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造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2425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铸造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铸造模具,该模具的上模置于模具的上部,通过内六角螺栓连接上垫板、型腔压板,上模左侧下部垂直方向上设置有导柱,并在导柱套有一导套,型腔压板下方依次设有通过长定位销固定的下模支撑板、下模、下垫板,所述下模中心处设有柱塞,并在该柱塞外套有柱塞复位弹簧,推板设于柱塞的/处,使用第二内六角螺栓固定,在推板下方设有挡板,所述柱塞最底部使用大螺母固定,所述柱塞上半部分外层设有限位块,限位块右侧设有推杆,在推杆上套入一推杆复位弹簧,所述柱塞顶部右侧依次设有型腔调节块、储液缸。本实用新型摒弃了传统的机加工工艺,直接通过铸造模具实现技术要求,加快了生产进度,使生产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专利说明】一种铸造模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尤其涉及一种铝合金或锌合金的挤压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各种合金加工领域中,以前采用机加工的方式生产,这种方式生产,需要利用到多个机台设备,每个机台完成如钻孔、攻牙等工序,需要多个人员及若干机台完成,这种手动操作方式,材料利用率低、加工周期长,成本高。
[0003]由于产品具有一定的复杂型面,直接挤压铸造工艺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采用间接挤压铸造工艺生产此类性能要求高,形状复杂的零件,目前的机加工技术达不到技术标准。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铸造模具,该模具摒弃了传统的机加工工艺,直接通过铸造模具实现技术要求。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一种铸造模具,该模具包括上模、上垫板、导套、型腔压板、下模、导柱、下垫板、下固定板、推板、柱塞复位弹簧、挡板、大螺母、限位块、推杆复位弹簧、推杆、储液缸、保温层、柱塞、型腔调节块、下模支撑板、加热器,所述上模置于模具的上部,通过内六角螺栓连接上垫板、型腔压板,上模左侧下部垂直方向上设置有导柱,并在导柱套有一导套,型腔压板下方依次设有通过长定位销固定的下模支撑板、下模、下垫板,所述下模中心处设有柱塞,并在该柱塞外套有柱塞复位弹簧,推板设于柱塞的/处,使用第二内六角螺栓固定,在推板下方设有挡板,所述柱塞最底部使用大螺母固定,所述柱塞上半部分外层设有限位块,限位块右侧设有推杆,在推杆上套入一推杆复位弹簧,所述柱塞顶部右侧依次设有型腔调节块、储液缸。
[0006]进一步的,所述储液缸外层设有保温层。
[0007]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右部分使用短定位销固定。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下模支撑板上设有一加热器。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这套模具要成形不同厚度的板料,因此模具的型腔深度设计成可调节型,本实用新型摒弃了传统的机加工工艺,直接通过铸造模具实现技术要求,加快了生产进度,使生产效率明显得到提高,并且产品质量得到保障。该模具结构设计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零件质量达到技术要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铸造模具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合金薄板加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13]如图1所示,一种铸造模具,该模具包括上模1、上垫板3、导套4、型腔压板5、下模6、导柱7、下垫板8、下固定板10、推板11、柱塞复位弹簧12、挡板13、大螺母14、限位块16、推杆复位弹簧17、推杆18、储液缸19、保温层22、柱塞23、型腔调节块24、下模支撑板27、加热器28,所述上模I置于模具的上部,通过内六角螺栓2连接上垫板3、型腔压板5,上模I左侧下部垂直方向上设置有导柱7,并在导柱7套有一导套4,型腔压板5下方依次设有通过长定位销9固定的下模支撑板27、下模6、下垫板8,所述下模6中心处设有柱塞23,并在该柱塞23外套有柱塞复位弹簧12,推板11设于柱塞23的1/3处,使用第二内六角螺栓15固定,在推板11下方设有挡板13,所述柱塞23最底部使用大螺母14固定,所述柱塞23上半部分外层设有限位块16,限位块16右侧设有推杆18,在推杆18上套入一推杆复位弹簧17,所述柱塞23顶部右侧依次设有型腔调节块24、储液缸19。所述储液缸19外层设有保温层22。所述上模I右部分使用短定位销25固定。所述下模支撑板27上设有一加热器28。
[0014]实施例:如图2所示,先将定量的金属液浇入到储液缸19中,上模1、上垫板3、型腔压板5在液压机上横粱作用下向下运动接触并压紧下模6,随后柱塞23在液压机顶缸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合金熔液26充填到模具型腔,并保压一段时间,完成挤压铸造成形过程。挤压铸造过程结束后,下顶缸下移,柱塞23、推板11、推杆18在弹簧作用下复位,液压机上横粱回程带动上模I部分上行,完成开模过程,开模后由柱塞23和推杆18将零件和余料一起顶出模体。这种模具结构简单,易调整、易操作。
[001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模具包括上模(I)、上垫板(3)、导套(4)、型腔压板(5)、下模(6)、导柱(7)、下垫板(8)、下固定板(10)、推板(11)、柱塞复位弹簧(12)、挡板(13)、大螺母(14)、限位块(16)、推杆复位弹簧(17)、推杆(18)、储液缸(19)、保温层(22)、柱塞(23)、型腔调节块(24)、下模支撑板(27)、加热器(28),所述上模(I)置于模具的上部,通过内六角螺栓(2)连接上垫板(3)、型腔压板(5),上模(I)左侧下部垂直方向上设置有导柱(7),并在导柱(7)套有一导套(4),型腔压板(5)下方依次设有通过长定位销(9)固定的下模支撑板(27)、下模(6)、下垫板(8),所述下模(6)中心处设有柱塞(23),并在该柱塞(23)外套有柱塞复位弹簧(12),推板(11)设于柱塞(23)的1/3处,使用第二内六角螺栓(15)固定,在推板(11)下方设有挡板(13),所述柱塞(23)最底部使用大螺母(14)固定,所述柱塞(23)上半部分外层设有限位块(16),限位块(16)右侧设有推杆(18),在推杆(18)上套入一推杆复位弹簧(17),所述柱塞(23)顶部右侧依次设有型腔调节块(24)、储液缸(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缸(19)外层设有保温层(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I)右部分使用短定位销(25)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支撑板(27)上设有一加热器(28)。
【文档编号】B22D17/22GK203418106SQ201320543872
【公开日】2014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3日
【发明者】吴俊明, 丁国强 申请人:深圳市鑫灏源电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