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槽和液体净化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308813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分离槽和液体净化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分离槽,具备:第1分离部(28),其具有流路部(32)和第1凹部(80),流路部(32)使冷却液从上游向下游流动,为非直线状,且在上方开放,第1凹部(80)使冷却液从流路部(32)溢流;第2分离部(33),其与第1分离部(28)邻接设置,收纳并贮存经由第1凹部(80)从第1分离部(28)溢流的冷却液,并且具有第2凹部(84),第2凹部(84)使贮存的冷却液溢流;以及油回收槽(35),其与第2分离部(33)邻接设置,将经由第2凹部(84)从第2分离部(33)溢流的油从冷却液分离并回收。
【专利说明】分离槽和液体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从液体分离油、漂浮颗粒状物质等漂浮性异物的分离槽和具备该分离槽的液体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一边针对对象物供应冷却液一边加工(例如切削或者研磨)该对象物的机床。冷却液是为了冷却对象物、提高刀具与对象物之间的润滑性、或者除去来自对象物的切削屑或者研磨屑而使用的。在这样的机床中,为了减少冷却液的使用量和废弃量,期望延长冷却液的使用期间。但是,有时用过的冷却液含有来自对象物的微细的切削屑或者研磨屑、以及用于机床的润滑油等漂浮性异物。这样的漂浮性异物促进冷却液的腐池,从而有冷却液逐渐被污染的问题。因此,在近年开发出用过冷却液的净化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专利文献I公开的冷却液净化装置具有对用过的冷却液过滤的过滤槽。在该过滤槽内设有分隔板,分隔板将冷却液流动的空间分隔为上游侧和下游侧。在该过滤槽中,冷却液通过分隔板的下端部与过滤槽的底部之间的间隙。因此,冷却液所含的切削屑、油等漂浮性异物从过滤槽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被分隔板限制。
_4] 现有技术文献_5] 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特开2006 - 88240号公报
[0007]在上述的冷却液净化装置中的过滤槽中,被分隔板封堵的漂浮性异物堆积于冷却液的表面。因此,在冷却液净化装置长期间不工作,因此过滤槽内的冷却液长期间不流动的情况下,过滤槽内的冷却液由于漂浮性异物而与大气阻断。这引起冷却液中的溶解氧量的降低和切削屑向过滤槽的底部的沉积。其结果是,以沉积的切削屑作为营养源,厌氧细菌在冷却液中繁殖。由此,有冷却液的腐浊恶化、冷却液的使用期间变短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由于漂浮性异物引起的液体污染的分离槽和液体净化装置。
[0009]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分离槽,将在利用机床加工对象物时所使用的液体中所含的漂浮性异物从所述液体分离。该分离槽具备:第I分离部,其具有流路部和第I溢流部,该流路部使所述液体从上游向下游流动,该第I溢流部使所述液体从所述流路部溢流,所述流路部为非直线状,并且所述流路部的上方开放;第2分离部,其与所述第I分离部邻接设置,收纳并贮存经由所述第I溢流部从所述第I分离部溢流的液体,该第2分离部具有第2溢流部,该第2溢流部使在贮存的所述液体的表面漂浮的所述漂浮性异物溢流;以及第3分离部,其与所述第2分离部邻接设置,将经由所述第2溢流部从所述第2分离部溢流的所述漂浮性异物从所述液体分离并回收。
[0010]优选所述第2分离部的俯视时的面积比所述第I分离部的俯视时的面积小。
[0011]优选上述分离槽进一步具备所述第I分离部的所述流路部中的所述液体的液位调整部。
[0012]优选上述分离槽进一步具备:第4分离部,其与所述第2分离部邻接设置,该第4分离部将从所述漂浮性异物分离并经由与所述第2溢流部不同的部位从所述第2分离部排出的所述液体回收;所述第4分离部与所述第2分离部之间的分隔壁;连通部,其设于所述分隔壁,使所述第4分离部与所述第2分离部连通;以及切换阀,其设于所述连通部,选择性地关闭和开放所述连通部,所述切换阀在所述第2分离部内的液体的表面达到经由所述第2溢流部向所述第3分离部溢出的高度时,从关闭位置向开放位置移位。
[0013]优选所述连通部具有朝向所述第2分离部开放的开口和朝向所述第4分离部开放的开口,并且,所述切换阀具有在所述第2分离部内的液体的表面漂浮的浮体和与所述浮体连结的阀体,所述阀体随着所述浮体的上下运动而在将朝向所述连通部的所述第2分离部开放的开口关闭的关闭位置和将所述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之间移位。
[00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净化装置。该液体净化装置具备:收纳部,其收纳在利用机床加工对象物时所使用的液体;上述的分离槽,其接收从所述收纳部供应的液体;以及回流路,其使在所述分离槽中从漂浮性异物分离的液体从所述分离槽回流到所述收纳部。
[0015]发明效果
[0016]能抑制由于漂浮性异物引起的液体污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净化装置的配管构成的示意图。
[0018]图2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净化装置中的冷却液和漂浮性异物的流动的示意图。
[0019]图3是示出在第I实施方式的净化装置中初级过滤器反洗时的冷却液的流动的示意图。
[0020]图4是第I实施方式的回收装置的立体图。
[0021]图5是第I实施方式的回收装置的主视截面图。
[0022]图6是第I实施方式的回收装置的横截面图。
[0023]图7是第I实施方式的分离槽的立体图。
[0024]图8是示意性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分离槽的截面图。
[0025]图9(a)是示意性示出浮球阀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分离槽的局部放大图,(b)是示意性示出浮球阀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的分离槽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10是示出利用回收装置回收漂浮性异物的示意图,(a)示出漂浮性异物收纳到回收装置的托盘前的状态,(b)示出漂浮性异物正在收纳于托盘时的状态,(C)示出漂浮性异物收纳到托盘后的状态。
[0027]图11是示出浮标部件向上移动时的平行连杆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a)示出浮标部件移动前的平行连杆机构的状态,(b)示出浮标部件移动后的平行连杆机构的状态。
[0028]图12是示出在分离槽中油从冷却液分离的机理的示意图,(a)示出在油上浮到在流路部流动的冷却液的表面的状态,(b)示出冷却液和油从流路部向第2分离部溢流时的状态,(c)示出冷却液和油从图12(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溢流的状态,(d)示出油从第2分离部溢流时的状态,(e)示出油从第2分离部溢流后的状态。
[0029]图1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净化装置的配管构成的示意图。
[0030]图14是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的净化装置中初级过滤器反洗时的冷却液的流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第I实施方式)
[0032]如图1所示,第I实施方式中的净化装置10是用于净化在利用机床11切削加工对象物时冷却对象物的冷却液的装置。净化装置10具有:作为冷却液的收纳部的一例的贮存器12 ;回收装置13,其将贮存器12内的冷却液与漂浮性异物一起回收;以及分离槽14,其从通过回收装置13回收的漂浮性异物分离冷却液。
[0033]贮存器12通过隔壁15分隔为第I区域16和第2区域17。在隔壁15的高度方向的中途形成有使第I区域16和第2区域17连通的连通部18。
[0034]在贮存器12的第I区域16插入供应路20的上游端。供应路20的下游端与机床11连接。贮存器12的第I区域16内的冷却液伴随配置于供应路20的中途的加压泵19的驱动,通过供应路20供应给机床11。
[0035]在机床11中所使用的用过的冷却液通过排出路21向贮存器12的第2区域17排出。在用过的冷却液中混入来自对象物的切削屑和机床11所使用的润滑油等漂浮性异物。漂浮性异物从贮存器12的第2区域17向第I区域16的移动被隔壁15限制。
[0036]贮存器12的第I区域16和第2区域17分别具备I个回收装置13。在各回收装置13上连接着供应路24的上游端,供应路24的下游端连接到初级过滤器25。在供应路24的中途串联配置有第I三通阀22和第2三通阀23。在初级过滤器25上进一步连接着供应路27的上游端。在供应路27的中途配置有第3三通阀26。供应路27的下游端与设于分离槽14的第I分离部28的第二级过滤器29连接。供应路27在初级过滤器25与第3三通阀26之间进一步具备加压泵3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切换加压泵30的驱动方向,能将冷却液向从上游向下游的顺方向和从下游向上游的反方向这两个方向输送。另外,在第2三通阀23与第二级过滤器29之间配置有分支路31。
[0037]分离槽14具有--第I分离部28,其具有流路部32,流路部32接收通过第二级过滤器29的冷却液;第2分离部33,其接收从流路部32排出的冷却液;冷却液回收槽34(第4分离部),其将从第2分离部33与油分离并排出的冷却液回收;以及油回收槽35 (第3分离部),其将从第2分离部33排出的油回收。冷却液回收槽34经由回流路36与贮存器12的第I区域16连接。油回收槽35经由排出路37与废油容器38连接。
[0038]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机床11排出的冷却液(在图2中用实线箭头示出)在作为漂浮性异物混入了油(在图2中用虚线箭头示出)、小切削屑(在图2中用单点划线箭头示出)、以及大切削屑(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箭头示出)的状态下向贮存器12的第2区域17排出。从贮存器12的第2区域17输送的冷却液所含的漂浮性异物中的大切削屑由初级过滤器25捕获。通过初级过滤器25并输送到分离槽14的漂浮性异物中的小切削屑由分离槽14的第二级过滤器29捕获。
[0039]通过了第二级过滤器29的冷却液所含的油从流路部32向第2分离部33输送。在第2分离部33中冷却液和油相互分离,冷却液向冷却液回收槽34输送,并且油向油回收槽35输送。回收到冷却液回收槽34的冷却液向贮存器12的第I区域16回流。回收到油回收槽35的油回收到废油容器38。
[0040]在使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净化装置10长期间工作的情况下,有时发生由于被初级过滤器25捕获的大切削屑导致的初级过滤器25堵塞。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加压泵30将第I分离部28的流路部32内的冷却液通过供应路39和供应路27向反方向即从下游向上游输送,由此初级过滤器25反洗。初级过滤器25的反洗所使用的冷却液通过第2三通阀23和分支路31向第二级过滤器29排出。
[0041]接着,对回收装置13的构成进行说明。
[0042]如图4?图6所示,回收装置13经由平行连杆机构40相对于贮存器12进行安装。平行连杆机构40具有安装于贮存器12的内侧面的第I托架41。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对连杆42的一端通过固定螺栓43能旋转地安装于第I托架41。一对连杆42的另一端通过固定螺栓46能旋转地相对于第2托架45安装,第2托架45安装于作为第I流路部件的一例的排出管44的外表面。
[0043]在一对连杆42中的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侧),在连杆42的长边方向的中途连结着臂47的基端。臂47相对于连杆42的长边方向倾斜地交叉,相对于连杆42不能移动地固定。在臂47的顶端安装有平衡器48。
[0044]排出管44为中空的大致圆筒状。排出管44的下端与在上方开口的有底大致圆筒状的连结部件50的内侧嵌合。在与连结部件50的内侧嵌合的部分的排出管44的侧壁形成有贯通排出管44的2个连通孔51。这些连通孔51配置于与排出管44的直径方向相对的位置。在连结部件50的侧壁上,在与排出管44的连通孔5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52。即,排出管44的连通孔51与连结部件50的贯通孔52连通。连结部件50的底面具备向下方突出的凸部53,该凸部53与设于浮标部件54的凹槽55嵌合。
[0045]浮标部件54为中空的大致长方体状。在浮标部件5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的上表面,与浮标部件54 —体形成有托盘56。托盘56具有在上方开口的凹部57,该凹部57的内表面圆滑地弯曲成碗状。凹部57的边缘57a以从浮标部件54的短边方向的一侧(在图5中为左侧)朝向另一侧(在图5中为右侧)成为下坡的方式相对于浮标部件54的上表面倾斜。在凹部57的最深部形成有凹槽55。在连结部件50的凸部53与浮标部件54的凹槽55嵌合时,排出管44的连通孔51和连结部件50的贯通孔52被定位于与凹部57的最深部相同的高度。
[0046]在排出管44的上端部,经由折弯成大致L字状的接头60连接着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可挠性的排出软管61作为第2流路部件的一例。即,排出软管61中的与接头60连接的部分水平延伸。
[0047]接着,对分离槽14的构成进行说明。
[0048]如图7和图8所示,分离槽14具备在上方开口的有底大致矩形的槽体70。槽体70在其短边方向X上的大致中央具有以与短边方向X正交的方式配置的分隔壁71。由分隔壁71分隔的槽体70内的2个空间中的一方(在图7中为左侧)构成第I分尚部28。
[0049]第I分离部28具有在上方开口的有底大致矩形的收纳部件72。收纳部件72收纳第二级过滤器29。构成供应路27的下游端的排出管73的排出口与构成分支路31的下游端的排出管74的排出口以从排出管73和排出管74排出的冷却液进入收纳部件72内的方式被定位。当冷却液从排出管73和排出管74排出到收纳部件72内时,冷却液中的小切削屑由第二级过滤器29捕获。另一方面,冷却液中的油在不会被第二级过滤器29捕获的情况下与冷却液一起通过第二级过滤器29后,通过形成于收纳部件72的底面的排出孔75 (参照图8)并向收纳部件72的下方排出。
[0050]在收纳部件72的下方设有导向板76。导向板76具有与第I分离部28的长边方向Y的尺寸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将第I分离部28中的位于收纳部件72的下方的空间区域上下分隔。导向板76在第I分离部28的短边方向X上以从靠近分隔壁71的基端朝向相反侧的顶端成为下坡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从收纳部件72排出的冷却液和油在沿着导向板76的上表面流下后,流入到设于导向板76的下方的流路部32。
[0051]在流路部32中,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个)倾斜板77从第I分离部28的底面朝向斜上方相互平行地延伸。这些倾斜板77从上端朝向下端且从内侧朝向外侧倾斜。在各倾斜板77的上部或者下部,在倾斜板77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贯通孔78。在流路部32中,在上部形成有贯通孔78的倾斜板77和在下部形成有贯通孔78的倾斜板77在第I分离部28的短边方向上交错配置。即,形成于相邻的2个倾斜板77的贯通孔78在垂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设于流路部32的倾斜板77中位于最上游的倾斜板77的上端部与导向板76的下表面连结。其它的倾斜板77的上端部从导向板76的下表面在垂直方向上隔开距离地配置。因此,流路部32的上方开放。
[0052]流路部32中的下游端部位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由分隔壁71构成。在分隔壁71的长边方向Y的一端形成有矩形的切口部79。该切口部79的下缘划定矩形的第I凹部80。第I凹部80的底面位于比切口部79的下缘中的其它部分低的位置。因此,第I凹部80在流路部32中的冷却液的液位上升的情况下作为使冷却液从流路部32溢流的第I溢流部发挥作用。
[0053]由分隔壁71分隔的槽体70内的2个空间中的另一方(在图7中为右侧)由与槽体70的长边方向Y正交的分隔壁81进一步分隔。由分隔壁81分隔的2个空间中的一方(在图7中为上侧)构成第2分离部33,另一方(在图7中为下侧)由分隔壁82进一步分隔为2个。由分隔壁82分隔的2个空间中靠近第I分尚部28的空间构成冷却液回收槽34,远离第I分离部28的空间构成油回收槽35。
[0054]第2分离部33贮存从第I分离部28通过第I凹部80溢流的冷却液。第2分离部33的俯视时的面积比第I分离部28的俯视时的面积小。第2分离部33隔着分隔壁71与第I分离部28中的流路部32的下游端部位邻接。
[0055]在分隔壁81中的将第2分尚部33和油回收槽35分隔的部分的上边缘形成有第2凹部84。第2凹部84的底面以朝向下方成为越来越尖细的方式形成角度。与该角的顶点一致的第2凹部84的最下端部84a位于比第I凹部80的底面更靠下方。因此,第2凹部84作为使在第2分离部33内的液体的表面漂浮的漂浮性异物溢流的第2溢流部发挥作用。
[0056]在分隔壁81中设有连通管85作为使第2分离部33和冷却液回收槽34连通的连通部的一例。连通管85为中空的筒状,其一端在第2分离部33内开口,并且另一端在冷却液回收槽34内开口。在第2分离部33中设有将第2分离部33侧的连通管85的开口打开关闭的浮球阀90作为切换阀的一例。
[0057]如图9 (a)所示,浮球阀90具有:浮体91,其漂浮在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表面(在图9中为漂浮的油的表面);以及阀体92,其与浮体91的下部连结。浮体91跟随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液位变动而上下移位。
[0058]如图9 (b)所示,当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液位上升时,跟随该变动,浮体91上升。于是,阀体92移位到从连通管85中的第2分离部33侧的开口向上方离开的开放位置。
[0059]如图7和图8所示,在冷却液回收槽34设有筒部件95作为液位调整部的一例。筒部件95具备均为中空的圆筒状的螺母部件96和螺栓部件97。在螺母部件96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未图示),在螺栓部件97的外周面形成有与螺母部件96的内螺纹旋合的外螺纹。当螺栓部件97与螺母部件96旋合时,螺栓部件97的内侧的空间区域和螺母部件96的内侧的空间区域连通。该连通的空间区域通过与筒部件95的下端部连结的连结管98与第I分离部28的流路部32连通。因此,第I分离部28的流路部32内的冷却液的表面W成为与螺栓部件97的上端部的开口 97a相同的高度。通过变更螺栓部件97相对于螺母部件96的旋合量,螺栓部件97从螺母部件96的突出量变更,因此,可调整螺栓部件97的上端部的开口 97a的高度。其结果是,可调整第I分离部28的流路部32内的冷却液的表面W的高度。
[0060]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冷却液净化装置10的作用、特别是回收装置13从贮存器12内的冷却液的表面回收漂浮性异物的作用进行说明。
[0061]如图10 (a)所示,当浮标部件54漂浮在贮存器12内的冷却液的表面CS时,浮标部件54上的凹部57的边缘57a相对于冷却液的表面CS倾斜配置。因此,凹部57的边缘57a的最下部位于比冷却液的表面CS更靠下方。另外,排出管44的连通孔51位于比凹部57的边缘57a更靠下方,因此连通孔51位于比冷却液的表面CS更靠下方。
[0062]此时,当伴随加压泵30的驱动冷却液从贮存器12朝向分离槽14流动时,如图10(b)中箭头所示,冷却液通过连通孔51被吸引到排出管44的内侧。其结果是,漂浮于冷却液的表面CS的漂浮性异物P随着朝向连通孔51的冷却液的流动而移动,由此朝向凹部57内在凹部57的边缘57a的最下部之上通过。
[0063]如图10 (C)所示,流入到凹部57的内侧的漂浮性异物P之后通过连通孔51被吸引到排出管44的内侧。其结果是,漂浮性异物P与冷却液一起从贮存器12被回收。
[0064]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57的边缘57a相对于冷却液的表面CS倾斜,因此与边缘57a相对于冷却液的表面CS水平地配置的情况比较,边缘57a的最下部配置于从冷却液的表面CS进一步深入的位置。其结果是,即使冷却液的液位变动,也容易维持凹部57的边缘57a的最下部配置于比冷却液的表面CS更靠下方的状态。因此,冷却液的表面CS的漂浮性异物P容易跨越凹部57的边缘57a收纳到凹部57内,结果是,容易通过排出管44回收漂浮性异物P。即,可从冷却液的表面CS有效地回收漂浮性异物P。
[0065]如图11(a)所示,当浮标部件54漂浮于冷却液的表面CS时,排出管44以在其长边方向上与冷却液的表面CS正交的方式即在铅直方向上配置。在图11(a)所示的状态下,平衡器48配置于将一对连杆42连结到第I托架41的2个固定螺栓43之上且将2个固定螺栓43连接的铅直方向的直线LI上。
[0066]如图11(b)所示,当冷却液的液位上升时,跟随该变动,浮标部件54向上方移动。在该情况下,排出管44通过平行连杆机构40安装于贮存器12的内侧面,因此排出管44在铅直方向定向的状态下向斜上方移动。
[0067]当排出管44向斜上方移动时,基于排出软管61的弹力,反作用力F从排出软管61通过接头60作用于排出管44。该反作用力F作用于与排出管44的移位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斜下方,因此带来以固定螺栓43为中心使一对连杆42向下方旋转的转矩。
[0068]当排出管44向斜上方移动时,平衡器48与连杆42成为一体地以固定螺栓43为中心旋转。其结果是,平衡器48相对于排出管44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到比固定螺栓43更远离的位置。此时,平衡器48基于重力G带来以固定螺栓43为中心使一对连杆42向上方旋转的转矩。即,平衡器48使作用于一对连杆42的以固定螺栓43为中心的转矩的大小变化。其结果是,基于反作用力F的转矩被基于平衡器48的重力G的转矩抵消。由此,与排出管44连结的浮标部件54能适当地跟随冷却液的液位变动。
[0069]接着,对分离槽14从冷却液分离油并回收的作用进行说明。
[0070]如图12(a)所示,冷却液一边上下蜿蜒一边通过非直线状的流路部32,因此直至冷却液通过流路部32需要长时间。其结果是,冷却液所含的比重轻的漂浮性异物、即油容易上浮到流路部32的上方。流路部32的上方开放,因此冷却液的表面在流路部32的上方相连,油漂浮在该相连的表面。
[0071]当冷却液从收纳部件72进一步流入到流路部32时,如图12(b)所示,流路部32中的冷却液的表面W的高度上升。于是,收纳到流路部32的冷却液与油一起溢流到第2分尚部33。
[0072]如图12 (C)所示,第2分离部33贮存从流路部32溢流的冷却液。第2分离部33的俯视时的面积比第I分离部28的俯视时的面积小,因此漂浮在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表面的油J的层加厚。
[0073]如图12(d)所示,当冷却液从流路部32进一步向第2分离部33溢流时,第2分离部33中的冷却液的表面W的高度上升。于是,漂浮在冷却液的表面的油J的表面的高度也进一步上升。当油J的表面达到超过第2凹部84的最下端部84a的高度时,油J经由第2凹部84向油回收槽35溢流。因此,油J从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分离并被回收。
[0074]当第2分离部33内的油J的表面达到经由第2凹部84向油回收槽35溢出的高度时,浮球阀90从关闭位置移位到开放位置。于是,第2分离部33和冷却液回收槽34经由连通管85连通。并且,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通过连通管85向冷却液回收槽34排出。其结果是,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液位下降。由此,可抑制在漂浮在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表面的油J经由第2凹部84向油回收槽35溢流后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经由第2凹部84向油回收槽35溢流。
[0075]如图12(e)所示,当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液位下降到第2凹部84的最下端部84a时,浮球阀90向关闭位置移位。于是,第2分离部33和冷却液回收槽34成为非连通状态,冷却液停止从第2分离部33通过连通管85排出到冷却液回收槽34。
[0076]根据上述第I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0077](I)冷却液所含的比重轻的油上浮到在流路部32的上方相连的冷却液的表面。其结果是,第I分离部28内的冷却液与油一起经由第I凹部80向第2分离部33溢流。另夕卜,当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液位上升时,漂浮在冷却液的表面的油J经由第2凹部84向油回收槽35溢流。因此,油J从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分离并被回收,因此,能抑制由于收纳到分离槽14的冷却液的油导致的污染。
[0078](2)第2分离部33的俯视时的面积比第I分离部28的俯视时的面积小,因此漂浮在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表面的油J的层厚度加厚。因此,漂浮在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表面的油J经由第2凹部84被有效地分离并回收到油回收槽35,因此能更可靠地抑制由于收纳到分离槽14的冷却液的油导致的污染。
[0079](3)通过筒部件95调整流路部32中的冷却液的表面W的高度,由此能调整从流路部32经由第I凹部80向第2分离部33溢流的冷却液的流量。
[0080](4)当漂浮在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表面的油J开始经由第2凹部84向油回收槽35溢流时,浮球阀90从关闭位置向开放位置移位。于是,第2分离部33和冷却液回收槽34通过连通管85连通,因此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通过连通管85向冷却液回收槽34排出。其结果是,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液位下降。因此,能抑制在漂浮在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表面的油J经由第2凹部84向油回收槽35溢流后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经由第2凹部84向油回收槽35溢流。
[0081](5)当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液位上升而达到漂浮在冷却液的表面的油J从第2分离部33经由第2凹部84向油回收槽35溢流的高度时,浮球阀90的浮体91的高度跟随冷却液的液位上升而上升,浮球阀90从关闭位置向开放位置移位。这样,当漂浮在冷却液的表面的油J的表面达到从第2分离部33经由第2凹部84向油回收槽35溢流的高度时,能以简单的构成使浮球阀90从关闭位置移位到开放位置。
[0082](6)通过将在分离槽14中从油、切削屑分离并净化的冷却液在机床11中再次利用,能减少冷却液的使用量和废弃量。
[0083](7)在浮标部件54在贮存器12内的冷却液的表面漂浮的情况下,凹部57的边缘57a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配置。因此,即使在贮存器12内的冷却液的液位变动的情况下,也容易维持凹部57的边缘57a中的最下部配置于比冷却液的表面更靠下方的状态。因此,漂浮在冷却液的表面的油等漂浮性异物容易跨越凹部57的边缘57a收纳到凹部57内,结果是,容易通过排出管44回收漂浮性异物。即,能从冷却液的表面有效地稳定地回收漂浮性异物。
[0084](8)从托盘56回收冷却液的排出管44的连通孔51位于比凹部57的边缘57a的最下部更靠下方。因此,排出管44能通过连通孔51顺利地将收纳到托盘56的漂浮性异物回收。
[0085](9)在贮存器12上设有使浮标部件54上下移动的平行连杆机构40。因此,能以高可靠性维持凹部57的边缘57a相对于冷却液的表面倾斜的状态。
[0086](10)平行连杆机构40的可动部位于比贮存器12内的冷却液的表面更靠上方。因此,可抑制贮存器12内的冷却液的表面上的漂浮性异物、即油或切削屑进入平行连杆机构40的可动部而引起平行连杆机构40的动作不良。因此,平行连杆机构40能使浮标部件54稳定地追随冷却液的液位变动。
[0087](11)平行连杆机构40的可动部和排出软管61位于比贮存器12内的冷却液的表面更靠上方。因此,不必在贮存器12内确认用于配置平行连杆机构40的可动部的空间和用于配置排出软管61的空间。因此,即使在贮存器12的深度浅的情况下,也能从贮存器12内的冷却液中回收漂浮性异物。
[0088](12)平衡器48使作用于一对连杆42的以固定螺栓43为中心的转矩的大小发生变化。据此,由于从排出软管61作用于排出管44的力引起的一对连杆42的转矩抵消。其结果是,浮标部件54良好地追随冷却液的液位变动。因此,即使在贮存器12内的冷却液的液位变动的情况下,也能从收纳于贮存器12的冷却液中进一步有效地回收漂浮性异物。
[0089](第2实施方式)
[0090]第2实施方式与第I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2实施方式在忙存器内具备产生气泡的气泡产生机构。因此,在以下说明中,主要对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进行说明,对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构成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0091]如图13所示,气泡产生机构100具备供应路103,供应路103具有加压泵101和开闭阀102。供应路103的上游端与吸入冷却液的吸入部件104连接,插入到贮存器12的第I区域16。吸入部件104吸入贮存器12的第I区域16内的冷却液。在供应路103中的吸入部件104与加压泵101之间连接着具有进气阀105的进气路106。供应路103的下游端与喷嘴107连接,插入到贮存器12的第2区域17。
[0092]当加压泵101驱动时,贮存器12的第I区域16内的冷却液通过吸入部件104被吸入到供应路103。此时,伴随冷却液在供应路103内从上游朝向下游流动,在供应路103和进气路106的连接部位产生负压。基于该负压,空气从大气中通过进气路106流入到供应路103,由此在供应路103内的冷却液中产生气泡。包含气泡的冷却液经由喷嘴107向贮存器12的第2区域17排出。其结果是,第2区域17内的冷却液所含的漂浮性异物借助气泡而有效地上浮到冷却液的表面。即,气泡产生机构100促进冷却液所含的漂浮性异物上浮到冷却液的表面。
[0093]另外,在供应路103中的加压泵101与开闭阀102之间连接着具有开闭阀110的分支路111的上游端,并且该分支路111的下游端连接到供应路27中的初级过滤器25与加压泵3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应路27中的初级过滤器25与加压泵30之间设有开闭阀112。加压泵30构成为向从上游到下游的一个方向输送冷却液。
[009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加压泵101通过供应路103和分支路111将第I区域16内的冷却液向初级过滤器25输送,由此初级过滤器25被反洗。另外,用于初级过滤器25的反洗的冷却液通过分支路31向第二级过滤器29排出。
[0095]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可得到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效果⑴?(12)同样的效果O
[0096]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如下的其它实施方式。
[0097].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螺杆、喷流来搅拌贮存器12的第2区域17内的冷却液,由此促进冷却液所含的漂浮性异物上浮到冷却液的表面。
[009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电磁阀作为切换第2分离部33和冷却液回收槽34的连通状态的切换阀。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用检测第2分离部33内的冷却液的液位的传感器,基于来自该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电磁阀的打开关闭动作。
[009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切换第2分离部33和冷却液回收槽34的连通状态的切换阀也可以构成为:在第2分离部33内的油的表面比经由第2凹部84向油回收槽35溢出的高度高一些的时间点,从关闭位置向开放位置移位。
[010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分离槽14也可以将调整第I分离部28的流路部32中的冷却液的表面W的高度的筒部件95省略。
[010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俯视时的第2分离部33的面积也可以与第I分离部28为相同程度,而且也可以比第I分离部28大。
[010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2分离部33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第I分离部28的流路部32中的上游端部位与下游端部位之间的中途部位夹着分隔壁邻接。
[010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I分离部28的流路部32也可以构成为:冷却液一边在横向上蜿蜓一边在其内部通过。
[010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回收装置13也可以省略平衡器48。
[010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回收装置13也可以省略平行连杆机构40,由此使浮标部件54相对于贮存器12内的冷却液的表面自由漂浮。
[010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排出管44的连通孔51也可以形成为与凹部57的边缘57a的最下部相同程度的高度,而且也可以形成于比凹部57的边缘57a的最下部更靠上方。
[010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净化装置具体化为从冷却液分离漂浮性异物的冷却液净化装置10,但是也可以具体化为将冷却液以外的其它液体的液体净化装置。
[0108]附图标记说明
[0109]10:冷却液净化装置、11:机床、12:贮存器、14:分离槽、28:第I分离部、32:流路部、33:第2分离部、34:冷却液回收槽、35:油回收槽、36:回流路、80 --第I凹部、81:分隔壁、84:第2凹部、85:连通管、90:浮球阀、91:浮体、92:阀体、95:筒部件、P:漂浮性异物。
【权利要求】
1.一种分离槽,将在利用机床加工对象物时所使用的液体中所含的漂浮性异物从所述液体分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离槽中具备: 第I分离部,其具有流路部和第I溢流部,该流路部使所述液体从上游向下游流动,该第I溢流部使所述液体从所述流路部溢流,所述流路部为非直线状,并且所述流路部的上方开放; 第2分离部,其与所述第I分离部邻接设置,收纳并贮存经由所述第I溢流部从所述第I分离部溢流的液体,该第2分离部具有第2溢流部,该第2溢流部使在贮存的所述液体的表面漂浮的所述漂浮性异物溢流;以及 第3分离部,其与所述第2分离部邻接设置,将经由所述第2溢流部从所述第2分离部溢流的所述漂浮性异物从所述液体分离并回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槽,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分离部的俯视时的面积比所述第I分离部的俯视时的面积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槽,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所述第I分离部的所述流路部中的所述液体的液位调整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分离槽,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 第4分离部,其与所述第2分离部邻接设置,该第4分离部将从所述漂浮性异物分离并经由与所述第2溢流部不同的部位从所述第2分离部排出的所述液体回收; 所述第4分离部与所述第2分离部之间的分隔壁; 连通部,其设于所述分隔壁,使所述第4分离部与所述第2分离部连通;以及 切换阀,其设于所述连通部,选择性地关闭和开放所述连通部, 所述切换阀在所述第2分离部内的液体的表面达到经由所述第2溢流部向所述第3分离部溢出的高度时,从关闭位置向开放位置移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槽,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具有朝向所述第2分离部开放的开口和朝向所述第4分离部开放的开口,并且, 所述切换阀具有在所述第2分离部内的液体的表面漂浮的浮体和与所述浮体连结的阀体, 所述阀体随着所述浮体的上下运动而在将朝向所述连通部的所述第2分离部开放的开口关闭的关闭位置和将所述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之间移位。
6.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收纳部,其收纳在利用机床加工对象物时所使用的液体; 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分离槽,其接收从所述收纳部供应的液体;以及 回流路,其使在所述分离槽中从漂浮性异物分离的液体从所述分离槽回流到所述收纳部。
【文档编号】B24B55/12GK104520065SQ201380041359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8日
【发明者】下山龙郎 申请人:喜开理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