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铸钢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
背景技术:
现有保温冒口套虽价格较低,但补缩效率低、冒口使用尺寸较大,提高铸造工艺出品率幅度小;现使用的发热冒口补缩效率高,能显著提高铸造工艺出品率,但价格昂贵,生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补缩效率高、铸造工艺出品率高的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包括保温层、发热层,保温层和发热层均为上、下端开口的空心筒体,保温层包覆在发热层的外部。本实用新型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其中所述保温层的厚度与发热层的厚度比为3:2。—种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包括保温层和发热层,保温层和发热层均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筒体,保温层包覆在发热层的外部,保温层的底部内壁上设置锥形凸出部。本实用新型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其中所述保温层的厚度与发热层的厚度比为3:2。本实用新型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设置保温层和发热层两层结构,结构简单,成本低,保温层和发热层共同作用,提高了补缩效率,提高了铸造工艺出品率。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作进一步说明。
图I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明冒口套的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暗冒口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分为明冒口套和暗冒口套,如图I所示,明冒口套包括保温层I、发热层2,保温层I和发热层2均为上、下端开口的空心筒体,保温层I包覆在发热层2的外部,保温层I的厚度与发热层2的厚度比为3:2。如图2所示,暗冒口套包括保温层3和发热层4,保温层3和发热层4均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筒体,保温层3包覆在发热层4的外部,保温层I的厚度与发热层2的厚度比为3:2。保温层3的底部内壁上设置锥形凸出部31。本实用新型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设置保温层和发热层两层结构,能提高冒口中金属液的温度,减缓金属液散热,提高了冒口与铸件间的温度梯度,极大地增强冒口的补缩作用和提高铸造工艺出品率,其价格为保温冒口套和发热冒口套的均价,但作用与发热冒口套相当。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温层、发热层,保温层和发热层均为上、下端开口的空心筒体,保温层包覆在发热层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的厚度与发热层的厚度比为3:2。
3.一种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温层和发热层,保温层和发热层均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筒体,保温层包覆在发热层的外部,保温层的底部内壁上设置锥形凸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的厚度与发热层的厚度比为3: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包括保温层、发热层,保温层和发热层均为上、下端开口的空心筒体,保温层包覆在发热层的外部。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包括保温层和发热层,保温层和发热层均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筒体,保温层包覆在发热层的外部,保温层的底部内壁上设置锥形凸出部。本实用新型发热保温双层式冒口套设置保温层和发热层两层结构,结构简单,成本低,保温层和发热层共同作用,提高了补缩效率,提高了铸造工艺出品率。
文档编号B22C9/08GK202683947SQ201220346420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7日
发明者林欣, 杜应流, 俞玉国, 张年玉, 张金波 申请人:安徽应流集团霍山铸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