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冒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7252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分体式冒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铸造技术领域,涉及到钢锭浇注用冒口的结构改进。
背景技术
冶金行业和重机行业每年都在生产大量的钢锭,钢锭在浇注凝固过程中,钢锭冒口下端面长时间在1500°C以上钢水直接作用下,造成冒口下端面烧蚀严重,形成裂纹或变形,如继续使用,生产出的钢锭在凝固和脱模过程中,锭身极易产生裂纹缺陷而造成钢锭废品,一般冒口使用20 30次,即由于冒口下端面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而将整个冒口报废,使冒口消耗量增加,另由于冒口生产周期较长,各厂为了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多会储备一些各种锭型用冒口,这样就造成资金积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分体式冒口,将整体冒口改为分体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两部分用螺栓连接,下部分代替整体冒口的下端面,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存放,储备一些不会占用过多资金,解决了整体冒口使用中的诸多问题。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体式冒口,由冒体和冒沿组成,冒体中心设有一个空腔,冒沿为盘状,冒体下端的外圆周面上设有连接环,连接环的圆周面上和冒沿的圆周面上均匀设有多个相对应的螺栓孔,连接环与冒沿通过螺栓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环下端面的表面光洁度和冒沿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的表面光洁度为12.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两个相邻螺栓孔II之间的间距为300mm 400mm。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冒沿和冒体下端连接环的厚度为60mm 90mm。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冒体空腔的纵切面为梯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冒体空腔的横切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整体冒口改为分体结构,分为冒体和冒沿两部分,两部分用螺栓连接,冒沿代替整体冒口的下端面,如果冒沿烧蚀变形或裂纹,及时更换冒沿,而冒体可反复循环使用,达到了降低冒口消耗的目的。另冒沿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存放,储备一些不会占用过多资金,降低工业成本。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冒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冒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冒体和冒沿装配结构示意图;图中1、冒体,101、连接环,2、冒沿,201、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分体式冒口,由冒体I和冒沿2组成,冒体I中心设有一个空腔,冒沿2为盘状,冒体I下端的外圆周面上设有连接环101,连接环101的圆周面上和冒沿2的圆周面上均匀设有多个相对应的螺栓孔201,连接环101与冒沿2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的冒体I空腔的纵切面为梯形。所述的冒体I空腔的横切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改进设计后的冒体I、冒沿2为同一种材质,一般为HT21-40。所述的连接环是冒体I上的法兰。为保证装配及浇注要求,冒体I的下端面和冒沿2的上下端面加工到光洁度12. 5。冒体I和冒沿2的螺栓孔要求配钻完成,保证螺栓孔I和螺栓孔II对准。为避免使用中冒体I、冒沿2变形而影响下次使用,螺栓孔数量适当多一些,一般两个相邻螺栓间距300mm 400mm,均勻分布;装配时两两相对螺栓同时紧固,紧固时不得一次拧紧,应使冒体I、冒沿2在圆周方向受力均匀后,再进行紧固。整体冒口改进成分体冒口后,冒体I可循环使用,冒沿2烧蚀变形严重,更换冒沿2,冒体I可继续使用,冒沿2重量仅为整体冒口重量的约16 18%,冒口消耗大大降低,储备冒口占用资金大大减少。
权利要求1.一种分体式冒口,其特征在于由冒体(I)和冒沿(2)组成,冒体(I)中心设有一个空腔,冒沿(2)为盘状,冒体(I)下端的外圆周面上设有连接环(101),连接环(101)的圆周面上和冒沿(2)的圆周面上均匀设有多个相对应的螺栓孔(201),连接环(101)与冒沿(2)通过螺栓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环(101)下端面的表面光洁度和冒沿(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的表面光洁度为12. 5。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相邻螺栓孔II(201)之间的间距为300mm 400mm。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冒沿(2)厚度和冒体连接环高度为50mm 90臟。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冒体(I)空腔的纵切面为梯形。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冒体(I)空腔的横切面为圆形或椭圆形。
专利摘要一种分体式冒口,由冒体和冒沿组成,冒体中心设有一个空腔,冒沿为盘状,冒体下端的外圆周面上设有连接环,连接环的圆周面上和冒沿的圆周面上均匀设有多个相对应的螺栓孔,连接环与冒沿通过螺栓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存放,储备一些不会占用过多资金,解决了整体冒口使用中的诸多问题。
文档编号B22D7/10GK202655580SQ20122014767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0日
发明者赵琦, 崔正阳, 胡翠鸣, 梁贤淑 申请人: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