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回填式防腐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192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压力回填式防腐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力回填式防腐管,包含内层钢管和耐磨弹性管,所述内层钢管为无缝钢管,所述耐磨弹性管套合于所述内层钢管外缘去,所述内层钢管的外缘涂覆粘结层后将耐磨弹性管粘附于内层钢管的外缘,所述耐磨弹性管内嵌有加强钢网,所述加强钢网为网格状并铺设于耐磨弹性管的全部区域,所述加强钢网设置于所述耐磨弹性管;由此,本发明的压力回填式防腐管通过内外两层的相互配合,既保证了对运输对象的耐磨性能,也在外层实现了弹性保护,适用于压力回填式施工的要求。
【专利说明】压力回填式防腐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输送管道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力回填式防腐管。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基础建设也越来越多,需要管道实现水、油、气等的输送,但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逐步重视,同样也希望这种基础建设能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0003]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管道固定和施工,通产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一是地下埋藏式压力管道,既将管道埋入地下,且通过压力钢管周围的一层外包钢筋砼及围岩进行管道固定,虽然固定于地下,但施工复杂,适应性差,且成本较高,对环境破坏较大;二是露天式压力钢管,既压力钢管显露于表面,而由镇墩和支墩加以固定,这种方式虽然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但露天式的容易损坏,且影响地面的植被和正常用途,同样存在较大缺陷。
[0004]为适应更高的要求,需要提供一种压力回填式的埋管方法,这种方法对环境破坏少,但对管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道需要提供必要的弹性和防腐性能,才能更好的适合压力回填施工的要求。
[0005]为此,本发明的设计者有鉴于上述缺陷,通过潜心研究和设计,综合长期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经验和成果,研究设计出一种压力回填式防腐管,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压力回填式防腐管,能提供必要的弹性和防腐性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更好的适用于压力回填要求。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力回填式防腐管,包含内层钢管和耐磨弹性管,所述内层钢管为无缝钢管,所述耐磨弹性管套合于所述内层钢管外缘去,其特征在于:
[0008]所述内层钢管11内各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为0.7-0.9之间,Μη小于0.7,Si小于 0.7,S 小于 0.02,P 小于 0.03,Cr 为 12-15 之间,Mo 为 0.2-0.3 之间,Nb 为 0.02-0.05
之间,其余为Fe ;
[0009]所述耐磨弹性管由如下组分制成:环氧树脂50-60份、硅树脂20-30份、橡胶树脂5-8份、钛白粉2-4份、碳化硅15-18份。
[0010]其中:所述内层钢管的外缘涂覆粘结层后将耐磨弹性管粘附于内层钢管的外缘。
[0011]其中:所述内层钢管的外缘设有多个凸起,耐磨弹性管的内缘相对该多个凸起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凸起的宽度。
[0012]其中:所述耐磨弹性管内嵌有加强钢网,所述加强钢网为网格状并铺设于耐磨弹性管的全部区域,所述加强钢网设置于所述耐磨弹性管。
[0013]其中:该耐磨弹性管的两端分别设有渐进凸起部,所述渐进凸起部从距端部一定距离开始逐渐垂直向外延伸,一直渐进凸起至端部。
[0014]通过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的压力回填式防腐管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5]1、通过内外两层的相互配合,既保证了对运输对象的耐磨性能,也在外层实现了弹性保护,适用于压力回填式施工的要求;
[0016]2、内外层材质的特别设置,不仅提高了性能,还有效降低了重量;
[0017]3、在结构上保证了外层的强度和抗磨损性能,同时还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源。
[0018]本发明的详细内容可通过后述的说明及所附图而得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显示了本发明压力回填式防腐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显示了本发明的截视图。
[0021]图3显示了本发明耐磨弹性管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10、压力回填式防腐管;11、内层钢管;12、耐磨弹性管;121、加强钢网;122、渐进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参见图1-3,显示了本发明的压力回填式防腐管。
[0025]该压力回填式防腐管10主要包含内层钢管11和耐磨弹性管12,所述内层钢管11为无缝钢管,所述耐磨弹性管12套合于所述内层钢管11外缘。
[0026]其中,所述内层钢管11的直径保持不变,为适应油、气等带腐蚀效果的输送对象,所述内层钢管11内加入一定量的Nb,从而使钢管内部组织更加细化,抗腐蚀效果更佳。
[0027]可选的是,所述内层钢管11内各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为0.7-0.9之间,Μη小于0.7,Si 小于 0.7,S 小于 0.02,P 小于 0.03,Cr 为 12-15 之间,Mo 为 0.2-0.3 之间,Nb 为0.02-0.05之间,其余为Fe,通过成分的适当调整和不断测试,上述成分组成的内层钢管11的适应性更好,耐腐蚀性能得到充分提高,其中,本发明的内层钢管较常用的Cr钢耐腐蚀性能提高了 20%。
[0028]所述耐磨弹性管12主要为树脂制成,在该耐磨弹性管12中还增加了其他成分以提高耐磨性能。其中,该耐磨弹性管12的厚度为所述内层钢管11的1/5-1/10,该耐磨弹性管12由如下组分制成:环氧树脂50-60份、硅树脂20-30份、橡胶树脂5_8份、钛白粉2_4份、碳化娃15-18份。
[0029]其中,所述内层钢管11的外缘涂覆粘结层后将耐磨弹性管12粘附于内层钢管11的外缘,可选的是,所述内层钢管11和耐磨弹性管12之间可通过凹凸结构实现相互固定,如内层钢管11的外缘设有多个凸起,而耐磨弹性管12的内缘相对该多个凸起设有多个凹槽,可选的是,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凸起的宽度,以提供一定的安装延伸,且由于内外管的不同材质,在较冷和较热的温度或环境下,由于两者的热涨冷缩的不同,也可能出现相互配合的影响,因此,通过将凹槽宽度设置为大于凸起的宽度,也实现了在装配时的相互配口 ο
[0030]可选的是,所述耐磨弹性管12内嵌有加强钢网121,参见图2,为该耐磨弹性管12展平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加强钢网121为网格状并铺设于耐磨弹性管12的全部区域,所述加强钢网121设置于所述耐磨弹性管12的中间,其中,所述加钢钢网121由不锈钢制成,通过该加强钢网121的设置,可有效加强耐磨弹性管的强度,并避免在运输和安装时对耐磨弹性管12的破坏。
[0031]可选的是,为便于安装,该耐磨弹性管12的两端分别设有渐进凸起部122,所述渐进凸起部122从距端部一定距离开始逐渐垂直向外延伸,一直渐进凸起至端部,所述渐进凸起部122在整个防腐管的两端提供了一个渐进的凸起状态,在两个管之间进行安装或固定时,由于管接头的挤压,所述渐进凸起部122将被挤压向端部外侧伸出,从而更好的进行密封和贴合,使安装时的管端密封效果更好。
[0032]本发明的压力回填式防腐管已经进行了应用和测试,均得到较好的结果,如本发明的管径为80cm、内层钢管的厚度为12mm,耐磨弹性管的厚度为2mm,内层钢管和耐磨弹性管之间粘附在一起,在中性盐雾实验中,对内层钢管进行了盐雾试验达到480小时,保护级别达到8级,完全符合要求,对耐磨弹性管进行中性盐雾实验达到20小时,保护级别达到4级,也能满足要求。
[0033]进过国内外的运行考验,充分验证了本发明取得了圆满成功,具有科研创新性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方法完全具备大力推广应用的价值,其技术是成熟、安全、可靠的。
[0034]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35]1、通过内外两层的相互配合,既保证了对运输对象的耐磨性能,也在外层实现了弹性保护,适用于压力回填式施工的要求;
[0036]2、内外层材质的特别设置,不仅提高了性能,还有效降低了重量;
[0037]3、在结构上保证了外层的强度和抗磨损性能,同时还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源。
[0038]显而易见的是,以上的描述和记载仅仅是举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应用或使用。虽然已经在实施例中描述过并且在附图中描述了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制由附图示例和在实施例中描述的作为目前认为的最佳模式以实施本发明的教导的特定例子,本发明的范围将包括落入前面的说明书和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任何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压力回填式防腐管,包含内层钢管和耐磨弹性管,所述内层钢管为无缝钢管,所述耐磨弹性管套合于所述内层钢管外缘去,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层钢管11内各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为0.7-0.9之间,Mn小于0.7,Si小于0.7,S小于0.02,P小于0.03,Cr为12-15之间,Mo为0.2-0.3之间,Nb为0.02-0.05之间,其余为Fe ; 所述耐磨弹性管由如下组分制成:环氧树脂50-60份、硅树脂20-30份、橡胶树脂5-8份、钛白粉2-4份、碳化硅15-18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回填式防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钢管的外缘涂覆粘结层后将耐磨弹性管粘附于内层钢管的外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回填式防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钢管的外缘设有多个凸起,耐磨弹性管的内缘相对该多个凸起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凸起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回填式防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弹性管内嵌有加强钢网,所述加强钢网为网格状并铺设于耐磨弹性管的全部区域,所述加强钢网设置于所述耐磨弹性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回填式防腐管,其特征在于:该耐磨弹性管的两端分别设有渐进凸起部,所述渐进凸起部从距端部一定距离开始逐渐垂直向外延伸,一直渐进凸起至端部。
【文档编号】C22C38/26GK104455780SQ201410571674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2日
【发明者】吴方明 申请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