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型壳体用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1814发布日期:2018-10-12 23:15阅读:9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铸模具,尤其涉及一种精密、快速成型的碗型壳体用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们生活水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物质消费品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的需求量都是十分巨大,从而为物质消费品的生产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从而加速了物质消费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步伐。

其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金属类的产品,例如金属类的碗型壳体等;由于金属类的产品中的组成部件是由金属制成,故金属类的产品中的一些组成部件是通过压铸模具进行成型的,因此,加速了压铸模具的应用。

目前,在现有的压铸模具所成型出的碗型壳体的过程中,由于流道与成型腔之间设计不合理,故成型出来的碗型壳体存在精度差、成型慢、质量较差及废品率高的缺陷。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精密、快速成型、质量好及良率高的碗型壳体用模具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精密、快带成型、质量好及良率高的碗型壳体用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碗型壳体用模具,适用压铸成型出一碗型壳体,包括定模、动模、安装于所述定模上的浇注嘴及安装于所述动模上的分流锥。所述分流锥于合模后伸入所述浇注嘴内并开设有与所述浇注嘴内的主流道对接的分流槽;所述动模开设有第一连通槽、第二连通槽、与所述分流槽对接的直线槽及由所述直线槽的末端分支出的朝远离各自方向布置的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一弧形槽、第二弧形槽及直线槽三者围成Y字结构;所述定模开设有成型槽、同时匹配所述第一弧形槽和第一连通槽的第三弧形槽及同时匹配所述第二弧形槽和第二连通槽的第四弧形槽;所述第三弧形槽及第四弧形槽分别与所述成型槽连通;所述第一连通槽的槽深由所述第一弧形槽至成型槽的方向呈递减的布置,所述第二连通槽的槽深由所述第二弧形槽至成型槽的方向呈递减的布置,所述第一弧形槽及第二弧型槽呈环抱所述成型槽的布置。

较佳地,所述第三弧形槽的槽宽与所述第四弧形槽的槽宽相同。

较佳地,所述第一弧形槽的槽宽沿远离所述第二弧形槽的方向呈递减的布置。

较佳地,所述第二弧形槽的槽宽沿远离所述第一弧形槽的方向呈递减的布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连通槽的槽宽朝靠近所述成型槽的方向呈递增的布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连通槽在宽度方向的两侧槽壁朝靠近所述成型槽的方向呈张开的倾斜布置。

较佳地,所述第二连通槽的槽宽朝靠近所述成型槽的方向呈递增的布置。

较佳地,所述第二连通槽在宽度方向的两侧槽壁朝靠近所述成型槽的方向呈张开的倾斜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动模开设有第一连通槽、第二连通槽、与分流槽对接的直线槽及由直线槽的末端分支出的朝远离各自方向布置的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第一弧形槽、第二弧形槽及直线槽三者围成Y字结构,定模开设有成型槽、同时匹配第一弧形槽和第一连通槽的第三弧形槽及同时匹配第二弧形槽和第二连通槽的第四弧形槽;第三弧形槽及第四弧形槽分别与成型槽连通;第一连通槽的槽深由第一弧形槽至成型槽的方向呈递减的布置,第二连通槽的槽深由第二弧形槽至成型槽的方向呈递减的布置,第一弧形槽及第二弧型槽呈环抱成型槽的布置,使得融料由浇注嘴的主流道流至分流槽,再由分流槽流至直线槽,然后由直线槽分流至第一弧形槽、第二弧形槽、第三弧形槽及第四弧形槽,最后借助第一连通槽及第二连通槽的槽深由第一弧形槽至成型槽的方向呈递减的布置而被加压地流入成型槽内,并配合第三弧形槽及第四弧形槽呈环抱成型槽的布置,实现从两处往成型槽注入加压的融料,因而使得碗型壳体快速成型,且成型出来的碗型壳体具有精密、质量好及良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碗型壳体用模具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碗型壳体用模具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碗型壳体用模具在隐藏动模及分流锥后的仰视图。

图5是碗型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碗型壳体用模具100适用压铸成型出如图5所示的碗型壳体200,以满足产品的需要。

而本实用新型的碗型壳体用模具100包括定模10、动模20、安装于定模10上的浇注嘴30及安装于动模20上的分流锥40。分流锥40于合模后伸入浇注嘴30内,且分流锥40开设有与浇注嘴30内的主流道31对接的分流槽41,以供浇注嘴30内的主流道31内的融料更可靠地流至分流槽41内;如图1所示,动模20开设有第一连通槽21、第二连通槽22、与分流槽41对接的直线槽23及由直线槽23的末端分支出的朝远离各自方向布置的第一弧形槽24和第二弧形槽25;第一弧形槽24、第二弧形槽25及直线槽23三者围成Y字结构,以增大第一弧形槽24及第二弧形槽25之间的距离;如图3及图4所示,定模10开设有成型槽11、同时匹配第一弧形槽24和第一连通槽21的第三弧形槽12及同时匹配第二弧形槽25和第二连通槽22的第四弧形槽13,第三弧形槽12及第四弧形槽13分别与成型槽11连通,较优的是,第三弧形槽12的槽宽与第四弧形槽13的槽宽相同,以进料的均匀,但不限于此。如图2所示,第一连通槽21的槽深由第一弧形槽24至成型槽11的方向呈递减的布置,第二连通槽22的槽深由第二弧形槽25至成型槽11的方向呈递减的布置,第一弧形槽24及第二弧型槽25呈环抱成型槽11的布置,以达到融料被加压地且从多边地注入成型槽11内的目的,实现成型槽11均匀注入融料的目的。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2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通槽22的槽宽朝靠近成型槽21的方向呈递增的布置,较优的是,第一连通槽22在宽度方向的两侧槽壁朝靠近成型槽21的方向呈张开的倾斜布置,以扩大第一连通槽22的进料槽宽,使得融料更快速均匀地填满成型槽21,因而确保碗型壳体200的成型质量;同样,第二连通槽23的槽宽朝靠近成型槽21的方向呈递增的布置,较优的是,第二连通槽23在宽度方向的两侧槽壁朝靠近成型槽21的方向呈张开的倾斜布置,以扩大第二连通槽23的进料槽宽,使得融料更快速均匀地填满成型槽21,因而确保碗型壳体200的成型质量,但不限于此。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动模20开设有第一连通槽21、第二连通槽22、与分流槽41对接的直线槽23及由直线槽23的末端分支出的朝远离各自方向布置的第一弧形槽24和第二弧形槽25,第一弧形槽24、第二弧形槽25及直线槽23三者围成Y字结构,定模10开设有成型槽11、同时匹配第一弧形槽24和第一连通槽21的第三弧形槽12及同时匹配第二弧形槽25和第二连通槽22的第四弧形槽13;第三弧形槽12及第四弧形槽13分别与成型槽11连通;第一连通槽21的槽深由第一弧形槽24至成型槽11的方向呈递减的布置,第二连通槽22的槽深由第二弧形槽25至成型槽11的方向呈递减的布置,第一弧形槽24及第二弧型槽25呈环抱成型槽11的布置,使得融料由浇注嘴30的主流道31流至分流槽41,再由分流槽41流至直线槽23,然后由直线槽23分流至第一弧形槽24、第二弧形槽25、第三弧形槽12及第四弧形槽13,最后借助第一连通槽21及第二连通槽22的槽深由第一弧形槽24至成型槽11的方向呈递减的布置而被加压地流入成型槽11内,并配合第三弧形槽12及第四弧形槽13呈环抱成型槽11的布置,实现从两处往成型槽11注入加压的融料,因而使得碗型壳体200快速成型,且成型出来的碗型壳体200具有精密、质量好及良率高的优点。

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