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1426发布日期:2018-09-28 19:45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



背景技术:

抛丸工艺是将工件挂到抛丸工装上,然后将抛丸工装挂到抛丸机内,抛丸机内的钢丸抛向工件的表面,可以对工件的表面进行清理,使工件变的美观,或者改变工件的应力,提高工件的使用寿命。现有的齿轮抛丸工装轴齿与盘齿均挂到工装上,受抛丸机内部空间限制,或挂置方式不合理,抛丸工装上只能挂设较少的工件,这样大量的钢丸是碰不到工件的,工作效率非常低。

为此,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齿轮抛丸工装[授权公告号为CN203343901U],包括吊鼻和竖直固定在吊鼻下部的连接杆,在连接杆上竖向间隔设有轴齿承载机构和盘齿承载机构,通过本齿轮抛丸工装,轴齿与盘齿分开吊装,轴齿类齿轮放于轴齿承载机构上,盘齿类齿轮放于盘齿承载机构上,将整个齿轮抛丸工装连同其上的齿轮通过吊鼻挂入抛丸机内,利用钢丸对齿轮表面进行清理。

由于摩托车齿轮体积小(66.2mm*11.5mm)、重量轻,若采用上述的齿轮抛丸工装,在抛丸过程中齿轮容易被钢丸击飞,造成产品抛丸不干净,表面有磕碰痕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适于小型摩托车齿轮的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包括呈圆形的上底盘、呈圆形的下底盘和设于上底盘与下底盘之间的支撑柱,所述的上底盘与下底盘同轴设置,所述的支撑柱为四个且沿下底盘的中轴线环形阵列分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底盘与下底盘之间设有至少一层由若干组合挂钩构成的组合挂钩环,所述组合挂钩环的中心与下底盘的中心同心,所述的下底盘上设有用于固定组合挂钩的固定结构。

在上述的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中,组合挂钩环为三层:位于最外层的外层组合挂钩环、位于中间层的中层组合挂钩环和位于最内层的内层组合挂钩环,所述的外层组合挂钩环至中层组合挂钩环的距离与中层组合挂钩环至内层组合挂钩环的距离相等。

在上述的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中,所述的外层组合挂钩环由37个均匀分布的组合挂钩构成,所述的中层组合挂钩环由28个均匀分布的组合挂钩构成,所述的内层组合挂钩环由18个均匀分布的组合挂钩构成。

在上述的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中,所述的组合挂钩包括插杆、设于插杆侧部的若干挂钩和设于插杆底部的固定块一,若干所述的挂钩沿插杆的长度方向排成一排且均匀分布,所述的插杆垂直于上底盘和下底盘设置。

在上述的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中,所述的上底盘上具有与插杆对应设置的上插孔,所述的下底盘上具有与插杆对应设置的下插孔,所述插杆的上端插入至上插孔内,所述插杆的下端插入至下插孔内,所述的上底盘、插杆与下底盘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插杆轴向运动的限位结构。

在上述的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中,所述的限位结构包括位于插杆上端的呈上小下大的锥形部一和位于插杆下端的呈下小上大的锥形部二,所述锥形部一的最小外径小于上插孔的直径,其最大外径大于上插孔的直径;所述锥形部二的最小外径小于下插孔的直径,其最大外径大于下插孔的直径。

在上述的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中,所述上插孔的下部具有与锥形部一配合设置的锥形孔一,所述锥形部一的最大直径大于锥形孔一的最小直径;所述下插孔的上部具有与锥形部二配合设置的锥形孔二,所述锥形部二的最大直径大于锥形孔二的最小直径。

在上述的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中,所述固定结构的数量与插杆的数量相等,所述的固定结构包括固定在下底盘上的两块固定块二,所述固定块二的延伸方向和与其相对设置的下插孔至下底盘中心的连线平行,两所述的固定块二之间的距离与固定块一的宽度相等,两固定块二连线的中线和与之对应的下插孔的圆心相交。即两固定块二连线的中线对准下插孔的圆心。

在上述的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中,同一插杆上的固定块一垂直于挂钩的延伸方向,所述的插杆上设有两个固定块一,两个所述的固定块一相对设置。将插杆的下端插入到下插孔内后,将其中一个固定块一限位在两固定块二之间,此时挂钩的延伸方向沿组合挂钩环的切线延伸。由于设置了两个固定块一,挂钩可沿着下底盘实现两个方向的延伸,即当其中一个固定块一位于两固定块二之间时,挂钩的延伸方向为顺时针;当另一固定块一位于两固定块二之间时,挂钩的延伸方向为逆时针。

在上述的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中,同一组合挂钩环上两相邻的插杆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插杆上挂钩的长度,且同一组合挂钩环上两相邻的插杆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插杆上挂钩的长度+2mm。

设同一组合挂钩环上两相邻的插杆之间的距离为L1,设挂钩的长度为L2,则他们之间的关系是L2≤L1≤L2+2(单位为毫米)。

在上述的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中,所述的上底盘上设有四个与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的上连接孔,所述的上连接孔位于外层组合挂钩环与中层组合挂钩环之间,所述的下底盘上设有四个与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的下连接孔,所述支撑柱的上端插入至与之对应设置的上连接孔内,支撑柱的下端插入至与之对应设置的下连接孔内,所述的支撑柱与插杆平行设置。

在上述的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中,所述上底盘的顶部中央设有吊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具有以下优点:

工作时将齿轮挂在挂钩上,接触面积小,抛丸可有效打击到齿轮的各个部位,抛丸效果好;可根据齿轮的直径不同,设计不同的组合挂钩,有效解决齿轮上下磕碰,且更换方便;同一组合挂钩环上两相邻的插杆之间,其挂钩前后贴住,防止在抛丸过程中由齿轮掉落引起的磕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底盘的仰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插孔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底盘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插孔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中组合挂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挂钩的俯视图。

图中,1、上底盘;2、下底盘;3、支撑柱;4、插杆;5、挂钩;6、固定块一;7、上插孔;8、下插孔;9、锥形部一;10、锥形部二;11、锥形孔一;12、锥形孔二;13、固定块二;14、上连接孔;15、下连接孔;16、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5所示的摩托车齿轮抛丸工装,包括呈圆形的上底盘1、呈圆形的下底盘2和设于上底盘1与下底盘2之间的支撑柱3,上底盘1与下底盘2同轴设置,支撑柱3为四个且沿下底盘2的中轴线环形阵列分布。如图1和图3所示,上底盘1与下底盘2之间设有至少一层由若干组合挂钩构成的组合挂钩环,组合挂钩环的中心与下底盘2的中心同心,下底盘2上设有用于固定组合挂钩的固定结构。

如图1和图3所示,组合挂钩环为三层:位于最外层的外层组合挂钩环、位于中间层的中层组合挂钩环和位于最内层的内层组合挂钩环,外层组合挂钩环至中层组合挂钩环的距离与中层组合挂钩环至内层组合挂钩环的距离相等。

本实施例中,外层组合挂钩环由37个均匀分布的组合挂钩构成,中层组合挂钩环由28个均匀分布的组合挂钩构成,内层组合挂钩环由18个均匀分布的组合挂钩构成。

如图6和图7所示,组合挂钩包括插杆4、设于插杆4侧部的若干挂钩5和设于插杆4底部的固定块一6,若干挂钩5沿插杆4的长度方向排成一排且均匀分布,插杆4垂直于上底盘1和下底盘2设置。

如图1所示,上底盘1上具有与插杆4对应设置的上插孔7,如图3所示,下底盘2上具有与插杆4对应设置的下插孔8,插杆4的上端插入至上插孔7内,插杆4的下端插入至下插孔8内,上底盘1、插杆4与下底盘2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插杆4轴向运动的限位结构。

如图6所示,限位结构包括位于插杆4上端的呈上小下大的锥形部一9和位于插杆4下端的呈下小上大的锥形部二10,锥形部一9的最小外径小于上插孔7的直径,其最大外径大于上插孔7的直径;锥形部二10的最小外径小于下插孔8的直径,其最大外径大于下插孔8的直径。

如图2所示,上插孔7的下部具有与锥形部一9配合设置的锥形孔一11,锥形部一9的最大直径大于锥形孔一11的最小直径;如图4所示,下插孔8的上部具有与锥形部二10配合设置的锥形孔二12,锥形部二10的最大直径大于锥形孔二12的最小直径。

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的数量与插杆4的数量相等,具体的,如图3所示,固定结构包括固定在下底盘2上的两块固定块二13,固定块二13的延伸方向和与其相对设置的下插孔8至下底盘2中心的连线平行,两固定块二13之间的距离与固定块一6的宽度相等,两固定块二13连线的中线和与之对应的下插孔8的圆心相交,即两固定块二13连线的中线对准下插孔8的圆心。

如图3和图7所示,同一插杆4上的固定块一6垂直于挂钩5的延伸方向,插杆4上设有两个固定块一6,两个固定块一6相对设置。将插杆4的下端插入到下插孔8内后,将其中一个固定块一6限位在两固定块二13之间,此时挂钩5的延伸方向沿组合挂钩环的切线延伸。由于设置了两个固定块一6,挂钩5可沿着下底盘2实现两个方向的延伸,即当其中一个固定块一6位于两固定块二13之间时,挂钩5的延伸方向为顺时针;当另一固定块一6位于两固定块二13之间时,挂钩5的延伸方向为逆时针。

本实施例中,同一组合挂钩环上两相邻的插杆4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插杆4上挂钩5的长度,且同一组合挂钩环上两相邻的插杆4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插杆4上挂钩5的长度+2mm。设同一组合挂钩环上两相邻的插杆4之间的距离为L1,设挂钩5的长度为L2,则他们之间的关系是L2≤L1≤L2+2(单位为毫米)。

如图1所示,在上底盘1上设有四个与支撑柱3一一对应设置的上连接孔14,上连接孔14位于外层组合挂钩环与中层组合挂钩环之间,如图3所示,在下底盘2上设有四个与支撑柱3一一对应设置的下连接孔15,支撑柱3的上端插入至与之对应设置的上连接孔14内,支撑柱3的下端插入至与之对应设置的下连接孔15内,支撑柱3与插杆4平行设置。

如图5所示,在上底盘1的顶部中央设有吊环16。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