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石材磨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37589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石材磨边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石材磨边机,属于石材加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磨边机,用于对金属、玻璃、石材等物料的边角进行研磨、修边和抛光。其中,石材磨边机主要用于大理石、花岗石等磨削抛光加工,也可用于墓碑、台阶石等的研磨抛光加工。目前所使用的石材磨边机大多没有旋转装置,当需要进行多边磨边操作时,就需要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来进行对石材的调边操作,增加了人工成本,且费时费力,同时降低了磨边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石材磨边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石材磨边机,包括底座、磨轮总成和提升旋转装置,所述底座上设有旋转部和磨边部,所述磨轮总成设置在所述磨边部侧面,所述提升旋转装置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上,所述底座内位于所述旋转部的位置上设有设备腔,所述提升旋转装置包括提升气缸、旋转电机、提升板和旋转盘,所述提升气缸、所述提升板和所述旋转电机均设置在所述设备腔内,且所述提升气缸、所述提升板和所述旋转电机依次向上设置,所述旋转盘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中间,且所述旋转盘的底部与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磨轮总成包括龙门架和磨轮辊,所述龙门架设置在所述磨边部侧面,所述磨轮辊设置为六根,且六根所述磨轮辊均设置在所述龙门架上。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有一对传送带,且一对所述传送带位于所述底座上表面两侧。

优选的,所述底座侧面上有驱动电机和减速箱,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减速箱的一端连接,所述减速箱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

优选的,所述第一输出轴通过皮带与磨轮辊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通过锥齿轮与传送带的转动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传统磨边机的基础上增添了提升旋转装置设计,能够在进行多边打磨时对打磨石材进行旋转调边操作,无需人工手动操作,节约了大量人力,同时提高了磨边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石材磨边机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石材磨边机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石材磨边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石材磨边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底座,2-磨轮总成,3-提升旋转装置,4-旋转部,5-磨边部,6-设备腔,7-提升气缸,8-旋转电机,9-提升板,10-旋转盘,11-龙门架,12-磨轮辊,13-传送带,14-驱动电机,15-减速箱,16-第一输出轴,17-第二输出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一种新型石材磨边机,包括底座1、磨轮总成2和提升旋转装置3,所述底座1上设有旋转部4和磨边部5,所述磨轮总成2设置在所述磨边部5侧面,所述提升旋转装置3设置在所述旋转部4上,所述底座1内位于所述旋转部4的位置上设有设备腔6,所述提升旋转装置3包括提升气缸7、旋转电机8、提升板9和旋转盘10,所述提升气缸7、所述提升板9和所述旋转电机8均设置在所述设备腔6内,且所述提升气缸7、所述提升板9和所述旋转电机8依次向上设置,所述旋转盘10设置在所述旋转部4中间,且所述旋转盘10的底部与所述旋转电机8的输出轴连接。

所述磨轮总成2包括龙门架11和磨轮辊12,所述龙门架11设置在所述磨边部5侧面,所述磨轮辊12设置为六根,且六根所述磨轮辊12均设置在所述龙门架11上,所述底座1上设有一对传送带13,且一对所述传送带13位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两侧,所述底座1侧面上有驱动电机14和减速箱15,所述驱动电机14与所述减速箱15的一端连接,所述减速箱15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输出轴16和第二输出轴17,所述第一输出轴16通过皮带与磨轮辊12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17通过锥齿轮与传送带13的转动轴连接。

工作原理:首先将需要磨边的石材放置到磨边部5上的传送13上,在传送带13的作用下将需要磨边的石材运送到磨轮总成2处进行磨边操作,当需要进行多边磨边时,可以在传送带13的作用下将需要进行多边磨边的石材运送到旋转部4,在提升气缸7的作用下将石材进行顶起,再在旋转电机8和旋转盘10的作用下对石材进行调边操作,最后传送带13将已经调边的石材再次运送到磨轮总成2处进行磨边操作,重复以上操作直到石材的边都进行磨边完成为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