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板坯含Cr钢种铸坯气泡缺陷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27744发布日期:2018-12-19 06:01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少板坯含Cr钢种铸坯气泡缺陷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冶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减少板坯含cr钢种铸坯气泡缺陷的方法。



背景技术:

鞍钢炼钢总厂四分厂生产板坯含cr(cr≥0.15%)钢种比例比较高,由于板坯含cr钢液钢水粘度较大,生产过程中吹入结晶器的氩气泡容易被坯壳捕捉,在铸坯轧制过程中气泡暴露轧制拉长形成边部“翘皮”状缺陷,轧制的规格越薄,缺陷越明显。由于板坯含cr钢种产量较高,且出现边部气泡缺陷的频率非常高,且多为出口产品,质量要求更为严格,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少板坯含cr钢种铸坯气泡缺陷的方法,解决含cr≥0.15%钢种铸坯及热轧材缺陷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减少板坯含cr钢种铸坯气泡缺陷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1)中间包氩气采用小流量操作,中间包塞棒氩气流量≤2.0nl/min,上水口氩气流量≤2.0nl/min;

2)浇铸过程中单流最低通钢量不低于2.4吨/min;

3)当板坯宽度≤1500mm,连铸使用三孔浸入式水口;当1500mm<板坯宽度≤2200mm,连铸使用无垂直孔的两孔浸入式水口;

4)中间包钢水过热度不小于12℃;

5)浸入式水口吐出孔上沿到结晶器钢水液面距离为100-160mm。

所述的三孔浸入式水口,两侧孔水口倾角15°,垂直孔通钢面积占总通钢面积比为5-18%。

所述的两孔浸入式水口,两侧孔水口倾角20°。

所述含cr钢种铸坯中cr≥0.15%。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避免含cr≥0.15%钢种产生气泡缺陷,消除铸坯轧制过程中气泡暴露轧制拉长形成边部“翘皮”状缺陷。提高了该类钢种的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三孔浸入式水口示意图。

图2为两孔浸入式水口示意图。

图中:侧孔1、垂直孔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

一种减少板坯含cr钢种铸坯气泡缺陷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中间包氩气采用小流量操作,中间包塞棒氩气流量≤2.0nl/min,上水口氩气流量≤2.0nl/min;

2)浇铸过程中单流最低通钢量不低于2.4吨/min;

3)当板坯宽度≤1500mm,使用三孔浸入式水口,两侧孔水口倾角15°,垂直孔通钢面积占总通钢面积比为5-18%(见附图1);当1500mm<板坯宽度≤2200mm,使用两孔浸入式水口,无垂直孔,两侧孔水水口倾角20°(见附图2);

4)中间包过热度不小于12℃;

5)浸入式水口吐出孔上沿到结晶器钢水液面距离为100-160mm。

实施例1生产板坯ss400cr(宽度=1280mm)的操作控制方法:

1)中间包氩气采用小流量操作,中间包塞棒氩气流量控制在1.2nl/min,上水口氩气流量控制在1.0nl/min。

2)断面170*1280mm,拉速1.9m/min,单流通钢量控制在3.24吨/min。

3)使用三孔浸入式水口,两侧孔水口倾角15°,垂直孔通钢面积占总通钢面积比为10%(见附图1)。

4)中包钢水过热度不小于18℃,目标过热度23℃。

5)浸入式水口吐出孔上沿到结晶器钢水液面距离为120-140mm。

实施例2生产板坯a36-cr(宽度=1700mm)的操作控制方法:

1)中间包氩气采用小流量操作,中间包塞棒氩气流量控制在1.5nl/min,上水口氩气流量控制在1.2nl/min。

2)断面170*1700mm,拉速1.5m/min,单流通钢量控制在3.40吨/min。

3)使用两孔浸入式水口,无垂直孔,两侧孔水水口倾角20°(见附图2)。

4)中包钢水过热度不小于20℃,目标过热度25℃。

5)浸入式水口吐出孔上沿到结晶器钢水液面距离为130-150mm。

上面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对其进行等同变化和修饰,均在本专利技术保护方案的范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板坯含Cr钢种铸坯气泡缺陷的方法,中间包氩气采用小流量操作,中间包塞棒氩气流量≤2.0NL/min,上水口氩气流量≤2.0NL/min;浇铸过程中单流最低通钢量不低于2.4吨/min;当板坯宽度≤1500mm,连铸使用三孔浸入式水口,两侧孔倾角15°,垂直孔通钢面积占总通钢面积比为5‑18%;当1500mm<板坯宽度≤2200mm,连铸使用无垂直孔的两孔浸入式水口,两侧孔水水口倾角20°;中间包钢水过热度不小于12℃;浸入式水口吐出孔上沿到结晶器钢水液面距离为100‑160mm。本发明避免含Cr≥0.15%钢种产生气泡缺陷,消除铸坯轧制过程中气泡暴露轧制拉长形成边部“翘皮”状缺陷。提高了该类钢种的产品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徐向阳;左继双;张相春;陈志威;徐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6.12
技术公布日:2018.12.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