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打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4700发布日期:2018-12-21 20:33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打磨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打磨机技术领域,涉及用于传动带打磨的一种卧式打磨机。



背景技术:

传动带是将原动机的电机或发动机旋转产生的动力,通过带轮由胶带传导到机械设备上,故又称之为动力带。传动带在制造过程中,需要进行打磨。在现有技术中,申请日2007年04月09日,申请号为200720107883.1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皮带打磨机,包括滑杆,所述的滑杆上设有主动轮和滑块,所述的滑块上设有从动轮,从动轮壳随滑块在滑杆上滑动,所述的主动轮的上方设有砂轮盖,砂轮盖内设有砂轮,所述滑杆上还设有皮带的张紧轮,张紧轮上设有两个突起,且直径小于从动轮,张紧轮顶端与主动轮及从动轮的顶端位于同一水平面,滑杆末端还设有延长端。该实用新型可以对皮带起到更好的张紧作用,防止皮带产生相对滑动而出现打磨不对称或错位,提高打磨质量。但是该实用新型打磨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会四处飞散,污染工作场所,危害工人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在皮带打磨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会四处飞散,污染工作场所,危害工人健康等技术问题,提供具有能有效收集粉尘,减少粉尘对工人健康危害的一种卧式打磨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卧式打磨机,包括机架、电机、磨辊、主动轮、张紧轮、从动轮、气缸,在机架上设置带动磨辊转动的电机,所述的磨辊上方设置有主动轮,所述的主动轮斜下方设置有张紧轮,所述的张紧轮斜上方设置有从动轮,所述的从动轮与气缸伸缩杆固定连接,磨辊外圆与主动轮外圆相切的切点位于磨辊水平中心轴的上方,所述的磨辊圆周外围设置遮挡罩,所述的遮挡罩底部设置粉末排出口。

在设备运行时电机带动主动轮转动,由于主动轮设置在磨辊上方传送带与磨辊接触点位于主动轮下方磨辊水平中心轴的上方,在运行中粉尘会延切线方向向上飞溅,粉尘会打到遮挡罩上,自由下落,这种设计能够有效避免粉尘飞溅减少粉尘对员工的影响。

上述的一种卧式打磨机,所述的切点与磨辊圆点连线和水平中心轴构成的夹角设置为大于20°且小于70°。

进一步,上述的一种卧式打磨机,所述的切点与磨辊圆点连线和水平中心轴构成的夹角设置为大于40°且小于50°。

上述的一种卧式打磨机,所述的粉末出口与下方粉末收集槽连通。

上述磨辊,包括磨辊主轴和磨辊本体,所述的磨辊主轴和磨辊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的磨辊主轴设置有中空的腔体,所述的腔体分别与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连通。

上述的磨辊本体表面设置砂带,所述的砂带两端与磨辊本体固定连接。

上述的磨辊本体表面设置喷涂的砂粒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有效收集粉尘,减少粉尘对工人健康产生的危害;同时可以对磨辊进行冷却,提高打磨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1-机架、2-电机、3-磨辊、4-主动轮、5-张紧轮、6-从动轮、7-气缸、8-切点、9-遮挡罩、10-粉末排出口、11-粉末收集槽、12-磨辊主轴、13-磨辊本体、14-腔体、15-冷却液进口、16-冷却液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卧式打磨机,包括机架1、电机2、磨辊3、主动轮4、张紧轮5、从动轮6、气缸7,在机架1上设置带动磨辊3转动的电机2,磨辊3上方设置有主动轮4,主动轮4斜下方设置有张紧轮5,张紧轮5斜上方设置有从动轮6,从动轮6与气缸7伸缩杆固定连接,磨辊3外圆与主动轮4外圆相切的切点8位于磨辊3水平中心轴的上方,切点8与磨辊3圆点连线和水平中心轴构成的夹角设置45度,磨辊3圆周外围设置遮挡罩9,遮挡罩9底部设置粉末排出口10与下方粉末收集槽11连通。

该磨辊3,包括磨辊主轴12和磨辊本体13,磨辊主轴12和磨辊本体13固定连接,磨辊主轴12设置有中空的腔体14,腔体14分别与冷却液进口15和冷却液出口16连通,磨辊本体13表面设置砂带,砂带两端与磨辊本体13固定连接。

在设备运行时电机2带动主动轮4转动,由于主动轮4设置在磨辊3上方传送带与磨辊3接触点位于主动轮4下方磨辊3水平中心轴的上方,当角度控制在大于45度时,在运行中粉尘会延切线方向向上飞溅,粉尘会打到遮挡罩9上,自由下落,由于粉末出口与下方粉末收集槽11连通,粉末会落入收集槽内,同时将磨辊3设计为内部具有冷却液流通的结构,冷却液通过冷却液进口15流入通过冷却液出口16流出降低磨辊3表面温度,防止磨辊3的温度因为过高,影响打磨质量,这种设计能够有效避免粉尘飞溅减少粉尘对员工的影响。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磨辊本体13表面设置喷涂的砂粒层,这样可以避免更换砂带,进一步提高打磨质量。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前提下作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