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转底炉产能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0611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转底炉产能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转底炉产能的系统。



背景技术:

在冶金工业上,铬铁合金作为钢的添加料生产多种高强度、抗腐蚀、耐磨、耐高温、耐氧化的特种钢和特种合金,如不锈钢、滚珠轴承钢等,这些特种钢和特种合金在航空、宇航、汽车、造船以及国防工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工业生产中为降低铬铁生产设备的造价,各厂趋向使用大型还原封闭电炉,这些电炉必须使用块状铬铁矿。而世界铬铁矿年开采两种,块矿只占20%,约80%是粉矿(-8mm)。由于硬块铬铁矿供应困难,这就迫使各厂使用廉价的粉矿,但这类矿需经过预处理才能入炉冶炼。当前,基于预还原处理的工艺主要有:SRC工艺、DRC法等。SRC法是一种利用回转窑对铬铁矿进行预还原的工艺,具体流程是:首先将粉矿和碳素还原剂按比例制成球团,烘干后的球团直接进入回转窑中,在出料端喷入煤粉或煤气燃烧,一般控制在1100~1250℃温度范围内对金属铁和铬进行预还原,还原的球团再送到矿热炉中,进而获得铬铁产品。相对传统工艺,回转窑不仅合理利用了铬铁矿粉料资源,还实现一定程度的节能效果,但该工艺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回转窑设备易结圈,作业率低;铬铁矿品质要求高,SiO2含量低于6%,否则也易造成回转窑结圈,生产不顺行;回转窑预还原温度低,铬铁矿球团铬的还原度不高,且易粉碎,对下一步熔炼增加了处理难度。DRC法与SRC法的不同之处是球团不是在回转窑而是在转底炉上进行还原,该方法的成球部分与SRC类似,均是向铬铁矿粉料配入还原剂后成球,球团烘干后再布入转底炉进行还原,论文《铬铁矿固态还原的基础及其强化技术研究》介绍,DRC法中,转底炉炉底铺设的生球团厚度35mm,转底炉炉内燃烧温度1400℃,还原后金属化球团的Cr2O3的还原度达到80%。DRC法用转底炉代替回转窑,不存在回转窑设备结圈的问题,但在转底炉炉内,燃料燃烧产生从热量主要通过辐射传热的方式从上而下传递给铬铁矿球团,这种传热方式就决定了,对转底炉布料时只能采取薄料层的布料方式(料层厚度≤35mm),否则会导致不同料层的球团还原不均匀,由上层到下层的球团还原效果逐渐变差的情况,最终影响产品指标。可以说,只能选择薄料层布料是转底炉与生俱来的一大弊端,这也大大限制了转底炉的产能。而如何实现转底炉的厚料层布料从而提高转底炉的产能,成为业内一大难点,现有资料显示,至今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因此,如何实现转底炉厚料层布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大转底炉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提高转底炉产能的系统,具有能源利用率和产能高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提高转底炉产能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制球及烘干装置、第一筛分装置、第二制球及烘干装置、第二筛分装置、转底炉、第三筛分装置、镍铁产品生成装置和铬铁产品生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制球及烘干装置与所述第一筛分装置互相连接,用于反复筛分得到红土镍矿含碳球团;所述第二制球及烘干装置与所述第二筛分装置互相连接,用于反复筛分得到铬铁矿含碳球团;具有双布料系统的转底炉分别与所述第一筛分装置和第二筛分装置相连,用于将大粒径的铬铁矿含碳球团与小粒径的红土镍矿含碳球团混合还原;所述第三筛分装置与所述转底炉相连,用于根据两种球团的粒度差异对还原后的球团进行筛分,分别得到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和铬铁矿还原球团;所述镍铁产品生成装置与所述第三筛分装置相连,将红土镍矿还原球团进行物理分选,得到镍铁产品和尾矿;所述铬铁产品生成装置与所述第三筛分装置相连,将铬铁矿还原球团进行高温熔炼,得到铬铁产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制球及烘干装置包括:红土镍矿入口、第一还原剂入口、第一添加剂入口、第一水入口、红土镍矿返料入口和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出口,所述第一筛分装置包括: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入口、红土镍矿返料出口、红土镍矿含碳球团出口,所述第一制球及烘干装置与所述第一筛分装置相连形成第一循环回路,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为:所述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入口和所述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出口相连,红土镍矿返料出口和红土镍矿返料入口相连,用于将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反复筛分得到粒径为5-16mm的红土镍矿含碳球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制球及烘干装置包括:铬铁矿入口、第二还原剂入口、第二添加剂入口、第二水入口、铬铁矿返料入口和铬铁矿制球产品出口,所述第二筛分装置包括:铬铁矿制球产品入口、铬铁矿返料出口、铬铁矿含碳球团出口,所述第二制球及烘干装置与所述第二筛分装置相连形成第二循环回路,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为:所述铬铁矿制球产品入口和所述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出口相连,铬铁矿返料出口和铬铁矿返料入口相连,用于将铬铁矿制球产品进行反复筛分得到粒径≥18mm的铬铁矿含碳球团。

进一步的,具有双布料系统的转底炉包括:转底炉炉腔、环形炉底和烟气出口,其中,所述环形炉底可转动地设于所述转底炉炉腔下部,所述转底炉炉腔沿周向分为进料区、还原区和出料区,所述进料区设有第一布料装置和第二布料装置,所述第一布料装置与红土镍矿含碳球团出口相连,所述第二布料装置与铬铁矿含碳球团出口相连,所述第一布料装置将红土镍矿含碳球团铺在下层,所述第二布料装置将铬铁矿含碳球团铺在上层;所述出料区设有转底炉出料装置,用于得到混合还原球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筛分装置包括:混合还原球团入口、铬铁矿还原球团出口和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出口,所述混合还原球团入口和所述转底炉出料装置相连,用于将混合还原球团进行筛分处理,分别得到粒径不同的铬铁矿还原球团和红土镍矿还原球团。

进一步的,所述镍铁产品生成装置包括: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入口、镍铁产品出口和尾矿出口,所述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入口与所述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出口相连,用于将红土镍矿还原球团进行物理分选,得到镍铁产品和尾矿。

进一步的,所述铬铁产品生成装置包括:铬铁矿还原球团入口、铬铁产品出口和铬铁渣出口,所述铬铁矿还原球团入口与所述铬铁矿还原球团出口相连,用于将铬铁矿还原球团进行高温熔炼,得到铬铁产品。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铬铁矿和红土镍矿含碳球团的粒径大小不同,且铬铁矿含碳球团粒径大于红土镍矿含碳球团,使铬铁矿球团与球团之间会留有一定的空隙,且不会被过直径小的球团将空隙填满,这样的料层设计有利于热量在铬铁矿料层间的传导,热量损失少,可使更多的热量传至下层的红土镍矿料层,且不影响铬铁矿的还原效果,能源利用率高;

2)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和铬铁矿还原球团的后续处理工艺不同,改进了现有处理铬铁矿的DRC的工艺,在得到铬铁还原产品的同时副产红土镍矿还原产品,之后红土镍矿还原产品只需经简单的物理分选即可得到镍铁产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3)利用不同类型原料的不同还原特性,实现了转底炉的厚料层布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大转底炉产能;

4)转底炉还原过程实现了厚料层布料,热能在不同料层被最大限度的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增大了转底炉产能,从而降低了工艺能耗与成本;

5)铬铁矿含碳球团成球性能良好,球团强度高;且还原剂配加合理,还原后的铬铁矿球团不出现粉化现象,转底炉还原后的铬铁矿还原球团和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可根据球团粒径的差异实现两者的有效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第一制球及烘干装置1,红土镍矿入口101,第一还原剂入口102,第一添加剂入口103,第一水入口104,红土镍矿返料入口105,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出口106,第一筛分装置2,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入口201,红土镍矿返料出口202、红土镍矿含碳球团出口203,第二制球及烘干装置3,铬铁矿入口301、第二还原剂入口302、第二添加剂入口303、第二水入口304、铬铁矿返料入口305,铬铁矿制球产品出口306,第二筛分装置4,铬铁矿制球产品入口401,铬铁矿返料出口402,铬铁矿含碳球团出口403,转底炉5,第三筛分装置6,混合还原球团入口601,铬铁矿还原球团出口602,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出口603,镍铁产品生成装置7,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入口701,镍铁产品出口702,尾矿出口703,铬铁产品生成装置8,铬铁矿还原球团入口801,铬铁产品出口802,铬铁渣出口80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提高转底炉产能的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2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制球及烘干装置1、第一筛分装置2、第二制球及烘干装置3、第二筛分装置4、具有双布料系统的转底炉5、第三筛分装置6、镍铁产品生成装置7和铬铁产品生成装置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图2所示,所述第一制球及烘干装置与所述第一筛分装置相连形成第一循环回路,具体的,所述第一制球及烘干装置包括:红土镍矿入口101、第一还原剂入口102、第一添加剂入口103、第一水入口104、红土镍矿返料入口105和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出口106,所述第一筛分装置包括: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入口201、红土镍矿返料出口202、红土镍矿含碳球团出口203,其中,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为:所述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入口和所述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出口相连,红土镍矿返料出口和红土镍矿返料入口相连,用于将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反复筛分得到粒径为5-16mm的红土镍矿含碳球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制球及烘干装置包括:第一制球和第一烘干装置,其分别对应优选为:圆盘造球机和烘干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图2所示,所述第二制球及烘干装置与所述第二筛分装置相连形成第二循环回路,具体的,所述第二制球及烘干装置包括:铬铁矿入口301、第二还原剂入口302、第二添加剂入口303、第二水入口304、铬铁矿返料入口305和铬铁矿制球产品出口306,所述第二筛分装置包括:铬铁矿制球产品入口401、铬铁矿返料出口402、铬铁矿含碳球团出口403,其中,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为:所述铬铁矿制球产品入口和所述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出口相连,铬铁矿返料出口和铬铁矿返料入口相连,用于将铬铁矿制球产品进行反复筛分得到粒径≥18mm的铬铁矿含碳球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制球及烘干装置包括:第二制球和第二烘干装置,其分别对应优选为:圆盘造球机和烘干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将铬铁矿制成较大粒度的铬铁矿含碳球团,将红土镍矿制成较小粒度的红土镍矿含碳球团,利用转底炉双布料系统将易还原的红土镍矿含碳球团均匀布置在转底炉的炉底上,再将难还原的铬铁矿含碳球团覆盖在红土镍矿球团的上层,在还原过程中,利用铬铁矿和红土镍矿对还原温度的不同需求,使燃料产生的热能通过辐射传热方式在不同料层被最大限度的梯级利用,从而完成对铬铁矿和红土镍矿的还原,排出转底炉的混合还原球团经筛分处理后,可根据球团粒径的差异实现两者的有效分离,分别得到铬铁矿还原球团和红土镍矿还原球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图2所示,所述具有双布料系统的转底炉分别与所述第一筛分装置和第二筛分装置相连,具体的,所述转底炉包括:转底炉炉腔、环形炉底和烟气出口,其中,所述环形炉底可转动地设于所述转底炉炉腔下部,所述转底炉炉腔沿周向分为进料区、还原区和出料区,所述进料区设有第一布料装置和第二布料装置,所述第一布料装置与红土镍矿含碳球团出口相连,所述第二布料装置与铬铁矿含碳球团出口相连,所述第一布料装置将红土镍矿含碳球团铺在下层,所述第二布料装置将铬铁矿含碳球团铺在上层;所述出料区设有转底炉出料装置,将大粒径的铬铁矿含碳球团与小粒径的红土镍矿含碳球团混合还原,得到混合还原球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图2所示,所述第三筛分装置与所述转底炉相连,具体的,所述第三筛分装置包括:混合还原球团入口601、铬铁矿还原球团出口602和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出口603,所述混合还原球团入口和所述转底炉出料装置相连,用于将混合还原球团进行筛分处理,根据两种球团的粒度差异分别得到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和铬铁矿还原球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由于后续对两种还原球团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需将还原后得到的两种混合球团分开,所以要求铬铁矿和红土镍矿球团具有不同的粒径;而在还原过程中,由于铬铁矿难以还原,对还原温度要求高,所以将铬铁矿球团铺在了红土镍矿球团的上层,温度在由铬铁矿传递至红土镍矿的过程中,层层递减。选择将铬铁矿制成大粒径球团≥18mm,这样会使铬铁矿球团与球团之间会留有一定的空隙,且不会被过直径过小的球团将空隙填满,这样的料层设计有利于热量在铬铁矿料层间的传导,热量损失少,可使更多的热量传至红土镍矿料层,且不影响铬铁矿的还原效果,能源利用率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图2所示,所述镍铁产品生成装置与所述第三筛分装置相连,具体的,所述镍铁产品生成装置包括: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入口701、镍铁产品出口702和尾矿出口703,所述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入口与所述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出口相连,将红土镍矿还原球团进行物理分选,得到镍铁产品和尾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图2所示,所述铬铁产品生成装置与所述第三筛分装置相连,具体的,所述铬铁产品生成装置包括:铬铁矿还原球团入口801、铬铁产品出口802和铬铁渣出口803,所述铬铁矿还原球团入口与所述铬铁矿还原球团出口相连,用于将铬铁矿还原球团进行高温熔炼,得到铬铁产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铬铁产品生成装置的具体种类不受限制,本实用新型优选为:电炉或矿热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系统改进了现有DRC的预处理工艺,得到铬铁矿还原球团的同时还副产了红土镍矿还原球团,两种球团通过筛分进行分离后,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后续处理工艺:铬铁矿还原球团进行高温熔炼,得到铬铁合金;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则只需经过简单的物理分选即可得到高价值的镍铁产品,不需进行高温熔炼,工艺能耗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利用前面所述的提高转底炉产能的系统进行提高转底炉产能的方法,图1为本实用新型方法的流程图,参照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1)将红土镍矿、第一还原剂、第一添加剂和水加入第一制球及烘干装置进行混合、制球及烘干,得到红土镍矿制球产品。

(2)将红土镍矿制球产品加入第一筛分装置,经第一循环回路进行反复筛分后得到粒径为5-16mm的红土镍矿含碳球团。

(3)将铬铁矿、第二还原剂、第二添加剂和水加入第二制球及烘干装置进行混合、制球及烘干,得到铬铁矿制球产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还原剂和第二还原剂为煤、兰炭、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

(4)将铬铁矿制球产品加入第二筛分装置,经第二循环回路进行反复筛分后得到粒径≥18mm的铬铁矿含碳球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将铬铁矿制成较大粒度的铬铁矿含碳球团,将红土镍矿制成较小粒度的红土镍矿含碳球团,利用转底炉双布料系统将易还原的红土镍矿含碳球团均匀布置在转底炉的炉底上,再将难还原的铬铁矿含碳球团覆盖在红土镍矿球团的上层,在还原过程中,利用铬铁矿和红土镍矿对还原温度的不同需求,使燃料产生的热能通过辐射传热方式在不同料层被最大限度的梯级利用,从而完成对铬铁矿和红土镍矿的还原,排出转底炉的混合还原球团经筛分处理后,可根据球团粒径的差异实现两者的有效分离,分别得到铬铁矿还原球团和红土镍矿还原球团。

(5)在所述转底炉还原温度范围为1300-1500℃的条件下,将红土镍矿含碳球团由第一布料装置布入所述转底炉,将铬铁矿含碳球团由第二布料装置布入所述转底炉,所述大粒径的铬铁矿含碳球团铺设在小粒径的红土镍矿含碳球团的上层,经环形炉底旋转还原反应20-80min后,分别被还原成铬铁矿还原球团和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并经由所述转底炉出料装置排出混合还原球团。

(6)将混合还原球团加入第三筛分装置进行筛分处理,分别得到粒径不同的铬铁矿还原球团和红土镍矿还原球团。

(7)所述铬铁矿还原球团送入铬铁产品生成装置进行高温熔炼,得到铬铁产品和铬铁渣;所述红土镍矿还原球团通入镍铁产品生成装置进行物理分选,得到镍铁产品和尾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系统改进了现有DRC的预处理工艺,得到铬铁矿还原球团的同时还副产了红土镍矿还原球团,两种球团通过筛分进行分离后,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后续处理工艺:铬铁矿还原球团进行高温熔炼,得到铬铁合金;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则只需经过简单的物理分选即可得到高价值的镍铁产品,不需进行高温熔炼,工艺能耗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物理分选的方式可以为破碎、磨矿、磁选、跳汰分选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施例1:将红土镍矿、兰炭、石灰石和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料、混合均匀后用圆盘造球机造球,球团直径6-15mm,其中红土镍矿的Ni品位为1.0%,兰炭的添加量为理论需要量的1倍,石灰石添加为红土镍矿重量的5%,造好的红土镍矿含碳球团送入烘干机进行烘干处理;将铬铁矿、煤、添加剂和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料、混合均匀后用圆盘造球机造球,球团直径为18-28mm,造好的铬铁矿含碳球团送入烘干机进行烘干处理,得到水分小于3%的铬铁矿干燥球团;将红土镍矿含碳球团由第一布料装置布入转底炉,将铬铁矿含碳球团由第二布料装置布入转底炉,铬铁矿含碳球团铺在上层,红土镍矿含碳球团铺在下层,料层总厚度约45-60mm,转底炉的最高还原温度为1420℃,还原时间60min,球团经转底炉还原后得到混合还原球团,含碳球团经还原后其粒度略有所缩小;将混合球团送入筛孔直径为16mm的筛分装置,实现铬铁矿还原球团与红土镍矿还原球团的有效分离,筛分得到的铬铁矿还原球团铬的还原度大于60%,将球团送入电炉进行高温冶炼后易得到铬含量大于60%的铬铁合金产品,筛分后的红土镍矿还原球团中铁的还原度约为68%,镍还原度为100%,将红土镍矿还原球团送入磨矿磁选进行简单物理分选后得到粉状镍铁产品,产品镍品位5.2%,作为不锈钢冶炼镍源使用,产品价值高。

实施例2:将红土镍矿、煤、石灰石和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料、混合均匀后造球,球团直径在8-16mm,其中红土镍矿的Ni品位为1.6%,煤的添加量为理论需要量的1.2倍,石灰石添加为红土镍矿重量的10%,造好的红土镍矿含碳球团送入烘干机进行烘干处理;将铬铁矿、煤、添加剂和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料、混合均匀后造球,球团直径为18-30mm,造好的球团送入烘干机进行烘干处理;将烘干的红土镍矿含碳球团由第一布料装置布入转底炉,将铬铁矿含碳球团由第二布料装置布入转底炉,铬铁矿球团铺在上层,红土镍矿球团铺在下层,料层总厚度为6层球团的厚度,约65-80mm,转底炉的最高还原温度为1480℃,还原时间40min,球团经转底炉还原后得到转底炉出料球团混合物混合还原球团,将混合球团送入筛孔直径为17mm的筛分装置,实现铬铁矿还原球团与红土镍矿还原球团的有效分离,筛分得到的铬铁矿还原球团铬的还原度72%,将球团送入矿热炉进行冶炼后易得到铬铁合金产品。筛分后的红土镍矿还原球团中铁的还原度为55%,镍还原度为100%,将球团破碎至3mm后进行跳汰分选,得到镍铁粒和尾渣,尾渣再次磨矿磁选后得到镍铁粉和尾矿,将镍铁粒和镍铁粉作为综合镍铁产品,可作为冶炼不锈钢的镍源使用。

发明人发现,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提高转底炉产能的系统,使铬铁矿和红土镍矿含碳球团的粒径大小不同,且铬铁矿含碳球团粒径大于红土镍矿含碳球团,进而使铬铁矿球团与球团之间会留有一定的空隙,且不会被过直径过小的球团将空隙填满,这样的料层设计有利于热量在铬铁矿料层间的传导,热量损失少,可使更多的热量传至红土镍矿料层,且不影响铬铁矿的还原效果,能源利用率高;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和铬铁矿还原球团的后续处理工艺不同,改进了现有处理铬铁矿的DRC的工艺,在得到铬铁还原产品的同时副产红土镍矿还原产品,之后红土镍矿还原产品只需经简单的物理分选即可得到镍铁产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同时利用不同类型原料的不同还原特性,实现了转底炉的厚料层布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大转底炉产能,转底炉还原过程实现了厚料层布料,热能在不同料层被最大限度的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增大了转底炉产能,从而降低了工艺能耗与成本;此外,铬铁矿含碳球团成球性能良好,球团强度高;且还原剂配加合理,还原后的铬铁矿球团不出现粉化现象,转底炉还原后的铬铁矿还原球团和红土镍矿还原球团可根据球团粒径的差异实现两者的有效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 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