40%C,0.502.50%Si,0.502.50%Mn,另外添加一定含量的Nb、Ti、Ni、Cr、Mo和Cu等合金元素。主要有低合金成分体系、Si-Mn系和含有铬、镍等贵重合金元素成分体系。对于低合金成分体系,碳含量可以较低,但需要添加较高含量的Nb和Ti并通过严格的控制轧制来提高钢的强度,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控制轧制难度。添加铬和镍元素更是增加了钢的制造成本。Si-Mn系虽然是一种经济型成分体系,但要获得高强度,其碳含量一般较高,且由于硅含量较高,导致产品性能不稳定和钢的表面质量不好。欧洲专利EP748874A1主要阐述了一种添加铝的抗拉强度700MPa级的热轧TRIP钢的生产方法,采用未再结晶区控制轧制和层流冷却的方法生产。此专利含0.120.30%C,1.23.5%Mn,除了添加Al夕卜,还可添加Ti、Cr、Mo、Cu和Ni等贵重合金元素。该热轧TRIP钢中未含Nb元素,碳和锰含量都较高,主要依靠合金元素的作用而不是水的作用来获得TRIP效应,生产成本较高,其力学性能屈强比较高,不利于冲压加工;且此专利的钢种的抗拉强度等级为700MPa级。美国专利申请号US6797078公开了一种添加铝的抗拉强度700MPa级的热轧TRIP钢的生产方法,采用热轧后分段冷却控制的方法生产。此专利的合金成分不经济且轧后冷却控制要求非常严格。此专利需添加Cr含量,如果不添加Cr,其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会减少,会导致抗拉强度降低。另外其碳含量和锰含量均较高,给冶炼和焊接带来困难;且抗拉强度等级为700MPa级,低于本发明的强度等级。欧洲专利EP881306A1提供了一种延伸性能好,具有TRIP效应的多相钢的成分和生产方法。其通过添加Nb、V和Ti来提高钢的强度,而未采用Al作为促进铁素体形成的合金元素。要求分段冷却控制方式,提高了生产难度。其成分为0.050.50%C,0.350.50%Si,1.351.80%Mn,还可添加以下几种元素,015%Nb,K)20%V,,020%Ti,。在工艺上采用分段冷却方式,终轧结束后,快速冷却到某一温度后空冷一段时间,然后再快速冷却到巻取温度。该方法不易于控制。日本JP2003321738A公开了一种热轧TRIP钢的成分和生产方法。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残奥(二相),或四相(含马氏体)。成分为C:0.10.2%,Si:0.52.0%,Mn:0.51.7%,Al:^0.06%,N:^0.006%,Mo:0.10.5%,Ti:0.050.2%。硅含量较高,且添加了贵重的Mo合金。欧洲专利EP295500A1公开了一种热轧高强度薄板,成形性好,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和残奥;不添加其它合金,成分C:0.150.40。/。,Si:0.52.0%,Mn:0.52.0%。虽然此成分是经济成分体系,但硅含量较高,在加热过程中,容易产生粘而厚的红氧化铁皮,不容易除鳞,在轧制中容易压入钢板,造成表面质量不好。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及其制造方法,具有成分经济,硅含量较少,不含诸如Cr、Ni、Mo等贵重的合金元素,热轧工艺简单易行,钢板具有表面质量好、强度高和塑性好等特点。本发明充分利用"水作为合金元素"新的合金设计思想,采用以铝代硅的经济成分系列,并开发用于生产制造热轧TRIP钢的"一段式控制冷却"的轧后控制冷却的方法,较文献中报道热轧TRIP钢的成分体系与工艺,具有碳含量较低、成分经济、轧制工艺简单,轧后冷却工艺操作易行的特点。按本发明方法生产的热轧TRIP钢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强度等级高的同时具有优良的塑性,产品表面质量好且各项性能稳定。采用该方面生产的热轧TRIP钢的抗拉强度具有大于等于750MPa的超高强度,反映TRIP钢重要指标的强度塑性积可大于22000Mpa*0/0o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其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080.20Si《0.8Mn0.52.0Al0.82.5Nb《0.03N《0.010P《0.020S《0.008Ca0扁0德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碳钢中最经济、最基本的强化元素。碳含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地决定了钢板的强度级别。在所有元素中,碳使Ms温度降低的作用最强烈,是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贝氏体等钢中的强化相所必不可少的元素。本发明中,控制范围为0.08%0.20%,如果碳含量太低,则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会转变为马氏体而不会在室温下稳定,不会有TRIP效应;反之,碳含量高于0.20%时,则钢的塑性和韧性降低,焊接性也变差。锰锰是置换型合金元素,通过固溶强化细化晶粒而提高钢的强度。同时锰是扩大Fe-C相图Y相域最有效的元素之一,能稳定奥氏体,降低马氏体的转变温度,在锰含量合适的情况下,能增加碳富集的可能性,使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但锰含量过高会降低奥氏体中碳的活度,而促进碳化物的形成,过高的锰还易于偏析,恶化钢的性能。要注意锰和硅、铝元素的平衡,调整添加的相对量以控制相的分布和体积分数。硅硅在钢中起固溶强化作用。硅在钢中是抑制渗碳体形成的元素,能增加碳在奥氏体中的活度,促进铁素体形成,从而使碳扩散到残余奥氏体中。硅或类似元素充当铁素体稳定剂的作用,不仅加速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成,而且在贝氏体形成期间阻碍渗碳体的析出,加速碳扩散到奥氏体相中,因此硅有助于增加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硅的添加并配合分段冷却工艺可以促进铁素体析出,有利于降低钢的屈服强度。钢中加硅能提高钢质纯净度和脱氧。但过高的硅会给热轧加热和后续产品涂镀带来麻烦,影响钢板的表面质量。所以本发明中控制硅含量不大于0.8%。铝本发明钢加入铝含量为1.22.0%。由于Si—Mn系中Si含量过高会降低产品表面质量,进而影响最终产品的涂镀效果,用铝来取代硅,铝也是铁素体形成元素,能促进铁素体的形成,使碳扩散到残余奥氏体中。所以可以降低钢中的硅含量。铝还是钢中的主要脱氧元素,有利于细化晶粒。本发明中加入的铝主要用来代替硅的部分作用,能提高钢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改善钢的表面质量。铌铌是强碳化合物形成元素。在热轧时碳化铌的应变诱导延迟了热变形过程中静态和动态再结晶,提高非再结晶温度,有助于细化形变奥氏体的相变产物,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硫和磷硫在钢中与锰等化合形成塑性夹杂物硫化锰,尤其对钢的横向塑性和韧性不利,因此硫的含量应尽可能地低。磷也是钢中的有害元素,严重损害钢板的塑性和韧性。如硫含量大于等于0.()03%时,为避免MnS类的夹杂物对横向性能的不良影响,可采用Ca处理工艺进行硫化物的变态处理。本发明所述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按下述成分冶炼、铸造成坯,其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080.20、Si《0.8、Mn0.52.0、A10.82.5、Nb《0.03、N《0.010、P《0.020、S《0.008、Ca0.0010.005、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2)将钢坯加热至U50125(TC;保温,保温时间按有效厚度l1.5min/mm计;3)轧制,在奥氏体可发生再结晶的温度范围内变形,采用一道次或多道次,将所述钢坯轧制成中间板坯;在奥氏体未发生再结晶即低于Tnr温度但高于Ar3转变点的温度范围内变形,将上述钢板轧制成最终厚度的钢板,终轧温度介于800。C880。C之间;4)冷却。其中,步骤4)冷却采用一段式冷却方法(轧后先空冷后强冷的冷却方法),在轧后冷却辊道较长的情况下,采用轧后空冷4-10s,然后以大于60"C/s的冷却速度将钢板快速冷却至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350450°C,保温30-60分钟后空冷或巻取成钢巻后空冷。由于铝和硅都是促进铁素体形成的元素,同时本发明中的碳和锰含量都较低,因此,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温度较高(73(TC或以上即进入相变区间)。当轧后冷却辊道较长的时候,可以釆用一段式冷却方法,即终轧温度在80(TC83(TC,轧后空冷阶段即可进入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区温度,在此温度继续空冷以获得足够含量的铁素体组织,碳扩散到残余奥氏体中;快速冷却至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巻取或保温,发生贝氏体相变,硅阻碍渗碳体的析出,使富余的碳继续向残余奥氏体扩散。由于适量锰和碳的作用,降低了马氏体的转变温度点,因此,可使室温时组织中有稳定的残余奥氏体存在。又,步骤4)冷却采用两段式冷却方法(轧后快冷-空冷-强冷的冷却方法),在轧后冷却辊道较短的情况下,采用以大于2(rc/s的冷速快速先冷却至65(TC75(TC的中间温度停留210秒,再以不低于50°C/s的冷速冷却至350450°C,保温30-60分钟后空冷或巻取成钢巻后空冷。热轧TRIP钢主要通过相变强化来获得高强度,因此关键是要求在终轧后的冷却过程中,获得比例合适的各相组织铁素体、贝氏体或贝氏体与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和残余奥氏体。所以在冷却过程中,需要以下相变过程,先将钢冷却到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区温度区间,在此温度区间缓冷一段时间发生足够的铁素体相变,然后快速冷却到贝氏体转变温度进行巻取,在巻取温度区间,一部分奥氏体会发生贝氏体相变,剩余的奥氏体由于含碳和锰含量较高,马氏体转变温度低于室温,因此冷却至室温过程中,不发生马氏体相变,以残余奥氏体的形式存在。最终室温组织为包含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多相显微组织。研究发现,Si-Mn系的热轧TRIP钢其热物性参数随着温度的变化很敏感,容易造成最终的组织和性能不稳定。而以铝代硅的钢其力学性能稳定,对轧后冷却各阶段的控制要求不是非常苛刻。可以采用一段式冷却方法,也可采用两段式冷却方法,同样可以获得合适的组织与性能。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①与以往专利相比,铝不仅仅是作为脱氧剂,还通过较高含量的铝元素来代替硅元素的作用,以促进铁素体的相变和碳在残余奥氏体里的富集。比含硅高的TRIP钢表面质量好,且力学性能稳定。②不添加贵重合金元素,主要利用"水作为合金元素"的作用,在轧后水冷过程中获得百分含量合适的铁素体、贝氏体(或贝氏体与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和残余奥氏体组织,生产强度与塑性综合性能良好的经济型热轧TRIP钢。◎与欧洲专利EP0748874相比,两者都添加了较高含量的铝元素,但欧洲专利EP0748874碳含量高,添加了多种贵重合金元素以获得TRIP效应,另外还通过添加钛元素来提高强度,这样在获得高的抗拉强度的同时,其屈强比也较高,不利于冲压加工;本发明不添加Cr、Mo、Cu、Ni等贵重合金元素,合金配方经济简单,通过添加少量的铌元素来提高抗拉强度。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终轧后的在线冷却方式更容易控制,生产控制简单且稳定,易于生产。同时可采用一段式冷却也可采用两段式冷却。通过以铝代硅的成分体系和轧后的控制冷却,可获得抗拉强度等于等于750MPa级的热轧TRIP钢,强度塑性积大于22000MPa*%,表面质量好,适合应用于汽车结构件和安全件,降低能耗、促进钢铁的可循环制造,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成分设计经济,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回收,易于实施和控制,工艺控制简便易行。钢板强度高,具有高的塑性,强度塑性积达22000MPa+Q/o以上。经过上述所述成分和工艺过程后,板厚1.54.0mm热轧钢板的抗拉强度大于750MPa,延伸率A50(JIS5标距50mm试样)大于28%,可达34.5%。组织主要为铁素体、贝氏体或贝氏体与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和残余奥氏体。图1为本发明一段式控制冷却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两段式控制冷却的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含Al的C—Mn系热轧TRIP钢;图3b为本发明对比的高Si的C-Mn系热轧TRI:P钢的试验钢板照片;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典型金相组织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参见表1~3,图4为实施例的典型金相组织图。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表2实施例所采用的工艺参数<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上述实施例的力学性能见表3。由表可见,10个实施例中其中7个抗拉强度均大于760MPa,屈服强度505-580Mpa,延伸率八5()大于28%,最大达34.5%,强塑积大于22000MPa*%,最大达26220MPa*%。没有添加Nb元素对比实施例的强度偏低。表3实施例力学性能<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图1、图2分别为本发明工艺中冷却的两种方式即一段式控制冷却、两段式控制冷却的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含Al的C一Mn系热轧TRIP钢板表面宏观照片;图3b为本发明对比的高Si的C-Mn系热轧TRIP钢板表面宏观照片;由图可见,本发明以Al代Si的热轧TRIP钢板表面较光滑,红色氧化铁皮少,表面质量好;而高Si的热轧TRIP钢表面红氧化铁皮非常多,且嵌入到钢板里面,通过酸洗也很难清洗。表明在热轧TRIP钢的成分设计中,通过以Al代Si能提高钢板表面质量。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典型金相组织图。组织主要为铁素体(箭头A所示)、贝氏体或贝氏体与马氏体的混合组织(箭头B所示)和残余奥氏体(箭头C所示),符合TRIP钢的组织要求。综上所述,本发明是一种具有具有优良综合性能,具有高强度的同时具有优良塑性的热轧TRIP钢的成分设计及制造方法。通过合理经济的成分设计和专门严格控制的热轧后的冷却工艺,采用轧后一段式或分段式冷却工艺使板厚1.5mm4.0mm的热轧钢板的抗拉强度达到大于等于750MPa,屈服强度大于等于500MPa,延伸率A50Q「IS5标距50mm试样)高达34.5%,并具有良好的加工硬化性能。可用于汽车的结构件、加强件和安全件。权利要求1.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其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08~0.20Si≤0.8Mn0.5~2.0Al0.8~2.5Nb≤0.03N≤0.010P≤0.020S≤0.008Ca0.001~0.005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按下述成分冶炼、铸造成坯,其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080.20、Si《0.8、Mn0.52.0、Al0.82.5、Nb《0.03、N《0.010、P《0.020、S《0.008、Ca0.0010.005、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2)将钢坯加热至1150125(TC;保温,保温时间按有效厚度l1.5min/mm计;3)轧制,在奥氏体可发生再结晶的温度范围内变形,采用一道次或多道次,将所述钢坯轧制成中间板坯;在奥氏体未发生再结晶即低于Tnr温度但高于Ar3转变点的温度范围内变形,将上述钢板轧制成最终厚度的钢板,终轧温度介于800。C88(TC之间;4)冷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冷却采用一段式冷却方法,在轧后冷却辊道较长的情况下,采用轧后空冷4-10s,然后以入于6(TC/s的冷却速度将钢板快速冷却至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350450°C,保温30-60分钟后空冷或巻取成钢巻后空冷。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冷却采用两段式冷却方法,在轧后冷却辊道较短的情况下,采用以大于20°C/s的冷速快速先冷却至650°C750。C的中间温度停留210秒,再以不低于5CTC/s的冷速冷却至350450°C,保温30-60分钟后空冷或巻取成钢巻后空冷。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及制造方法,1)冶炼、铸造成坯,其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08~0.20、Si≤0.8、Mn0.5~2.0、Al0.8~2.5、Nb≤0.03、N≤0.010、P≤0.020、S≤0.008、Ca0.001~0.005、余铁;2)钢坯加热至1150~1250℃;保温,保温时间按厚度1~1.5min/mm计;3)轧制,在奥氏体可发生再结晶的温度范围内变形,采用一道次或多道次,将钢坯轧制成中间板坯;在奥氏体未发生再结晶即低于Tnr温度但高于Ar<sub>3</sub>转变点的温度范围内变形,轧成最终厚度钢板,终轧温度800℃~880℃;4)冷却。本发明成分经济,硅含量较少,不含Cr、Ni、Mo等贵重合金元素,热轧工艺简单易行,钢板表面质量好、强度高和塑性好。文档编号C22C38/06GK101191174SQ200610118500公开日2008年6月4日申请日期2006年11月20日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0日发明者磊郑,芳郑申请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