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装置,属于炼钢循环水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炼钢厂连铸浊环水循环利用的工艺流程是连铸机的二冷水、设备开路冷却水,用户使用后回水不仅水温升高,而且还受到氧化铁皮及少量油的污染,回水经铁皮沟流至设在车间内的旋流池,经去除大的颗粒铁皮后,出水用泵提升部分水直接冲氧化铁皮,其余的水量经另一组泵提升至高效浊水净化器中,经加入混凝剂和油絮凝剂沉淀后,自流入连铸浊环热水井中,经泵加压进冷却塔,冷却后再经泵加压送用户循环使用。连铸浊环回水上冷却塔供水泵组共3台,两用一备,每天泵组耗电需4320度,水泵组损失能量极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工艺。本发明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涉及区域有旋流池、高效浊水净化器、连铸浊环冷却塔、连铸浊环冷、热水池,所述旋流池用于收集连铸机的二冷水和设备开路冷却水,所述高效浊水净化器用于净化浊环水,所述浊环冷却塔用于冷却净化后的浊环水,所述连铸浊环冷热水池用于储存冷却后的浊环水和储存由高效浊水净化器自流回的浊环热水。其特征在于使浊环水能够达到循环利用。进一步地,所述高效浊水净化器至连铸浊环热水池的输送管道上增加旁通输送管道和旁通阀门。进一步地,所述高效浊水净化器为密闭容器,能产生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高效浊水净化器将净化后的有压浊环热水通过旁通输送管道和开启的旁通阀,输送至连铸浊环冷却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应用本发明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工艺,利用密闭的高效浊水净化器产生的压压将浊环水送至冷却塔,有效的利用了余压,减少了连铸浊环回水上冷却塔的泵组的能量流失,达到节能降耗、降本节支的目的。
图1是本发明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发明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如图1所示,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装置,包括设有旋流池1,所述旋流池分别收集连铸机的二冷水2、设备开路冷却水3,所述高效浊水净化器4由传输管道51分别连接连铸 浊环热水池5,连铸浊环热水池由设有泵61的管道连接冷却塔6,特别地,传输管道设有开 关阀511。另外,所述高效浊水净化器4由旁通传输管道52直接连接冷却塔6,特别地,传 输管道设有开关阀521。
具体实施时,连铸机的二冷水、设备开路冷却水进入冲渣装置冲渣后进入旋流池, 经旋流池通过泵组将浊环水通过输送管道送入高效浊水净化器净化,将传输管道的开关阀 511关闭,通过高效浊水净化器的密闭效果产生压力,将净化后的浊环水通过旁通传输管道 52进入冷却塔6,如此循环操作,可以降低连铸浊环回水上冷却塔的泵组能量损耗,从而起 到节能降耗、降本节支的作用。
通过上述的文字表述可以看出,本发明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装置投入实施后,其 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应用本发明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装置,通过增加旁通传输管道和关 闭开关阀511,利用高效浊水净化器的密闭效果产生压力,将浊环水直接送至冷却塔,有效 的利用了余压,极大了减小泵的能量流失,达到节能降耗、降本节支的目的。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 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装置,包括设有旋流池,所述旋流池分别连接连铸机的二冷水、设备开路冷却水和高效浊水净化器,所述高效浊水净化器由传输管道连接连铸浊环回水井,连铸浊环回水井由设有泵的管道连接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管道设有开关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池设有冲渣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铸机的二冷水和设备开路冷却水连接旋流池的冲渣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池还由设有泵的管道连接冲击装置,且冲击装置设有回流管道连接冲渣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工艺,涉及区域有旋流池、高效浊水净化器、连铸浊环冷却塔,由旋流池分别收集连铸机的二冷水、设备开路冷却水,通过旋流井的泵组将浊环水经管道输送至高效浊水净化器净化。特别地,高效浊水净化器为密闭容器,会产生压力。应用本发明连铸浊环水余压上塔工艺,通过关闭浊环水自流管道上进热水池的阀门,开启旁通阀,利用旋流井的泵将浊环水送至高效浊水净化器,通过高效浊水净化器的密闭效果,产生的余压将浊环水输送至冷却塔,有效的利用了高效浊水净化器密闭产生的余压,减小连铸浊环回水上冷却塔的泵组的使用,避免了泵的能量流失,达到节能降耗、降本节支的目的。
文档编号B22D11/124GK102990028SQ20121049306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8日
发明者朱海亚, 谢云 申请人: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