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铸锭浇注用浇注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5403发布日期:2018-09-18 21:16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锭浇铸领域,具体为一种铜铸锭浇注用浇注管。



背景技术:

在连续及半连续铜及铜合金铸锭的生产过程中,铸造炉内的铜液经过浇铸管流入水冷结晶器中,通过结晶器的水冷和铸造机的牵引,完成铸锭的铸造。浇铸管的作用主要是改变流股在结晶器内的流动状态,分散流注带入的热量等。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浇铸管的结构设计存在缺陷,在浇铸过程中会出现铜液流对铸坯窄边冲击强烈,从圆形浇铸口流出的铜液流股的流速不均,流体走向紊乱,不利于铸坯凝壳的形成和均匀成长;且铜液流柱的冲击深度大,结晶器内铜液温度分布不均,阻碍了气体、夹杂物的排出,铸锭内部容易形成夹渣和气孔缺陷,影响铸锭表面状态和内部质量;另外,浇铸管均采用直管,铜液顺着直管直接流入模具型腔中,铜液压力无法得到有效地缓冲,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铜液进入型腔时产生紊流、飞溅,从而影响铸件的表面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铸锭浇注用浇注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铜铸锭浇注用浇注管,包括浇注管本体,所述浇注管本体整体呈S型设置,浇注管本体从浇注入口端至浇注出口端依次设置有第一竖直管、第一水平管、第二竖直管、第二水平管以及竖直的注液管,所述第一竖直管底部的出口端与第一水平管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一水平管的出口端与第二竖直管底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二竖直管顶部的出口端与第二水平管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二水平管的出口端与注液管顶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注液管底部封闭设置,注液管底端对应铸坯窄边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向两侧倾斜向上的第一浇铸口,所述注液管底端对应铸坯长边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向两侧倾斜向上的第二浇铸口,所述第一浇铸口向上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浇铸口向上的倾斜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浇铸口向上的倾斜角度为10~16°。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浇铸口向上的倾斜角度为3~8°。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竖直管、第一水平管、第二竖直管、第二水平管以及竖直的注液管为一体成型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浇注管本体的管壁设置有三层,从内到外分别为白刚玉层、石墨层以及莫来石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竖直管、第一水平管、第二竖直管、第二水平管以及竖直的注液管为分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一竖直管与第一水平管、第一水平管与第二竖直管、第二竖直管与第二水平管、第二水平管与注液管之间均通过弯管接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竖直管、第一水平管、第二竖直管、第二水平管、注液管以及弯管接头的管壁均设置有三层,从内到外分别为锆英层、石墨层以及莫来石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浇铸过程中,铜液从管道中流入型腔时,通过几个管道之间的直角转弯,能够有效减小浇铸铜液注液时的瞬时流量、流速和压力,从根本上减少铜液产生的紊流、飞溅的问题;注液管底端对应铸坯窄边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向两侧倾斜向上的第一浇铸口,注液管底端对应铸坯长边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向两侧倾斜向上的第二浇铸口,倾斜向上的第一浇铸口能够减小铜液对铸坯窄边的冲击,倾斜向上的第二浇铸口能够减小铜液对铸坯长边的冲击,有利于铸坯的均匀成长,同时冲击深度的降低,有利于铜液中气体的排出,有效保证铸锭的品质;浇注管本体的管壁设置有三层,从内到外分别为锆英层或白刚玉层、石墨层以及莫来石层,使得浇注管本体整体的耐火度高,耐金属铜液冲刷、抗金属铜液侵蚀能力强。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铜铸锭浇注用浇注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注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浇注管本体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浇注管本体,2-第一竖直管,3-弯管接头,4-第一水平管,5-第二竖直管,6-第二水平管,7-注液管,71-第一浇铸口,72-第二浇铸口,8-白刚玉层,9-石墨层,10-莫来石层,11-锆英层,12-铸坯窄边,13-铸坯长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

实施例一:

一种铜铸锭浇注用浇注管,包括浇注管本体1,所述浇注管本体1整体呈S型设置,浇注管本体1从浇注入口端至浇注出口端依次设置有第一竖直管2、第一水平管4、第二竖直管5、第二水平管6以及竖直的注液管7,所述第一竖直管2底部的出口端与第一水平管4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一水平管4的出口端与第二竖直管5底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二竖直管5顶部的出口端与第二水平管6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二水平管6的出口端与注液管7顶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注液管7底部封闭设置,注液管7底端对应铸坯窄边12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向两侧倾斜向上的第一浇铸口71,所述注液管7底端对应铸坯长边13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向两侧倾斜向上的第二浇铸口72,所述第一浇铸口71向上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浇铸口72向上的倾斜角度。

其中,所述第一浇铸口71向上的倾斜角度为10~16°;所述第二浇铸口72向上的倾斜角度为3~8°。

所述第一竖直管2、第一水平管4、第二竖直管5、第二水平管6以及竖直的注液管7为一体成型设置;所述浇注管本体1的管壁设置有三层,从内到外分别为白刚玉层8、石墨层9以及莫来石层10。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在于:所述第一竖直管2、第一水平管4、第二竖直管5、第二水平管6以及竖直的注液管7为分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一竖直管2与第一水平管4、第一水平管4与第二竖直管5、第二竖直管5与第二水平管6、第二水平管6与注液管7之间均通过弯管接头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直管2、第一水平管4、第二竖直管5、第二水平管6、注液管7以及弯管接头3的管壁均设置有三层,从内到外分别为锆英层11、石墨层9以及莫来石层10。

在浇铸过程中,铜液从管道中流入型腔时,通过几个管道之间的直角转弯,能够有效减小浇铸铜液注液时的瞬时流量、流速和压力,从根本上减少铜液产生的紊流、飞溅的问题;注液管7底端对应铸坯窄边12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向两侧倾斜向上的第一浇铸口71,注液管7底端对应铸坯长边13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向两侧倾斜向上的第二浇铸口72,倾斜向上的第一浇铸口71能够减小铜液对铸坯窄边12的冲击,倾斜向上的第二浇铸口72能够减小铜液对铸坯长边13的冲击,有利于铸坯的均匀成长,同时冲击深度的降低,有利于铜液中气体的排出,有效保证铸锭的品质。浇注管本体1的管壁设置有三层,从内到外分别为锆英层11或白刚玉层8、石墨层9以及莫来石层10,使得浇注管本体1整体的耐火度高,耐金属铜液冲刷、抗金属铜液侵蚀能力强。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